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需求為導向的地質工程專業產教融合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以福州大學地質工程專業為例,根據社會對地質工程專業人才需求情況,從學校專業建設層面、企業合作層面、科研合作層面,實施建設了產學研創新創業課程、產學研合作示范工程、科技創新平臺共建共享;建立了校企共建教育環境、共建共享、權責對等的校企聯動模式,拓展了校企聯動模式下地質工程專業師資隊伍建設途徑,提出了校企聯動模式下全面提升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舉措。通過實施產教融合的培養機制,地質工程專業畢業生綜合素質得到進一步提高。
關鍵詞:地質工程;產教融合;校企聯動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9)21-0180-03
一、引言
地質工程專業產教深度融合的基本內涵是產教一體、校企互動。教學過程與行業企業生產過程進行深度對接,融教育教學、素質陶冶、技能提升、科技研發和社會服務于一體。這種深度融合的模式可以使院校與行業企業形成“合作雙贏”共同體,形成產教良性互動的“雙贏”局面,不僅促進地質工程人才培養,還能將院校和企業的研發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推動企業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轉型。
校企合作已發展成為當今實施高等工科教育的重要特點[1],但因各國在社會經濟發展和文化背景上的差異,使其在校企合作的具體操作上各有其特征。概括起來主要呈現為三種不同的模式:(1)以企業為主的模式;(2)以學校為主的模式;(3)以行業為主導的模式。這幾種模式在高等工科教育中已取得了公認的成果,但針對產學合作培養創新模式中,尚存在需要進一步研究的方面。
針對目前高等工科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有必要尋求一種校企聯動新模式[2]。因此,以福州大學地質工程專業發展為例,開展地質工程專業產學融合創新與實踐研究,對進一步提高地質工程品牌專業學生的培養質量具有實際意義,研究成果對兄弟院校相關專業具有示范與輻射作用。
二、地質工程專業的社會需求與產教融合的必要性
所謂需求導向型人才培養模式是指以社會對高校大學生的能力需求為指導,以就業導向為目標,通過能力培養平臺建設,構建社會需求、就業導向、能力培養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有效結合人才培養體系[3]。
從社會需求分析看,地質工程專業的人才需求存在地區需求差異、行業需求差異和人才層次差異等特點[4]。從地區需求看,在基礎設施相對較為完善,經濟發達地區,地質工程專業人才的需求相對較弱,而在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地質環境保護等都需要大量的地質工程從業人員;從行業需求看,城建、交通、國土、資源、水電等行業對地質工程專業的人才需求旺盛;從人才層次需求看,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面對新一輪城鎮化建設要求,對地質工程人才的需求更為迫切,需要突出培養高層次、創新型人才。
福州大學地質工程專業經過多年的教學改革,以學校和課堂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和人才培養模式已經被打破,通過增加實踐教學環節和設置實踐教學基地已經部分實現了向強調實踐能力、動手能力方向的培養和轉變[5];但是,這還遠不夠,地質工程專業是解決土木交通、城鄉建設、國土資源、能源開發等多個行業建設過程中的所遇到的工程地質問題的學科,與多行業交叉滲透、聯動發展,在這種多層次復雜的背景下要培養富于實踐能力,特別是具有創新精神的產業與科研技術骨干力量,必須進行多層面多角度校企合作,實現產教融合。
三、多層面多角度實施地質工程專業產教融合
產教深度融合需要產與教雙方的共同協調和努力,教方是學校,而產方可以是多方、多個層面的,從不同角度實現產與教的交叉融合。
?。ㄒ唬W校專業建設層面,建設產學研創新創業課程
本專業發展目標定位海西經濟區及福建自貿區發展的全局規劃目標,2017年最新修訂的培養方案及課程體系的制定在基于《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2012年)》《中國工程教育認證補充標準(地質類專業)》《地質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征求意見稿)》等規范的前提下,特別強調征求企事業單位專家意見、畢業生意見,突顯區域行業特色;同時通過與企事業單位應用需求的及時有效溝通,在基礎能力培養及傳統地質工程學科課程體系基礎上設立行業需求與區域特色課程,從源頭上切入,使專業培養計劃與課程體系的設置與社會需求及產業發展相一致。
地質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從知識點、知識體系和知識領域三個方面構架學生應具有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課程體系由通識教育課程+學科教育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個性培養課程組成。其中個性培養課程環節設立創新創業課程。
?。ǘ┢髽I合作層面,實施產學研合作示范工程
選擇產學研合作條件和基礎較好的科技園區、企業等建立一批產學研合作示范基地,推動企業與高校建立長期穩定的產學結合關系。通過企業與高校之間的聯合項目,吸引高校教師參與企業技術攻關,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同時也深化了師資工程背景,增強師資工程素養。
地質工程專業與企業合作共建實習和實訓基地,進一步加強與校外知名企業的聯合,促進產學相結合,鞏固已有的教學實習基地,新增建設既能用于工程應用實習教學,又能合作開展工程應用研發的設施先進的校外實習基地。先后與福建省建筑設計研究院、福建省地質調查研究院等20余家省內行業知名企業建立了產學合作基地,開展校企合作,聯合培養地質工程專業人才。
(三)科研合作層面,推動科技創新平臺共建共享
在科研合作層面,我們積極邀請國(境)內外高校、科研機構、企業集團等來福州大學合作創辦研發機構;與有關科研機構與企業共建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科技創新平臺,開展研究開發;引導各類科技創新平臺將科研基礎設施、大型科研儀器、科技數據文獻、科技成果等科技創新資源向社會開放。 福州大學地質工程學科針對福建永強巖土工程有限公司在工程實踐中遇到的巖溶塌陷地質災害技術難題,共同申報福建省科技重大專項項目研究,聯合開展產學研攻關;2013年,本專業與國內地質工程行業的知名研發機構、世界500強企業——中鐵西北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聯合在我校國家大學科技園共建“中鐵科技海西研發中心”,并進一步聯合申報地質工程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在高邊坡、復雜地下工程、特殊巖土體工程性質等多個學科方向開展全方位深度產學研合作,為高水平實驗平臺建設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2015年,本專業與福建省地礦局共建國土資源部丘陵山地地質災害防治重點實驗室,合作雙方在福建省區域地質環境及地質災害調查、降雨型滑坡災害機理模擬與分析等領域開展了較為深入的合作,為本科生實踐及研究生培養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另一方面,通過雙方合作,鍛煉了適應市場需求的高技術人才,也為企業源源不斷地注入新的科學技術和創新能力,這種協同融合發展的模式為雙方的未來發展創造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四、地質工程產教融合實施效果
經過多年的產教融合等系列改革發展,地質工程專業已成為福州大學的品牌專業、地質工程“卓越工程師”計劃試點專業、福建省特色專業、福建省省級重點學科、福建省高等學校綜合試點改革專業。
?。ㄒ唬┙⒘诵F蠊步ń逃h境、共建共享、權責對等的校企聯動模式
2014年福州大學地質工程學科與世界500強企業中鐵西北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聯合在福州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建設“中鐵科技海西研發中心”,建立了校企共建教育環境、共建共享、權責對等的校企聯動模式,構建了高校與社會協同實踐育人新模式。建立了“福大-中鐵聯合地質工程測試檢測實驗室”,實驗室不只提供給福州大學地質工程專業的教師和學生完成高水平的科學研究,還提供給中鐵西北科學研究院做相關的生產,實現教育資源與產業的共享、優勢互補,從而實現校企雙贏,促進雙方共同發展。
?。ǘ┩卣沽诵F舐搫幽J较碌刭|工程專業“高工級教授”師資隊伍建設途徑
制訂并進一步完善了產學聯動培養方案,建立了企業深度參與聯合培養的模式與機制。通過與實習基地企業的需求課題合作,企業也成為高校教師理論聯系實際開展合作研發的一個平臺,通過設立專項教師產學研培訓基金,支持教師進入企業培訓,將每年帶薪帶補助的培訓指標下達到各專業教師,由學校或教師自我聯系單位,分批安排教師到企業或生產一線去鍛煉,或者充分利用寒、暑假期間,開展產學研一體化工作,了解生產一線的實際,提高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研究拓展了提高地質工程專業師資隊伍的工程實踐能力和設計創造能力的有效途徑,構建了校企聯動利益相關方的聯動機制來有效調動企業資源為“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服務。成為“高工級教授”教師培養的良好環境。
?。ㄈ┨岢隽诵F舐搫幽J较氯嫣嵘龑W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舉措
構建了產學聯動模式下地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深度融合的創業教育模式,成立校企共同參與的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以學生的創業能力培養為核心,對原有專業課程體系進行全新的設計,設置基于工程特性的模塊化、融合性、滲透式課程及實踐環節;建立了產學聯動的課程教學方法、實踐平臺建設、管理運行機制;以課程教學團隊“雙導師制”等方式實現了行業企業專家深度參與課程教學及考核過程,全面提升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通過推進產學雙方聯動,建立大學生聯合培養基地、接收大學生到企業實習,激活企業學習創新的氛圍,為選拔所需的人才提供機會;同時,充分利用企業資源改善辦學條件,調整培養模式,增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全面提升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ㄋ模┑刭|工程專業畢業生綜合素質得到進一步提高
加大產學合作廣度和深度,形成校企聯動機制,對不斷提升我校地質工程專業畢業生的綜合水平、專業教師的工程素養、彌補專業教學資源的不足具有現實意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針對地質工程專業技能培養、實踐教學、教師教學水平、教學資源條件等方面,我們對包括福州大學地質工程2012—2014屆畢業生、用人單位、部分行業重點企業等進行了調研。用人單位總體評價較好,滿意率始終處于一個高水平。在調查走訪企業過程中,用人單位普遍反映,地質工程專業畢業生動手能力強,適應性好,所以企業更樂意接受。
在此次調研中,有56.9%的畢業生提出了加大產學研建設的要求,而企業亦提出了訂單培養的要求。建立產學聯動機制,形成校企聯盟,使得學生能夠及時了解畢業生需求以及企業需求,加大對人才培養的介入力度,增強大學生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匹配度。
五、結束語
1.產教融合需要產與教雙方的共同協調和努力,從不同角度實現產與教的交叉融合。根據社會對地質工程專業人才需求情況,從學校專業建設、企業合作、科研合作等層面,實施建設了產學研創新創業課程、產學研合作示范工程、科技創新平臺共建共享,高校與企業之間的產學合作機制使二者形成緊密的“共生”關系,相互扶持、協同發展。
2.產教融合需要高校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及自身條件,確定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與模式。企業應及時向高校反饋人才需求與要求,積極參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并在產學研合作等方面發揮更加積極、有效的作用。
3.產教融合需要教師通過產學合作,給企業提供技術支持,解決企業科技創新和經營管理中遇到的問題,從而獲得企業的經費支持;同時,專業還可以借助企業培養和鍛煉學生和教師解決生產實際技術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曾勇,隋旺華,董守華,郭英海.地質工程國家級特色專業的建設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1,(09):41-43.
[2]黃雨,包揚娟,趙憲忠,楊坪.推進地質工程專業改革 加快卓越工程人才培養[J].中國地質教育,2015,24(01):24-27.
[3]谷彥芳,李林,曹佩琪.需求導向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以本科稅收專業為例[J].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8(01):38-40+58.
[4]柳長安,白逸仙,楊凱.構建“需求導向、校企合作”行業特色型大學人才培養模式[J].中國大學教學,2016,(01):36-41.
[5]簡文彬.工科專業畢業設計改革的探究[J].中國地質教育,2012,21(02):96-9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262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