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  > 中國論文網 > 
  • 教育論文  > 
  • 以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為導向的智能電網信息工程專業建設及人才培養模式

以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為導向的智能電網信息工程專業建設及人才培養模式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以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為契機,對智能電網信息工程新開設專業的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探討,從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以及課程設置上兼顧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智能電網專業特色內涵同時凸顯工程教育認證“以學生為中心”和“成果導向”的核心要素。在實地考察并參照其他院校相關專業建設情況的基礎上,梳理了我校設置的以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為導向的智能電網信息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結構和現階段存在的問題,對完善該專業的教學模式和加強學科建設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關鍵詞:智能電網信息工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專業建設;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9)20-0052-03
   一、引言
  近年來我國高等工程教育國際化進程隨著全球一體化的到來愈發加快了腳步,且其教育規模在世界范圍內一直以來也保持著30%—40%的領先份額,然而我國的高等工程教育質量與國際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1],具體表現在國內大學授課模式重理論輕實踐、強調個人學術能力而忽略了團隊協作意識[2]。美國咨詢戰略公司McKinsey綜合了83個跨國公司人力資源調查報告指出,具有工科大學文憑的求職畢業生被跨國公司錄用為職業工程師的比例僅為10%,同為發展中國家的印度和馬來西亞在這一比例上則分別達到25%和35%。報告還指出中國職業工程師總數是美國的2倍多,但只有10%適合而發達國家為60%。因此,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的迫切任務是培養與國際接軌的職業工程師,效果是職業工程師數量在國際上適用比例逐年提高。為了穩步推進工程教育的國際互認,自1992年起教育部委托建設部主持先后對建筑學等6個建筑—土木建設類專業進行了探索性的工程教育認證工作,并于2006年啟動了全國范圍內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試點工作。我國于2013年6月成為《華盛頓協議》預備成員,2014年初遞交正式申請后經該組織的嚴密審查與考核于2016年6月2日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的國際工程聯盟大會上全票通過正式成員集體表決。至此,我國成為《華盛頓協議》第18個正式成員,標志著我國具有與國際接軌與互認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帷幕正式拉開,同時工程教育認證制度是伴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步伐,社會對高等教育質量高度關注的必然結果。
  智能電網信息工程專業是針對國家在新能源、新材料、信息化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需要,緊密結合國家建設堅強智能電網之急需而開設的一個交叉學科新興特設專業。2011年華北電力大學在國內率先開設智能電網信息工程專業,目前已有南京理工大學、南京郵電大學、電子科技大學、遼寧工程技術大學、西安工程大學以及銀川能源學院等十多所高校開設了該專業[3][4]。在全球化浪潮和經濟一體化的驅使下,傳統的電氣工程專業也要積極順應這一潮流,構建與國際接軌和實質等效的高等教育新模式。為迎合國家戰略發展及區域經濟發展對智能電網創新型人才的需求,我校于2015年獲教育部批準開設了該專業并開始招生。結合我校在省內電氣工程領域的特色和優勢,并在國際工程認證推動下對在智能電網背景下電氣工程類專業建設及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探索和改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及培養要求
  以《中國工程教育認證標準》和《中國工程教育認證標準—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類專業》相關文件為指導,并結合本校專業開設的特點,對智能電網信息工程專業培養目標和培養要求進行進一步的調整和優化,突出體現專業特色和對學生能力培養的要求。培養目標是對畢業生在畢業后五年左右能達到專業和職業成就的總體描述,是專業人才培養的總綱,是構建專業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形成課程體系和開展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俺晒麑颉笔枪こ探逃J證遵循的基本理念之一,培養目標以需求為導向,是“成果導向”的核心要素。在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方面,學校結合自身定位并突出地域性專業優勢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為目標,以涵蓋畢業要求,反映學生畢業五年左右社會與專業領域預期成就為要求。
  智能電網信息工程旨在培養具有扎實的基礎理論和專業技能,兼具較強的電氣工程和信息工程的綜合素質和創新精神,掌握電力系統通信技術、信息采集和處理的基本理論與技術,熟悉電力系統生產運行的規律與特點、智能電網發展動態,在新能源發電與智能接入技術、電網智能調度與控制技術、智能電網信息通信技術等方面學有所長,能夠在與電氣工程相關的信息采集與處理、通信系統及網絡、電氣測量與自動化裝置、計算機應用、智能輸配電等領域,具有現代信息工程技術的專門知識和實踐能力,能夠從事工程設計、系統集成、設備開發、安裝調試、運行維護及技術管理工作的寬口徑、復合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要求掌握本專業領域必要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掌握必要的工程基礎知識,包括:工程制圖、電路理論、電子技術基礎、計算機技術基礎、網絡與通信技術、信號分析與處理、電機理論、傳感與檢測技術、電力系統分析等專業基礎,要求掌握基本知識和實驗技能;掌握與本專業相關的系統與設備的分析、實驗、科技開發與工程設計的基本方法;具有對本專業相關系統與設備進行分析研究、開發和設計的初步能力;受到電路技術、電子技術、信息與通信技術、智能電網技術、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的應用、科學研究與工程設計方法的基本訓練,了解國家對本專業相關領域生產、設計、研究與開發、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三、專業課程體系設置
  智能電網信息工程專業涉及多學科交叉,涵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能源技術、信息技術、自動控制技術以及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多個領域。課程體系設置緊密圍繞培養目標,全面覆蓋專業的知識體系。圍繞智能電網信息工程專業所涉及的學科領域和知識點,所制定的專業課程體系由八個課程平臺構成,分別為:人文社科課程平臺、公共基礎課程平臺、學科基礎課程平臺、專業課程平臺、科學素養教育平臺、集中實踐平臺以及自主發展教育平臺。如下表1所示。   1.通識教育與公共基礎課程平臺。通識教育與公共基礎課程平臺包括人文社科課程平臺、公共基礎課程平臺以及科學素養教育平臺,主要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和職業道德修養、辯證思維能力、人文藝術修養、軍事素養、外語水平和強健體魄。核心課程包括:中國近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軍事理論、大學生就業指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學英語、高等數學、計算機基礎。大學物理等。
  2.學科基礎課程平臺。學科基礎課程平臺與傳統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設置無異,主要是設置與電類相關的基礎課程,包括智能電網信息工程導論、程序設計基礎、工程制圖、電路基礎、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現代通信原理、信號與系統等。
  3.專業課程平臺。專業課程平臺是智能電網信息工程專業主干課程,課程體系體現先進性、模塊化、復合性、工程性和創新性,滿足社會多元化需求和特色專業建設的要求。專業課程設置根據就業領域的側重點不同主要分為電力系統及電氣測量課程群以及智能電網信息類課程群。其中,電力系統及電氣測量課程群所包含的主干課程為發電廠變電站電氣部分、互感器與傳感器技術、電氣測量技術、電力系統繼電保護原理和電機學;智能電網信息類課程群所包含的主干課程分別為智能電網通信技術、信號與系統、現代通信原理。
  4.自主發展教育平臺。以“學生為中心”是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遵循的基本理念之一。專業課程方面為滿足學生考研及就業的需求,同時迎合個性化和多樣化的培養要求,自主發展教育平臺提供三個課程模塊供學生自主選擇:專業學術類課程、創新拓展類課程和就業綜合類課程。專業學術類的核心課程為電力系統分析、電氣專業英語和數字信號處理等;創新拓展類課程的核心課程為新能源并網發電、電網GIS及其應用和電力設備狀態監控等;就業綜合類核心課程為電氣測量儀表、電氣CAD和智能儀器儀表技術。
  5.集中實踐教學平臺。集中實踐教學平臺除了常規的軍訓、認知實習、金工實習、電工實習和生產實習,還依托智能電網信息獲取技術實驗室、智能電網通信與信息技術實驗室和智能輸配電實驗室等特色專業實驗室開設了電氣測量技術設計、電子技術課程設計與實踐、智能變電站課程實踐、智能用電系統課程實踐等實踐類拓展課程,使課程實踐環節更加面向工程實際,同時強化和提高而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
  四、專業建設過程中的難點問題
  1.教材問題。對于新開設專業目前最大的困難在于沒有合適的專業課教材,如智能電網通信技術,該課程需要有寬泛的通信理論知識并結合智能電網應用的支撐,而現有教材內容過于寬泛、專業性不強,且章節后沒有配套的習題講解,基本不能滿足培養方案的要求。下一步在教材建設中,應積極組織編寫特色專業課教材。
  2.師資問題。師資上的問題在于缺乏具有智能電網信息工程的研究與工程實踐經驗且具有雙語教學經驗的專職教師,學院已增加資金投入采取了一系列積極的應對措施,一方面啟動了教師外派培訓計劃,另一方面積極大力外聘或引進具有智能電網實際工程經驗的高端人才。
  五、結束語
  為滿足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省內區域性經濟發展需求,我校于2015年新增設了智能電網信息工程專業,在與電氣工程相關的信息采集與處理、通信系統及網絡、電氣測量與自動化裝置、計算機應用、智能輸配電等領域,培養具有現代信息工程技術的專門知識和實踐能力,能夠從事工程設計、系統集成、設備開發、安裝調試、運行維護及技術管理工作的寬口徑、復合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結合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中“以學生為中心”和“成果導向”兩個核心要素,針對新開設專業的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模式以及現階段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初步探討,對其他院校該專業建設有積極的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1]張文雪,李曼麗,王孫禺.面向創新型國家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J].中國高等教育,2006,(23):26-28.
  [2]陳雯柏,曹榮敏,吳細寶.面向專業認證的工程訓練模式與創新體系構建[J].計算機教育,2014,(19):47-49.
  [3]廖斌,艾欣.智能電網信息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建設[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12,34(2):7-8.
  [4]艾欣.智能電網信息工程專業建設的思考與實例分析[A]//第二屆(2015年)全國電氣類教學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15:339-34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2662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