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文化推廣對體育院校創業實踐的影響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創業文化是影響創業實踐的一個重要因素。良好的創業文化能夠提高創業者的創業意愿,增加創業信心。我國鼓勵大學生創業已有20年時間,政府逐步推行適應需要的創業政策,市場方面也顯示出對創業者素質的需求,高校雖然普遍開設創新創業教育相關課程,但高校創業文化推廣情況不盡如人意,創業實踐的比例還處于偏低水平。本文針對目前北方體育類高等院校創業探索的實際情況,從傳統觀念和創業政策便利性兩個角度著手,結合國內各級各類大學生創業大賽獲獎項目的后續資金跟進情況,分析創業文化推行效果不顯著的原因,提出了深入挖掘并推廣創業文化,提高大學生創業的政策便利性和扶持力度,以促進大學生創業實踐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創業文化;創業政策;創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808(2019)03-0052-06
Abstract:Entrepreneurship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Good entrepreneurship culture can improve their willingness and build their confidence. Our country has encouraged college students to start their own businesses for 20 years. The government has gradually implemented the entrepreneurial policy to meet the needs. The market also shows the demand for the quality of entrepreneurs. Although universities generally offer courses related to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e populariz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cultu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unsatisfactory, and the propor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is still at a low level. In view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exploration in spor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North China at present, this paper proceeds from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and the convenience of entrepreneurship policy, combines with the follow-up funds of various types of prize-winning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s for college students at all levels in China. The paper analyses the reasons why the effect of entrepreneurship culture is not remarkable,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deepening and promoting entrepreneurship culture, improving the policy convenience and support of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so as to promote their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Key words:Entrepreneurship culture; Entrepreneurship policy;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從第一批人“下?!钡饺缃?,通過創業獲取財富和社會認可的人越來越多。但是,在創業大軍中,大學畢業生卻并非主要力量。由美國百森商學院和英國倫敦商學院在1998年發起的全球創業觀察項目(GEM)提供的數據可知,我國大學生的創業率僅占畢業生總人數的2%~3%,而在發達國家該占比值在15%~20%之間。據全球商業環境2008年報告,我國創業便利性名列全球83位,美國位列第3位,我國創業政策便利性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間。創業便利性至少受到創業文化、創業教育、創業環境等執行效果的制約。創業是社會經濟形式的重要組成,而有過高等教育經歷的人士卻很少涉足,為了引導和扶持創業,國家相關部門推出了各種鼓勵和支持政策,可以說做到了政策傾斜,盡管市場需要、國家支持,但人才的流動方向卻不盡如人意。通過研究發現,在創業政策和高等教育之間的文化通路閉塞是造成上述狀況的重要原因,如何開啟并充分利用文化通路,為創業政策的落實助力是本文研究的重點。本文認為,體育院校創業文化推廣不足、高校對創業文化教育的重視和開發程度不夠。合理的意識形態引導將有助于畢業生對自主創業的關注和投入。
1 體育院校學生創業文化內涵與推廣情況
1.1 創業文化內涵
文化是指特定群體的共同價值觀、共同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的總和,具有歷史傳承性和群體共現性特征。大學生創業文化也屬于文化范疇,具有同樣的特征。創業文化是“創新理論”鼻祖美籍奧地利政治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于1934年提出來的,是個人價值觀念、管理技能、經驗和行為的組合體,其核心內容是價值取向。伯頓·克拉克于1998年在《創辦創業型大學——組織上轉型的途徑》一書中提出創業型大學應包括強有力的駕馭核心、擴大的發展外圍、多元化的資金來源、激活的學術中心地帶和整合的創業文化五大核心要素?;谇叭说难芯恳约吧鐣淖兏?,克拉克認為創業文化反映了大學的社會價值,創業文化本身是一種象征,代表著一個高校的創業精神和形象,是一個高校長期發展沉淀下來的文化底蘊??梢姡瑒摌I文化是指與創業相關聯的意識形態、價值取向和文化氛圍。創業文化不單單是文化,它和經濟緊密相連,更和高校自身有著的必然聯系,是一個系統的文化工程,體現知、情、意統一的文化精神。 1.2 體育院校學生創業文化推廣現狀
1.2.1 普遍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與創業就業教育課程
根據2015年國務院頒布的《關于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國發〔2015〕23號)和2012年教育部的《普通本科學校創業教育教學基本要求(試聽)》(教高廳〔2012〕4號)文件精神,普通本科高校要面向全體高校學生開展創業教育的核心課程,要納入學校教學,不少于32學時、不低于2學分。通過創業基礎課程,使學生掌握開展創業活動所需要的基本知識、具備必要的創業能力、樹立科學的創業觀。目前,我國高校已普遍開設創業基礎這門課程。
目前,全國高校普遍在大學二年級學生中開設《職業生涯規劃》《大學生創業基礎》《大學生就業指導》和《創新綜合實踐》等課程和創新創業相關衍生課程,其中《大學生創業基礎》課程與畢業生創業直接相關,其它幾門課程間接涉獵創業內容。這些課程是必修課程,意味著所有學生必須完成學習和考查(有部分學校采取考試形式繼續考核)方能獲得相應的學分。相關課程的普及,有助于在全體學生中間形成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將校園所學與社會所需建立初步聯系。但是大班授課的方式也使得許多沒有創業意愿的學生不能明確學習目的,把完成創業學習看作是事不關己的“走過場”,行為上體現為出工不出力、出人不出心。
全國十幾所體育院校也重新修訂教學大綱,加入創新創業模塊,增設相關課程。但實際開設的情況是:所開課程相對單一,所開課程沒有結合體育院校學生的特點,這樣的理論課程無法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獲取他們需要的創新創業知識,課程設置缺乏整體性、指導性和前瞻性。不管是體育院校還是非體育院校,把哪些課程加入創業模塊以及專業課程和創業課程相關性和融合性等等問題都備受矚目,在一些學校存在著不小的矛盾。主要原因有兩點:一則沒有在校園范圍內通過有效途徑明確具有創業意向的學生群體,進而造成“我畢業找工作,創業是別人的事”的普遍心理;二則高校創業指導教師隊伍建設不完善,沒有形成實力雄厚的科研、教學團隊,真正關注于創業教育研究的教師也只能進行地毯式的普及教育,本來術業有專攻,實際卻只做了推廣宣傳員。
1.2.2 校園文化中創業成功案例宣傳不多
近兩年,隨著國家的大力宣傳,各級各類創業大賽深入校園,這當然與創業類競賽獲獎證書可以得到相對廣泛的認可不無關系,也正因此,有部分老師和學生比較“功利”地組織參賽。主要表現有二:一是參賽的起始點就是比賽公告問世之時,為了符合參賽組別的條件限制,更有甚者采用倒掛的順序,在學生中間尋找到已經初具規模的創業行為,攢湊之前的材料匆忙上陣;二是普遍占用學生整塊時間集中撰寫文案和編排路演,不但加大了學生的課外負擔,而且與最終取得名次的鳳毛菱角者相比,耗時投入遠遠大于零星產出。這些現象一方面反映出創業比賽越來越得到教師和學生的重視,另一方面也為活動實施者提供警示:如何能夠最大限度發揮競賽的導向性作用,真正實現通過比賽使創業行為從無到有、從小到大。
再來分析一下,創業競賽的“終點”。對于創業行為來說,參與競賽的過程可以擴大交流、獲得指導、得到認可,參與競賽應該以終為始,將參賽的收獲應用于未來繼續創業的實踐當中。而現實中,很多得獎的創業行為隨著活動結束或是主要成員的畢業后各奔東西無疾而終。當然,有一部分參加創新創業大賽的學生把握住創業大賽的機遇,將創業項目繼續推進,這是大賽授予獎項之外最大的社會效用。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并沒有機構或平臺來做參賽項目賽后的追蹤與反饋,對成功案例的挖掘和再推廣也就無從談起。
以“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黑龍江賽區獲獎團隊為例,在全國大學生創業服務網上可以檢索到已獲得投資(包括種子輪、天使輪、A輪、B輪、C輪、D輪、E輪及以后)的項數為0(見表1和表2),尚未獲得投資但處于公示待投資的項目僅占很小的比例,數據如下:第三屆黑龍江省“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項目10項,待投資項目3項;第四屆黑龍江省“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項目13項,待投資項目7項??梢?,占參賽大多數(第三屆中有70%,第四屆中有46.2%)的項目并沒有后續推進。體育院校在各級各類創新創業大賽中能參與的領域相對局限,參賽作品和人數不多,參賽項目多與體育產業相關。
再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布的2017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名單為例,共通過審核36 000項,其中創新訓練項目29 878項、創業訓練項目4 124項、創業實踐項目1 988項,而體育院校共拿到183項,其中創新訓練項目124項、創業訓練39項、創業實踐項目20項。從數量上來說,體育院校拿到創新創業項目僅占0.51%,是比較低的;在總計183個項目當中,有20個是創業實踐項目,這些是最易轉化的項目,占比卻不高,之后的轉化率堪憂(見表3)。
對于創業成功案例和創業成功途徑的不了解,在心理上加大了在校大學生對創業失敗的恐懼。在美國,接受了全社會創業文化熏陶和系統性創業教育的美國“創業一代”為美國創造的財富達到其財富總額的95%。這一事實數據的廣而周知是促使更多年輕人選擇嘗試創業的強心劑。由于我國
在相關領域的探索較晚,成效尚不顯著,如果不及時宣傳、因勢利導,要想克服大學生固有文化心理的恐懼是很難實現的。創業文化引領著創業活動方向,創業者所受文化影響催生創業行為產生,創業文化中的文化態度、價值取向是文化先導。對于創業初級階段來說,創業文化可以提倡“先吃飽、再吃好”“先完整,再完美”。
2 影響創業文化推廣的原因
2.1 傳統觀念的影響
創業實踐的發展程度與創業文化、創業教育、創業政策的實施效果相輔相成。我國北方地區廣泛存在“通過讀大學找份體面工作”、甚至“知識改變命運”的普遍認知心理。在這種傳統觀念的引導下,部分大學畢業生被“畢業即失業”的現狀裹挾著,使所學的知識不能轉變為可以工作的能力。這種現象的產生,不是高校的問題,也不是90后或00后生源的群體問題,這與長久以來的傳統觀念密切相關。 2.1.1 對“中庸”思想的偏差理解
“中庸”堅持的是合于內在尺度和外在要求的行為準則,為國人提供了一套盛行千年的處事規范,影響著世代中國人的處事觀念。儒家執兩用中思想反對的是走極端,不是因為它處于兩極的中間,而是因為它合于內心之中和外在之道,雖然處于兩極之間的選擇通常是比較正確的,但絕不能說凡是處于兩極之間的選擇都是正確的。按照中國傳統觀念,就大學畢業生擇業的問題,待業啃老和自主創業更像是就業選擇杠桿的兩個極端,從傳統文化意義上講,創業是不符合畢業生本人、所在家庭乃至整個社會的期待的。然而,事實上,這種情況下的選擇很可能就是對“中庸”的曲解,也正是這種普遍曲解,消磨了當代大學生的創業銳氣,讓最有可能通過創業發揮高校所學的一批人甘心步入順利就業的主流大軍中。追求中常、內外協調、不走極端的“中庸”思想,這是我們民族性格中的重要因子,但由于誤解而帶來的副作用也是我們不可忽視的問題。
2.1.2 從眾心理的影響
從眾心理是大學生擇業的另一個影響因素。相對于我國南方的多元經濟形態而言,北方地區居民更愿意在相近人群的比較中羨慕他人的穩定,不知不覺間,在一定范圍內形成了求穩定、避風險的風氣。于此相對,在浙江等地,自主創業的氛圍非常濃郁,通過群體帶動作用,形成了寧波、溫州等經濟帶,在當地的公務員和事業單位招考條件中,對學位的要求也不像部分北方省份那樣作為硬性指標。這些現象都與當地人的創業精神緊密相連。
我國體育院校大學生創業率持續低迷,這會形成對大學生創業意識的逆向抑制和創業積極性的心理消解。如果可以較好地發揮典型示范作用,使江浙地區的創業熱情在群國范圍內形成共識,可以利用大學生創業的成功案例在高校里進行宣傳,激發大學生創業熱情,提升大學生創業比率,通過分享創業經歷相互啟發和帶動,進而形成群體效應,開創優秀人才勇于創業的嶄新局面。
2.1.3 “輕商賈”的思想
我國傳統文化中輕商賈的思想由來己久。這源于兩個原因:一是受自給自足農耕文明的影響,人們更看重農業生產而輕視經商行為;二是中國傳統社會儒家主流意識形態關注點在“義利之辨”,普遍認為講究公義的人是君子而追求私利的人是小人,商賈逐利。這一思想的影響下,用知識謀職業依然是今天社會普遍肯定的做法,雖然微商經濟使更多人主動參與商業運營,但其社會認可度還遠遠不夠高。這一傳統觀念,使大學畢業生在選擇就業方向時更傾向于“用知識擇業”,然而,目前高校并未通過合理有效的方式將創業文化輸送到位,挖掘“用知識創業”熱情、開發創新意識、促進新行業探索。
2.2 創業政策的影響
2.2.1 創業政策獲取渠道單一
近些年,政府和高校通過出臺創業政策,鼓勵大學生參與創業、自主創業。政策涵蓋費用減免、稅收優惠、社會服務優化、科技支持等諸多方面。國家提倡、學生需要,但學生獲取政策的信息渠道單一不暢,造成政策信息更新不及時,政策不能最大限度地服務創業學生等問題。我們在黑龍江省范圍內進行問卷調查時發現,81%以上的學生獲取政策信息的渠道是“校方宣傳”和“本人主動查詢了解”;在“你認為最好用的大學生創業政策推廣平臺/APP”調查中,9成以上學生表示“從來沒有使用過”。
2.2.2 創業項目落地存活困難
“互聯網+”創業大賽旨在鼓勵大學生創業,但大多數參賽隊伍即便在比賽取得良好成績,在比賽后也沒有繼續讓項目落地。創業項目的落地離不開人、資金、市場三方面因素,首先,創始人團隊的局限性往往從一開始就已經注定了失敗,團隊結構、個人興趣、價值觀等問題互相沖突,團隊的互補性差。創始人的行業認知不深,對所從事行業的熟知程度不夠,且沒有不斷的學習充電。作為一名大學生,除了平時的上課,還有社團、作業、戀愛等,投入創業的有效時間很有限。其次,資金是制約項目存活的另一個重要因素,一個好的項目如果不能持續的獲得投資,難以熬過市場的培養期,而且投資人更愿意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給大學生投資的風險很大,所以大學生的創業項目實際上很難融到資。第三,在選擇項目時,一般大學生都會選擇自己所熟知的校園,弊端就是可擴展性、復制性很差,因為校園市場的特殊性和人群單一,項目局限性也是落地存活的重要影響因素。再加上政府和高校對大學生創業的扶持力度不足,更使得創業舉步維艱。
3 推廣創業文化促進創業實踐建議
3.1 加強政策導向
政策具有指揮棒的市場導向作用,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必然影響創業行為的實施情況。創業文化的推行與創業政策的制定關系密切,廣義上來講,創業政策也是創業文化的重要組成。在制定政策時,相關職能部門應該考慮從宏觀政策方面轉變觀念:創業不是扶弱,而是為優秀者創造機遇。通過政策,要使廣大學生意識到社會不是將創業空間視為沒出路畢業生的收容機構,創業空間是強者的搏擊平臺,只有經過充分準備,才有可能贏得創業先機。這樣一來,可以從政策方面抵御傳統文化中對創業行為的不解和誤解。
實施過程要求在政策設計時兼顧各個方面。在確保維護原有受益者利益的前提下,為優秀者提供更大的施展舞臺。要讓優秀大學生看到,雖然創業的風險較大,但創業成功的收益也很可觀,這樣才能對有選擇權的優秀人才有足夠吸引力。要將創業教育教師列入政策傾斜對象的范圍,進而為在該行業中探索的專職教師提供盡可能多的支持。在中央不斷出臺大學生創業政策的同時,各地也應出臺一些地方性的創業優惠政策和法規,并且要有針對性。
3.2 營造良好的校園創業文化氛圍
高校作為政策宣傳的主要陣地,應變被動了解政策為主動宣傳政策。創業文化的營造是使創業政策廣而周知的重要途徑。讓每一位學生了解最新創業政策的途徑;可以將新媒體作為高校宣傳創業文化和創業政策的重要陣地,把握機遇、利用各種平臺做好推廣工作。推廣的內容可以是創業成功案例、創業大賽的流程、創業技能等。每年舉辦創業大賽,以賽促教、以賽促學、教賽結合,營造熱烈的創業文化氛圍,對于大學生創業成功的先進典型要大力宣傳,讓學生們看到身邊的人創業成功,增加他們的創業意愿和決心。此外,建立創業興趣小組也是推進創業文化的重要手段,引導學生參與模擬創業項目、賽事,增加學生的實踐技能。 3.3 提高政策的便利性和扶持力度
近幾年,國家每年都會發布促進大學生創業的激勵政策,地方政府和高校應相應的制定落地政策,并大力宣傳,讓學生掌握政策、用好政策。廣開創業渠道,增加校企合作,結合社會的創業園和企業的力量為大學生創業搭建平臺,提供場地支持,提供資金的支持力度和幫扶力度,給予初創企業以貸款和融資的政策優惠,對創業團隊進行相應的管理和財務培訓。高校的創業導師進企業、企業家進校園,校企合作聯合指導扶持學生創業團隊,整合全社會的資源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支持。
參考文獻:
[1] 許霆.新建本科院校轉型與創業文化建設[J].高等教育研究,2012 (4):52-57.
[2] 陳向軍,陳金波.創新創業文化及其發展[J].宏觀經濟管理,2015 (9):75-77.
[3] 朱廣華,陳萬明,沈召前.大學生創業教育、創業文化與創業政策的反思與調適[J].高教探索,2015 (6):122-128.
[4] 丁鋼.高校創業教育的文化訴求與構建[J].高校教育管理,2015 (4):6-10.
[5] 周靜,劉振忠,康建敏.創新創業文化融入體育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15(2):53-55.
[6] 林剛,張正彥.論校園文化視閾下大學生創業文化環境極其優化路徑[J].教育探索,2012(2):149-152.
[7] 吳偉,呂旭峰,陳艾華.創業型大學創業文化的文化內涵、效用表達及其意蘊——基于四所世界一流大學的案例分析[J].河南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3 (4):137-144.
[8] 黃兆信.論高校創業教育轉型發展過程中的幾個核心問題[J].蘭州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4 (6):147-154.
[9] Barbosa S D, Gerhardt M W, Kickul J R. The Role of Cognitive Style and Risk Preference on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and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J]. Journal of Leadership & Organizational Studies, 2007, 13(4).
[10] Breugst N,Domurath A, Patzelt H, et al. Perceptions of Entrepreneurial Passion and Employees’ Commitment to Entrepreneurial Ventures[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12, 36(1).
[11] 沈雁華,等.體育院校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12(1):59-62.
[12] 王鈺,李世宏,張勇.“雙創”背景下高等體育院校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研究[J]. 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18(3):61-6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275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