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下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策略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持續推進,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要徹底摒棄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目的,加強讀寫能力培養,切實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與寫作水平,推動小學語文課改工作有序開展。
【關鍵詞】 新課程改革;小學語文;讀寫結合
縱觀小學語文教材中涵蓋各類名家名篇,其文章思想情感豐富,語言表達規范,學生在閱讀理解上存在一定難度。教師可以通過引經據典來培養學生的語感,注重素材積累,豐富學生情感,創設生活實踐平臺,引導學生去感知與表達,為閱讀、寫作奠定良好的基礎,進而提高自身語文素養。
一、引經據典,培養學生語感
在小學語文閱讀和寫作環節中,語感都是極為重要的影響因素,不僅是理解的基礎,同時也是寫作的靈感。因此,在日常學科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各種經典典籍來培養學生的語感,比如結合近幾年大力推廣的國學經典誦讀,將其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通過經典誦讀幫助學生形成語感。同時在反復誦讀過程中也有利于加深學生對國學經典的理解,為弘揚中華民族經典文化奠定基礎。
在每次接新班時,我都會要求學生準備一套《國學經典》叢書,然后利用晨課時間組織學生或集體誦讀,或自由朗讀,亦或是由我進行范讀。在讀的過程中我要求學生必須逐字逐句準確發音,理解每一句話的含義,培養學生的語言語感,同時也能夠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如果通過幾年教學,我們所教授的學生不懂唐詩宋詞,不懂中華民族古典文化,那么所寫出的文章就缺乏亮點,毫無出彩之處,在閱讀中也難以有很深層次的情感體驗,這樣的教學顯然是失敗的。
二、注重素材積累,提高讀寫能力
教師在開展讀寫教學時,其素材選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教學質量。在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中,通常都是以課文為主體,所有知識講解都是圍繞課文開展,這樣的教學模式雖然能夠讓學生掌握課本知識,但是卻很少能夠做到聯系實際,教學效率得不到有效提升,學生思維難以發展。對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素材積累,借助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將讀寫與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
例如,春天帶給人們的是和煦陽光,夏天帶給人們的烈日當空,秋天帶給人們的豐收的喜悅,冬天帶給人們的是嚴寒冰霜……大自然生機盎然,不同的季節呈現出了不同的韻味。因此,在對小學生寫作訓練時,應該引導學生對生活進行觀察,留心大自然的變化。并且通過日記、摘抄、隨筆等形式對周圍發生的人、事、物以及心情變化進行記錄,積累相關素材,進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觀察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
三、構建實踐平臺,拓展讀寫渠道
在學生學習生涯中,學校是其重要場所,要加強對學生實踐平臺的構建,比如開展紅領巾廣播站,積極鼓勵學生進行投稿。也可以開展社團組織活動,通過多途徑為學生搭建讀寫實踐平臺。對此,我校就積極踐行實踐策略,定期確定主題舉辦“詩朗誦”、“探索繪本奧秘”、“書香藝苑”競賽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鍛煉中讀寫能力得到提升。不僅如此,還與鄰校組織互訪活動,讓本校學生自己充當小導游,向其他學校學生介紹自己學校的特色及景點,讓學生在講一講中鍛煉表達能力,豐富學生的生活閱歷。此外,教師還可以借助學校資源,與當地文史辦、圖書館開展聯誼活動,將學生的讀寫教學從課堂延伸到社會。
【參考文獻】
[1] 蒙晗. 小學語文課堂讀寫結合教學的問題分析與教學策略[J]. 小作家選刊,2017(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014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