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下的初中英語教學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英語課堂教學是教與學雙向作用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握準《新課程標準》,圍繞教學目標,設計教學環節,組織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發展學生的英語思維,從而真實有效地落實新課程理念。
【關鍵詞】新課標 初中英語 教學探究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9.068
一、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愛因斯坦曾經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迸d趣是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是學好英語的重要前提。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有目的地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實現由“要我學”向“我要學”的轉變。教師的個人業務能力和對英語的熱愛直接影響學生對英語的感受。包括能夠清晰地朗讀英語文章,講述和英語課文相關的歐美文化,與學生一起聽英文歌曲,和學生分享富有哲理的英語故事等等,這些都是讓學生感悟英語魅力的途徑,這些方法能夠讓學生逐漸對英語產生興趣。
二、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學會求知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是重中之重。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是其終身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學生理解、掌握知識,不是取決于教師反反復復講了多少遍,而是經過學生的認識加工、思維消化,通過學生自身的“再創造”才能被學生所接受并納入認知結構中。教學中,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有針對性地設計問題,比如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特點、知識儲備情況等,這樣能幫助學生通過自己對知識的認知、理解、感悟,在大腦中進行再加工、再創造。課堂上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觀念,調動學生自身的潛能,不僅讓學生在知識總量上獲得發展,學業水平獲得提高,更要重視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習能力的培養以及良好學習心理、學習習慣的養成,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自主學習的成就感,這樣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才能不斷提升。
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英語是一種語言,是交流的工具,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幫助學生建立自信,掃除心理障礙。合理的教學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改進教學方法。教師在英語教學中的角色始終是引領者和領路人,是英語學習方面的教練。教師要帶領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讓學生充當教學活動的主角,而不是把學生當成灌輸知識的容器,這只能讓學生被動的學習。首先,要想使學生真正學到英語,而不是在偽學習,教師要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和學情來設計教學活動。學生的知識水平、認知能力和性格特點有著很大的差異,所以教師應適當地進行分層教學,給每一個學生必要的自主表現和發展的空間、時間,促使有差異的學生共同發展。分層有很多內容,因為學生的基礎不一致,所以學生需要分層;因為知識的難易程度有別,所以教學目標也要分層;學生和知識有差別,所以施教、作業和評價都需要分層。教師要根據情況的不同,在教學中采取不一樣的教學策略,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從英語教學中體會英語學習的樂趣,增強學習英語的自信,從而提升英語教學的水平,促進學生發展。其次,教師的態度直接影響著學生是否能夠很好的在學習中發揮主體作用。
因此,教師需要不斷地更新教學的理念,掌握好在英語學習中的角色。教師是學生英語學習的領路人,是促進者,是朋友,是分享者。學生大部分的學習時間來自于課堂,課堂是主陣地。教師把握好在教學中的角色,就能更好的守住教學的陣地。教師要用平等民主的態度面對學生,用對英語的熱情感染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激起英語學習的欲望。教師對知識的點撥和引導能夠激起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這樣才能使課堂成為學生展現自我的舞臺,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投入到英語學習中來,成為英語學習的主宰者。
四、英語教學要創設英語語言環境
創設語言環境對于學習一種新的語言來說非常重要,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對語言的學習是良好的外界刺激,學生在接受刺激的同時,也是正在感悟語言帶來的作用,使學生在自然地環境中接觸到知識,掌握知識。創設英語語言環境的方法有很多。
五、用英語授課
教師的課堂用語是非常自然地英語語言環境,不僅給學生創設了英語學習的氛圍,也能提升學生的聽力水平和反應能力。在教授新單詞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新舊單詞造句,既學習了新單詞,又達到了溫故而知新的效果。可以使新舊知識融會貫通,也可以使分散知識系統化,書本知識交際化,課堂活動生活化,在“潤物細無聲”中,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可以得到提高。
六、硬文化與軟文化相結合
硬文化是指教室內設置的英文標語、英語墻報、英語畫刊等;校園里開辦“英語角”,這些能夠體現和強化一種英語氛圍。軟文化包括適合學生的電影、電視、書刊雜志、網絡信息等豐富的教學資源,給學生提供貼近學生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內容和豐富的課堂內容。這些軟文化能夠拓展學習和運用英語的渠道,使得知識融會貫通。
七、增加教學容量,節省時間
新課標初中教材每單元都會有一節閱讀課,要求用時40分鐘,但在規定時間內容通過傳統教學模式來完成,同學很難把內容吃透,更難兼顧聽說讀寫的訓練。但采用多媒體技術,能快速把文章展示出來,加快節奏,節省時間讓學生參與。例如以“school day”這一課為例,老師可以從CD上把這部分內容剪輯出來,給學生幾分鐘時間閱讀課文,然后用多媒體播放動畫片,同學們通過看動畫片,再回顧一遍課文內容,動畫片的字母和聲音同時出現,能很好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看一遍動畫片,老師可以設置一些簡單的問題,讓學生們回答;回答結果滿意再獎勵同學們看一遍動畫片,再回答幾個問題;三次觀看帶有字幕和聲音,第四次則去掉字幕和配音,讓同學們跟著畫面回憶、復述短片的內容,可以鼓勵學生配音,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鍛煉聽說能力。
參考文獻
[1]周肖慈.英語教學中情趣教育新模式探索[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3):73.
[2]陳英.初中英語教學的情趣教育初探[J].中國教育研究論叢,200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249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