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小學語文屬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基礎性學科,而閱讀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有質量、有效率的提問屬于課堂教學方法優化的可行舉措,可開啟學生思維大門,打開思維空間,激發學生情感火花,實現語文學習能力的培養,逐步做到自主閱讀。
【關鍵詞】小學語文 問題意識 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9.162
在語文自主閱讀中,應該如何指導學生深入閱讀并在閱讀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提問能力呢?諸多一線教師均針對該課題展開了深入探索,但各有見解,眾說紛紜,以下則根據長時間的實踐探索,總結幾點理論看法。
一、營造和諧平等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敢問
心理學家羅杰斯曾說過:一個人的創造力僅在其感受到“心理安全”與“心理自由”的情況下方可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現與發展。若學生無法獲得“心理安全”則不能真實的展現自身才能。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為提問創造條件
首先,教師需做好學生好問心理的呵護,激發學生在閱讀中發現問題與提出問題的潛能,能愿意主動的將這些問題指出來,和他人分享交流,實現問題的解決,打造平等、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同時,在課堂上,教師應注重民主、平等師生關系的建立,和學生成為知心朋友,變成他們最信任的心理支撐源,指導和幫助學生建立真誠合作的生生關系,在這種情況下,寬松和諧學習氛圍也就隨之形成。換句話講,即教師要適時將外在權威進行隱藏,扮演大孩子角色,和學生親近與交流,與學生打成一片,成為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共同研究者。并且,在教學時,可通過小組內、同桌間、班級里等不同方式的提問來融入學生問題交流中,和學生共同進行問題的探索學習,為每一位學生提供平等的學習機會和提問機會,認真的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提出的問題,特別關注“弱勢”學生群體,喚醒“沉默的”學生;關注不同學生提出問題的角度、方式的差異,從而促進和諧、理解和交流。
(二)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知識學習不可缺少的催化劑,直接關系到學生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小學生因受年齡、性格等因素的影響,決定了他們對某件事情的興趣皆是出自于好奇。故而教師需靈活的將學生這種天性利用起來,注重問題情境的創設,為學生提問搭架“梯子”,使小學生“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欲望被激發,保護學生勇氣,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不斷探索,允許學生出錯,為學生思維提供廣闊的想象空間,如此可確保整個課堂隨處均充滿“問題”。長期堅持下去,則可使質疑氛圍越來越濃厚。
二、抓住提問的契機,教學生會問
分析學生提問質量不高主要原因是學生不知道發問的角度和方法和不知道如何表述所要提的問題[1]。因此,在閱讀過程中給予學生針對性地的指導和訓練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從題目著手,引導學生提問
文章的題目雖短暫,確是全文的“眼睛”。教師要將教材這一“資源”充分利用起來,鼓勵學生將題目引入文章中,邊閱讀邊思索(如為什么要將其作為題目?換個題目可以嗎?等),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很好的解決問題。
如在《“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課的教學中,在和學生一起進行全文的閱讀后,則對題目展開深層次分析,通過課文中所提到的人物間的對話,則可知曉精彩極了實際上是表揚的意思,糟糕透了實際上是批評的意思。然后讓學生質疑:這兩句話是誰說的?對同一件事為什么一個表揚一個批評呢?這樣學生就能抓住關鍵問題進行學習,從而突破難點。
(二)從內容入手,引導學生提問
通過課文的學習來掌握寫作者所用的寫作手法,所表達的事件經過和主旨,以及賦予的情感,是學生學習知識的關鍵也是鎖鑰。課文內容中潛藏著很多可供學生挖掘的知識點,通過對這些知識點進行反復的“咀嚼”,能夠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則是幫助學生進行課文理解的“導火索”,在引導學生體會課文思想感情中有著事半功倍的作用。部分課文內容用詞獨特,語言精辟,情感豐富,體裁獨特,使作者的匠心所在,若教師引導學生在課文閱讀中進行閃光點的挖掘,注重“問題”的提出,進行“瑕疵”的尋找,更能理解作者的匠心,發現文章的精髓。
(三)從重點句子入手,引導學生提問
在教給學生質疑思路后,學生的發問質量提高了。課堂上運用好提問這門藝術,把握好提問的方法和契機,使學生在短時間內輕松掌握語文知識,發展學生思維,促教學效率與質量提升。課文是通過語言文字表達思想內容的,文中某些句子含蓄,含義深遠,故而學生在課文閱讀中,應善于挖掘其核心,尋找能凸顯全文主旨的句式、內容等,并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對其中的某個字、某個詞語、某個句段的使用,以及所用的寫作手法等進行質疑,更利于攻破難點[2]。
三、及時梳理問題,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學生提出了許多問題后,教師要起到主導的作用,及時梳理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自學,尤為重要。當學生提出問題后,我們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水平,把難問題分解開來,化難為易,或者把大問題分解成一組小問題,把問題篩選、合并或拆分,老師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之一,就是把提問的焦點始終聚焦在課文的重點和難點之上。梳理問題后,教師就要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對基本層面的問題,自行閱讀解決或小組內自由討論解決,對涉及主題的問題,也許小組也能解決,但有必要集中討論,以突出重點,強化主題,加深印象。學生才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對于課堂上學生的質疑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不能被學生牽著鼻子走,要根據學生的問題及時調整思路和教學過程,使學生能真正的學會學習,同時也提高了自己的思維品質,拓寬了解題思路,何樂而不為?
四、結語
閱讀屬于語文知識學習中非常重要的一環。質疑問難,作為一種教學方法,能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燃起學生思維的火花,引導學生樹立“不惟書”“不惟師”的思想,教師要“善導”,積極鼓勵學生開展自主的開展閱讀學習活動,科學、系統地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真正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談玉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提高學生閱讀能力[J].學周刊,2015(31):170-171.
[2]韓曉鈺.提高學生語文閱讀過程中的問題意識研究[J].成才之路,2017(21):2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249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