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摭談詩歌教學的核心要義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詩歌教學在語文教學中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詩歌教學過程就是師生互動、共同欣賞、評析的過程,是審美的認識活動,是藝術形象的再創作。想象是詩歌教學的樞紐,要培養學生認識形象思維的規律,講好意境的大文章。
  【關鍵詞】 想象  意境  想象思維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9.207
  詩是中華園地的瑰寶,是中國文化的亮點,是中國文學的源頭。被譽為是“帶哨的文學精靈”,“文學中的貴族”。詩歌在語文教學中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詩歌教學不是講詩的創作。但若撇開詩人在創作中賴以進行的思維活動,要讓學生理解詩的主題核心,藝術特色、意境結構,職能是“霧中看花”、“隔山打鳥”。尤其高師學生風華正茂,詩歌又是他們的“專利”。這就要求教師,抓住核心要義,精析細品,選好方法,亮出絕招,營造高效課堂。
   一、培養學生認識形象思維的規律
   詩與其它文學作品一樣,離不開形象思維。形象思維又稱藝術思維,是詩人從觀察生活,選擇素材到藝術形象塑造這個整個過程,同能夠豐富的聯想、想象、幻想,伴著熾烈的激情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要寓思維于形象之中。有了想象才有意境,形象性愈強烈意境越深刻。有了形象詩才有主觀感情和生命體。
   詩歌的形象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自然風景,或者是某一畫面、鏡頭、境界。屈原的《涉江》、白居易的《琵琶行》都是以人物形象來感染讀者的。詩人之所以“好奇服”“食玉英”,就連周身的佩戴與乘坐的車都與眾不同,意在表現詩人志行高潔,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白居易塑造琵琶女技藝精湛、世事悲涼的形象,旨在抒發“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嘆。進而表達自己懷才不遇和遭遇貶謫的失意之情。這里應著力推敲,激起共鳴。
   有些詩的形象難以把握,教學中要因勢利導,引領學生分析景物與景物,畫面與畫面,鏡頭與鏡頭之間的內在聯系,注意歷史典故中的人物形象或事件與作者生活背景之間的聯系。如講析南宋詞人姜夔的慢詞《揚州慢》,先讓學生分析詞中描繪的金兵入侵揚州造成的“蕎麥彌望”、“四顧蕭條”的畫面與杜郎歌詠過的揚州繁華景象之間的反差關系,進而讓學生領悟作者表達“黍離”之悲和感時傷世之痛。
   想象思維又三個特征,形象、想象、感情,而最根本的是形象。詩的創作就是覓形象的過程,思維的起點是形象,原始形象其終點還是形象。藝術形象是中間環節,還是形象加工、再造、包裝使之更鮮明更完美。
   二、想象是詩歌教學的樞紐
   詩歌教學過程就是師生互動、共同欣賞、評析的過程,是審美的認識活動,是藝術形象的再創作。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沒有“瞻言而見貌”的直接想象。沒有由此及彼及擴散式想象,怎能“認識廬山真面目”,怎能進一步發掘其社會意義與美學意義?“詩言志、歌詠言”,“情動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這個“言”是“言之不足,故嗟嘆之”,言,蘊含著極豐富、極深刻的思想、意會、情緒。這個“言”有景外之景、音外之音、味外之味、意外之意。它可以越古跨今,可以囊括銀河宇宙,它的思緒可以“精八極,心游萬仞”,“觀古今于須臾,扶四海于一瞬”。陸游《天賦》寫詩憑想象這一特殊形式的認識活動,滲透于寫詩的全過程。大凡文學作品往往描繪的是一個多層次的藝術藍圖,其中有隱含的藝術點,留給讀者去想象、去填充,尤其詩歌總是以少勝多,此例比比皆是??墒强瞻撞豢?,正要引起讀者去浮想聯翩,激發更大的藝術力量,產生更強烈的藝術效果。如膾炙人口的佳句“紅杏枝頭春意鬧”,從“紅杏”這一意象入手,作為激起想象的“觸發點”,由它想到化的濃艷、千姿百態,想到撲鼻的幽香,想到“燦爛花期到,嚶嚶蜂蝶來”,想到春風撲面、綠柳依依、湖波蕩漾、畫舫搖曳、游人若織,一幅色彩斑斕的鶯啼草長的春意圖,呈現在人們面前……這是至關重要的要義環節。
   三、要講好“意境”的大文章
   意境美是詩歌的第一要求,也是詩歌教學的關鍵一環。
   意境是詩人對社會現象、自然現象感受之后的一種情懷,意境的形成是詩人的思想感情對客觀事物本質的認識,不斷深化的具體體現。是詩中描繪的具體情景,以及蘊含在情景中思想感情和深刻意義。兩者融而成的一種藝術境界,必須激發學生會其意而入其景,從而扣動學生心弦,產生共鳴。無意境的詩是蹩腳的,孤苦的。在這里要著力敲打。意境貴在創造,意境之美是詩人精心構思融情于景、寄意于物的。要給學生講清:意境是檢驗詩歌藝術性的標準,“意境=意+境”。“意”是詩人的主觀思想感情,“境”是客觀景物圖景,一切景物都是“情語”,好詩是高境界,濃詩味?!跋蟆庇袣庀蟆⑶橄?、景象,而且意中有象,詩化了象是構成好詩的基礎。
   千錘敲鼓,一錘定音。當學生理解了詩的靈魂是意境美,而進一步理解意境美是詩歌追求的第一要義,那么,這樣的教學就是成功的。
  參考文獻
   1.《人民教育》
   2.《河南教育》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2486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