垃圾清理挑戰風靡網絡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美國網友拜倫·羅曼2019年3月5日在社交媒體上曬出兩張照片,并為其貼上#BasuraChallenge(垃圾挑戰)和#Trashtag(垃圾標簽)的標簽。在第一張照片中,羅曼坐在滿是垃圾的空地上;在第二張照片中,他撿完了垃圾,9個綠色的垃圾袋整齊地擺放在他面前。羅曼稱,垃圾清理挑戰“對于那些無所事事的青少年來說或許是件好事”。
隨后,羅曼的原帖被轉發超過30萬次,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與者前往海灘、公園和馬路上撿垃圾,并在社交媒體上發帖。垃圾清理挑戰也因此變成當下最熱門的環保方式。
3月16日,人民網官方微博發文稱,已聯合微博發起垃圾清理挑戰,號召網友們曬出自己的環保故事,亮出自己的環保態度。
互聯網讓公益變得不一樣
伴隨著社會變遷,老百姓對環保的認知也在不斷深化。從不亂扔垃圾到垃圾分類,再到垃圾清理挑戰,環保也有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過程。在通常的情況下,垃圾清理都由環衛工、清潔工來完成。只不過,總有一些垃圾處于被忽略、被漠視的邊緣地帶。面對這些垃圾,究竟是無視地走過,還是通過自己的有所作為將它打掃干凈,折射出人們不同的“意義之網”。通過垃圾清理挑戰,參與者到底得到了什么?一方面,通過親力而為的角色體驗,人們能夠更加理解清理垃圾的艱辛,懂得換位思考和體諒環衛工的不容易,有助于提升人們對環保深層次的認同;另一方面,通過“互聯網+公益”,參與者不僅能得到滿足、樂趣等內在性的激勵,也能得到來自他人的肯定、尊重和贊譽等外在性的激勵。
社會學家指出,人的現代化就是從消極公民轉變為理性參與公共事務的積極公民。這個世界的分量和質量,和每個人的角色息息相關。勿以善小而不為,點滴的細節推動,其價值同樣不容忽視。聚沙成塔,眾人拾柴,當公益的力量匯聚,就會產生一種強大的能量。建設美麗中國,垃圾需要得到更好的處理。環保作為一種公共事務,不能陷入“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的“搭便車困境”,而是需要提供更多的公眾參與的路徑。
垃圾清理挑戰能否火起來
世衛組織披露的全球健康和壽命數據表明,當今全球四分之一的過早死亡和疾病都是人為污染和環境破壞造成的,其中,人類生活和生產制造并遺棄的種種垃圾對環境的破壞影響最大。人類遺棄的固體垃圾已對人類的飲水、食品和居住環境造成了巨大損害,從而造成對人自身的傷害。例如塑料垃圾,每年全球有超過800萬噸塑料被傾倒進大海,全球每1米的海岸就有大約15個塑料袋。在自然環境下,這些塑料若要完全分解需要470年。塑料垃圾既傷害海洋生物,又可以形成微塑料顆粒,進入生態系統和食物鏈中,危害人類。因此,無論是撿拾海灘還是陸地上任何地方的垃圾,都意味著是在凈化環境,保護自身的健康,并延長人的壽命。
相對于“冰桶挑戰”的風靡全球,垃圾清理挑戰雖然目前也吸引了不少年輕人的參與,但到底還差些火候。究其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因為其沒有獲得足夠的喝彩、鼓勵和夸獎。前不久,網絡上出現了大量的“夸夸群”,無論你是誰、做了什么事,都會被變著法子夸,而且言語精彩,盡情拔高。當然,這樣的夸獎起到的是溫暖別人、開心自己的結果。參與撿垃圾挑戰本身就值得使勁夸,因為這項挑戰還要求每位參與者付出巨大的勞動,而非只是像“冰桶挑戰”那樣忍耐一時半會兒的不適。這時的夸獎會讓挑戰者獲得巨大的成就感,并且感覺生活變得很有意義。垃圾清理挑戰還可以有多種鼓勵形式,包括物質獎勵,并應該像“冰桶挑戰”那樣,動員和吸引更多有號召力的人,如社會名流、文體明星等參與,這樣就有可能吸引更多的人加入進來。衷心希望垃圾清理挑戰能成為全球風行的一項偉大挑戰,也讓越來越多的人成為環保志愿者。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135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