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產學研相結合背景下大學生的課堂教學改革模式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結合當代“產學研”相結合大背景,分析了高校課程教學改革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闡述了相應的對策及課程建設的思路與方法,探究了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模式及著重點,揭示了“產學研”一體化對科研發展及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為積極推進教學內容和授課方式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產學研結合;教學改革;復合型人才;自主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9)20-0080-02
產學研相結合即產業、學校、科研機構等相互配合,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強大的研究、開發、生產一體化的先進系統并在運行過程中體現出綜合優勢;是科研、教育、生產不同社會分工在功能與資源優勢上的協同與集成化,是技術創新上、中、下游的對接與耦合。相較于之前高校課堂大多只重視課本及理論知識教育,而忽略了實踐與研究教育的承接,“產學研”相結合理念的提出給現代的高校課堂提出了創新性的更有意義的發展和培養模式,有利于大學生理論聯系實踐,使高校的研究更貼近實際、貼近市場需求。走產學研結合是各創新主體的內在需求,企業可以通過高校及科研機構尋求到更多對口的專業人才,實現資源共享和人才合作;同時,高校和科研機構可以通過學生到企業鍛煉實習獲得更多的實踐經驗,以便更好地與理論知識結合應用。這就要求高校在課堂教學改革過程中,力求實現大學生的復合型培養[1]。
“復合型人才”是指同時通曉或進修多個專業或學科,并且可以將所學知識和技能相互融會貫通,形成有自我認知的系統的整體,并且在實踐中可以靈活發揮以發現和解決問題的人。培養具有知識面廣、能夠將兩個或多個學科專業知識融會貫通的應用型、技能型和創新型的復合型人才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基礎,是我國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的助推器。當代高校依舊存在的幾個問題如下。
一、高?,F狀
1.封閉辦學。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重基礎理論輕應用研究”依然在諸多高校中普遍存在,使得教學、科研很多時候與社會和市場需求脫節。很多高校依舊習慣于閉門造車,進行封閉式教學,致使學生學到的知識僅限于課本及教材,無法與實際相結合,這就導致學生學到的知識不能靈活運用[2]。
2.思想意識匱乏。當代大學生很多并不知曉“產學研”的含義,簡單地認為自己只要像高中時代一樣,學好書本上的知識、考試出高分就是一名合格的大學生。其實不然,當代市場經濟條件下需要的是全面發展人才,大學校園更是一個鍛煉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全面發展的舞臺,因此,素質教育和自主創新教育在高等教育中顯得尤為重要,使大學生從思想上真正意識到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重要性,以及“產學研”相結合思想在當今社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便他們在學習中能夠形成自主鍛煉意識,注重自身實踐能力的養成。
3.授課內容深度和廣度不夠。所謂課堂教學的深度,是指知識點縱向上的探索;課堂教學的廣度,是指課堂教學橫向的容量和范圍?,F今很多高校教師在課堂授課過程中,只講教材內容,不求所講授內容的深度理解,并且對教材之外的相關有用內容也不做過多延伸,這就導致學生的理解只浮于所學知識點表面,并不能深層理解和掌握;同時所學范圍有限且狹窄,不能靈活地與其他知識融會貫通、舉一反三,更不能做到理論與實際的靈活承接。
4.畢業設計質量欠佳,重視度欠缺。畢業設計是教學過程最后階段采用的一種總結性的實踐教學重要環節,要求學生針對某一課題,綜合運用本專業有關課程的理論和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設計[3]。諸多大學生及指導教師在思想上還并沒有很好地意識到畢業設計存在的真正意義,認為它只是大學本科生完成本科畢業過程中的一個例行階段、一個過場,因此并沒有給予很高的重視和很多的精力。這就導致畢業設計的存在并沒有實現最初的目的,也沒有使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得到更多更靈活實際的鍛煉。
5.課程體系單一。由于科技飛速發展和知識總量的高速增長,使得課程日益綜合化,學科表現出高度綜合的特點。僅通過某種狹隘的專業知識是無法適應社會發展的。長期以來,我國高校課程設置體系單一,教材內容陳舊過時,因此,出現了高校畢業生畢業就大量失業以及不少社會需求專業無合適對口人才的現象,這些都是高校課程體系單一僵化的表現。
二、相應建議
對應上述問題,課程改革中可參考以下幾點建議。
1.開放型自主創新。創新意識是創新思維和創新活動的基本前提和條件,是善于思考、敢于標新立異,提出新觀點、新方法以及創造新事物的意識。形成新的開放創新模式,其中開放、合作、聯動是關鍵,并要形成與之匹配的合作機制、科研機制、人才機制、教育機制和文化意識,做到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并重,并以此推動學術和科研創新。合作的目的是為了獲取互補資源,共享所需的資源,轉讓自身的閑置資源,避免重復建設,避免浪費,使科研與產業創新的投入和配置更合理。
2.強化大學生思想意識。積極鼓勵和引導學生開展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活動,加強學生創新精神和科研能力培養,使大學生充分意識到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重要性,構建意識培養、觀念轉變、素質拓展、技能提高、實踐鍛煉等綜合能力俱全的復合型人才。另外,也可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創業計劃大賽、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等等,培養其自主創新、服務社會的愛國情懷,激發他們自主完善、自我提高和充電的意識。以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與教學科研、社會實踐相結合,圍繞產學研合作辦學特色,增強學生實踐活動熱情,將企業文化、校園文化和社會文化相融合。
3.挖掘授課深度,拓寬授課廣度。探究和發現的教學思想逐漸成為教學思想發展的主流,課堂教學應該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對課程內容的研究可以是多層次多視角的,有廣度的課充實、知識點寬泛。深度則是指縱向上的思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要有基礎知識的鋪墊,有新知識的探索,也有用所學解決實例問題的延伸。教師和學生都是課程的開發者和創造者,而不是被動的執行者,在知識廣度和深度上也是適度平衡的。在課程體系的設置上,增加關于學科前沿的引領、技術現狀的分析、技術科學實驗的操作、與本專業相關學科領域的知識等內容,注重文、理、工的相互交叉和滲透;調整和優化專業結構,發展應用型和邊緣、交叉性專業,這樣才有利于產學研結合和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4.重視畢業設計。綜合運用本專業有關課程的理論和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設計,這是畢業設計存在的初衷,以培養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為導向。畢業設計質量的提高,對學生動手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都能起到很大的作用[3]。也可建立由企業、科研機構的高級管理人員和高級研究人員參與指導的聯合導師制,并且高校要致力于培養“雙師型”教師,注意引導學生積極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5.建立教學反思制度?!笆陿淠?,百年樹人”,踏上三尺講臺,也就意味著踏上了艱巨而神圣的“育人”之旅。美國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其《大教學論》中提出:“太陽底下沒有比教師這個職業更高尚的了”。教師身份的重要其根本在于教師所擔負的培育下一代的責任,因此教學反思制度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必要,是教學研究深入發展的保證。
6.完善專業課程體系。課程處于教學體系的中心地位,是高校能否培養創新人才的關鍵。課程體系上的綜合滲透,開設跨學科課程和綜合學科課程,是大勢所趨。
三、結語
產學研結合是現代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高校應在產、學、研聯合開發中充分發揮自己的學科、師資、設備和信息等方面的綜合優勢,積極探索教育、科技和生產的最佳結合點,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服務企業生產第一線,在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同時,切實加強科學研究并狠抓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加速實現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產業化,努力為經濟建設作出更多、更直接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李明.“十二五”期間高校產學研結合模式下復合型人才培養問題探析[J].科技與教育,2012,(2).
[2]謝開勇.國外高校產學研合作模式分析[J].中國科技論壇,2004,(1):119-122.
[3]王冠凌,楊俊.基于產學研結合的畢業設計模式探析[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266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