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實踐、理論分析導向的研討課教學模式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本研究基于高校本科學前教育專業《學前兒童游戲理論與實踐》的課程實踐,提出了合作、實踐、理論分析導向的研討課教學模式(CPT研討課教學模式),并對該模式的功能目標、研討主題確定的基本原則、實施步驟和評價機制等進行介紹,供相關人員參考。
【關鍵詞】研討課教學模式;功能目標;研討主題;實施;評價
【中圖分類號】G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19)1/2-0036-05
當前,對研討課的定位主要有兩種。一種為教學方法,〔1〕由一整套教學方式組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指導學生學習以達到教學目的,〔2〕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依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學生已有經驗,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以達到教學目的,每一種教學方法均由若干教學方式組成。另一種為教學模式,是教師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導下或在一定教學經驗基礎上,為完成特定的教學目標和內容,圍繞某一主題設計的穩定且簡明的教學結構理論框架及具體可操作的實踐活動方式,包括理論基礎、功能目標、實現條件和活動程序等要素?!?〕本研究基于高校本科學前教育專業《學前兒童游戲理論與實踐》的課程實踐,提出了合作(Collaboration)、實踐(Practice)、理論分析導向(Theoretics-based)的研討課教學模式(以下簡稱CPT研討課教學模式)。它是將學生的合作能力、專業實踐能力和理論分析能力作為課程培養的主要目標,將幼兒園游戲實踐中的經典案例引入課堂,帶學習小組進入幼兒園觀察實踐,讓學生對經典案例進行分析,對游戲實踐進行觀察、記錄和思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通過討論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的一種教學模式。在CPT研討課教學模式中,教師是理論引導者、材料提供者、環境創設者和學習效果評價者,對學生的指導由直接引導轉變為間接影響。學生則是主動學習者、合作學習者、實踐學習者和創新學習者,對知識的學習由直接接受轉變為間接創造。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是合作、民主、平等的關系。CPT研討課教學模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小組合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文獻分析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有助于幫助教師從知識的傳遞者轉變為知識的共同建構者,有助于課程建設中新知識的建構。本文基于《學前兒童游戲理論與實踐》的課程實踐,對CPT研討課教學模式的功能目標、研討主題確定的基本原則、實施步驟和評價機制等進行介紹,供相關人員參考。
一、功能目標
功能目標是人們對教學活動能在學生身上產生什么效果,產生多大效用所進行的預先估計,是對教學活動定性的價值目標和定量的程度目標的綜合表達。功能目標由一般目標和具體目標兩部分構成。一般目標貫穿于CPT研討課教學模式實施的各個環節,抽象于具體目標,又滲透進具體目標中,借助具體目標的達成得以實現。如果說一般目標是教學模式對學生學習成效的抽象表達,注重學生合作能力、專業實踐能力和理論分析能力的形成與發展,那么具體目標就是對學生學習成效的具體闡釋,滲透在學生對《學前兒童游戲理論與實踐》課程內容的系統學習與實踐運用中。具體目標與學習內容相輔相成。第一,學生可以通過文獻分析、小組研討等方式獲得系統的游戲理論知識,提高將理論運用于實踐的能力。第二,學生可以通過團隊合作、實踐探究等方式掌握游戲活動的實施要素,理解游戲區域設置的內在聯系。第三,學生可以通過實地觀摩、問題研討等方式把握游戲活動的組織環節和具體要求。第四,學生可以通過團隊合作、實踐訓練等方式掌握游戲活動的觀察方法和指導策略。第五,學生可以通過文獻討論、案例分析等方式了解游戲活動的評價方式。研討和探究的過程正是實現幫助學生掌握游戲的相關理論知識和實施方法等具體目標的過程。
二、研討主題確定的基本原則
CPT研討課教學模式在確定研討主題時,既要考慮學生的認知狀況,也要考慮學生的不同需求,遵循系統性、適宜性和多樣性等原則。
系統性原則即研討主題應緊扣教學內容,研討主題間要形成系統的邏輯體系。教師一方面要從宏觀層面把握教學內容的結構,厘清教學內容結構之間的邏輯關系;另一方面要從微觀層面分析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和疑點,學生掌握這些教學內容需要的前期經驗以及解決教學難點和疑點可能涉及到的理論知識和方法支撐。例如,在《學前兒童游戲理論與實踐》的課程實踐中,幼兒園游戲活動的實施要素分析、幼兒園游戲活動的組織與實施、幼兒園游戲活動中兒童游戲行為的觀察與指導、幼兒園游戲活動的評價等研討主題構成了該課程的基本體系。學生完成這些主題的研討和探究不僅需要具備游戲的相關理論知識,還需要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團隊合作意識等。
適宜性原則即研討主題的難易程度應適宜,過難或過易的問題都不利于研討的深入開展。研討主題的難易程度可以根據學生專業理論掌握的廣度和深度、教育研究方法掌握的熟練程度以及對幼兒園教育實踐的參與度和理解程度等來確定。過難的問題容易使學生產生挫敗感,過易的問題又難以激發學生思考和動手的欲望,影響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多樣性原則即研討主題應抓住難點和疑點問題,激發學生開展多角度、多維度探索的興趣與熱情。難點問題是學生在理解和掌握層面遇到的較有難度的問題,可以采用設計斜坡和搭建腳手架的方法解決。設計斜坡的方法是指將問題的難度進行分解,設計不同的難點坡度,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解決問題。搭建腳手架的方法是指為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推動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疑點問題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會產生疑惑的問題。針對疑點問題,教師應鼓勵學生質疑,激發學生思考,指導學生進行深入探究和分析,將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更有深度地思考和解決疑點問題。例如,針對主題為“幼兒園游戲活動的評價”的研討,評價原則、評價主體、評價結果的解讀與分析等不是難點,評價指標體系的建構才是難點,可先采用設計斜坡的方法逐層克服,將評價指標體系問題分解為指標的來源和權重的確定方法兩個方面,再采用搭建腳手架的方法加以解決。 三、實施步驟
在《學前兒童游戲理論與實踐》的課程實踐中,CPT研討課教學模式由三個部分構成。第一部分為理論授課,主要內容為學前兒童游戲基本理論的學習,采用教師闡釋、學生閱讀文獻和小組研討等方式,幫助學生形成基本的游戲理論觀點,提高文獻分析能力。第二部分為研討課模塊學習,每個研討主題為一個模塊,共四個模塊,每個模塊均包括理論/方法、問題分析、驗證假設和形成結論四個顯性環節,以及小組課下討論—形成設計方案和小組課下討論—形成行動方案兩個隱性環節。第三部分為總結與答疑,主要內容為回顧課程學習的系統知識、綜合測評學生的學習成效以及回應學生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困惑等。
研討課模塊學習中的理論/方法環節主要以教師闡述為主。教師針對研討主題中的問題與學生展開縱向合作式學習,即在理論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形成縱向合作團隊。具體而言,教師先對理論進行闡釋,學生對此進行思考,實現單向的知識傳遞;然后,教師或學生呈現幼兒園游戲活動中的實際案例,選擇某一學生或學習小組運用所學習的理論對案例進行分析,形成解決方案,其他學生或學習小組對該解決方案進行評析,開展雙向合作學習;最后,教師在深入了解學生在理論學習與運用中存在的問題后,對學生個體或學習小組提出的解決方案進行評析,促使學生深入掌握理論知識,提升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個環節中,教師應當讓學生了解理論中涵蓋的核心問題,激發學生對這些問題的探討興趣,幫助每個學習小組明確探討的問題,并且指導學生進行文獻查閱和分析等工作,了解不同的研究者對該問題的研究程度、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視角,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形成解決方案。另外,教師也可以布置課外作業,組織學生開展為期一周的小組課下討論,形成問題解決方案。
研討課模塊學習中的問題分析環節主要以小組匯報和組間研討為主,以確保各學習小組設計的問題解決方案具有科學性和可操作性。該環節主要包括三個步驟。第一步是教師對各學習小組的匯報內容和研討形式等提出基本要求。匯報內容主要包括研究問題、研究假設、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等。研討形式主要為組內研討、組間研討和師生討論等。每組的匯報時間為10分鐘,他人提問和小組回應時間各5分鐘,教師點評時間為5分鐘。第二步是各學習小組匯報各組設計的問題解決方案。匯報時小組成員應分工明確,如一人主匯報,一人輔助匯報(補充匯報內容),一人播放PPT,兩人回應問題等。匯報者應當表達清楚,邏輯清晰,重點分明。教師及其他小組要認真聆聽匯報內容并進行分析。第三步是在一個小組匯報結束后,其他小組在經過2分鐘的討論后向匯報小組提問,匯報小組要一一進行回應。
研討課模塊學習中的驗證假設環節主要以理論驗證和實踐驗證為主。驗證假設環節即各學習小組運用理論驗證或實踐驗證求證研討過程中提出的研究假設。理論驗證一般是針對抽象程度較高的概念之間的相互關系,它對學生查閱文獻、分析文獻、建構文獻間的關系的能力要求較高。理論驗證主要包括三個步驟。第一步是明確研討問題包含的核心概念以及概念間的相互關系,即深入理解和明確研究假設。第二步是根據核心概念查閱相關文獻,采用類屬分析的方式理解和建構文獻間的關系。第三步是基于建構的文獻關系分析、證明研究假設的合理性。理論驗證不僅需要小組成員具有扎實的文獻分析能力、理論建構能力和比較分析能力,也需要教師隨時關注學習小組的研究進展,隨時給予其研究思路、方法等方面的支持與幫助。實踐驗證既需要教師提供理論層面的分析和指導,也需要學生對實踐層面的問題進行深度把握和研究。實踐驗證主要包括四個步驟。第一步是制訂合理的驗證方案,包括研究假設所涉及的理論知識和具體研究方法,確定研究工具、研究場域、研究對象和研究流程,明確回收資料的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等。第二步是進入研究場域實施驗證,應盡可能采用非參與式研究方案,在保證幼兒園游戲活動開展的自然狀態下,運用研究工具收集研究資料。第三步是對回收的研究資料進行初步甄別,判斷資料的可靠性和飽和度,運用適宜的統計軟件對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第四步是運用統計軟件的分析結果來驗證研究假設的合理性。在實踐驗證中,學生以問題為主線,將理論分析、方法運用和實踐探究有機串聯起來,將個人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合作、師生互動等學習方式聯動起來,培養學生溝通合作和綜合實踐的能力。在驗證假設環節之后,學生可以通過理論驗證或實踐驗證收集到的大量文獻資料或實證資料,運用相關分析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撰寫相關研討主題的課程論文,也可以利用為期一周的小組課下討論時間形成研究報告。
研討課模塊學習中的形成結論環節主要以教師點評為主。為了解各學習小組研究假設驗證的基本情況,教師安排各學習小組就研究過程和結論進行小組匯報和組間研討。教師根據小組匯報中存在的問題、其他小組提出的問題以及匯報小組在研討中的困惑進行評析和解答。在評析和解答過程中,教師應當注意結合學生的已有經驗,判斷學生可能達到的最近發展區,并提供多樣化的腳手架,引導學生形成問題解決方案。
四、評價機制
1.評價理念
學習評價是依據一定的評價標準,運用一定的方式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效進行整體、全面的評估與反饋。CPT研討課教學模式的學習評價主要借鑒形成性評價理念,注重即時、動態、多元的評價反饋。形成性評價(formative assessment)又稱過程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即時、動態、反復地對學生的學習成效實施的評價。它注重及時反饋,用以強化和改進學生的學習效果?!?〕反饋是形成性評價的重要特征,也是形成性評價發揮作用的重要機制。CPT研討課教學模式主要采用激發型反饋方式對小組學習成效進行評價。激發型反饋既對各學習小組的學習成效進行積極評價,也指出各學習小組可能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案,以幫助各學習小組明確目標,不斷進步。該方式對評價者的評價理念、態度和專業能力均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2.評價方法
CPT研討課教學模式的學習評價主要采用表現性評價(performance assessment)和成長記錄袋評價(portfolio assessment)兩種評價方法。表現性評價通常要求學生在某種特定的情境中,運用先前所獲得的知識完成某項任務或解決某個問題,以考查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以及問題解決、交流合作、批判性思考等多種能力的發展狀況?!?〕成長記錄袋評價是根據教學目標收集學生的相關學習作品,了解學生在學習與發展中的優勢與不足,并通過學生的自我反思激勵學生進步,是一種質性評價方式?!?〕將上述兩種評價方法結合使用,既體現了對學生個體或學習小組縱向發展的關注,也體現了對學生個體或學習小組橫向發展的系統性關注。在CPT研討課教學模式中,四個研討主題模塊是循序漸進、逐步推進的關系,各學習小組在設計和完成主題模塊的研討過程中,能夠獲得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協同發展。同時,每個研討主題均由設計、實施、提升和匯報四個環節構成,能夠收集到學生每次研討后的初始設計方案、反饋修改后的設計方案、運用研究工具收集到的一手數據資料、運用文獻法收集到的二手資料、數據分析后撰寫的初始調查報告、反饋修改后的調查報告等資料,有利于對學習小組及其成員的學習成效進行有效評價。 五、CPT研討課教學模式應用中需注意的問題
CPT研討課教學模式是一種承載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多種角色身份的,激發教育者與受教育者角色理念和角色行為轉變的,體現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合作、民主、平等關系的教學模式。為確保CPT研討課教學模式能夠有效開展,在應用中需注意以下問題。
第一, 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都是課堂教學的參與者與貢獻者,都應該為課堂文化和學習實踐做出努力。
第二, 研討課教學中充滿了各種挑戰,教師要注意掌控教學進度和學生的學習成效,鼓勵每個學生以求知、探索的心態面對挑戰,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三, 在CPT研討課教學模式中要遵循做中學的原則。學生會在學習過程中獲得不同的感受和體驗,也會對這些感受和體驗進行加工,并建立起聯系,從而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在CPT研討課教學模式中,學生可以通過討論選題、查找文獻、形成方案、實地調研、驗證假設等方式,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案。
第四,CPT研討課教學模式提倡即時的和持續的評價反饋。即時的評價反饋是在學生解決問題的每一個環節給予其及時的評價反饋,既要讓學生明確問題解決的程度,也要讓學生了解解決問題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可能的優化路徑。持續的評價反饋強調學生在解決每一個問題的過程中,在解決問題的每一個環節中,都能獲得即時的評價反饋,幫助學生了解他們在學習中的進步、不足以及目標達成的情況等。
CPT研討課教學模式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的專業成長以及課程體系的豐富完善均有重要作用。當然,要充分發揮該模式的價值,不僅需要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努力,也需要學校在課程實施中提供支持,如認同和支持師生對教學方式和評價方式的改革理念和行為,提供多媒體學習資源和平臺供師生使用,提供師生實踐探究的研究場域或實踐基地等。總之,CPT研討課教學模式不僅是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也是學校在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教學評價、教學環境等多方面的綜合性變革。
參考文獻:
〔1〕周劍雄,蘇輝,石志廣.討論課教學方法在大學課堂中的運用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8,(4):55-57.
〔2〕李如密.教學方法的概念、特點、分類及優化〔J〕.教育改革,1998,(2):12-16.
〔3〕李如密.關于教學模式若干理論問題的探討〔J〕.課程·教材·教法,1996,(4):25-29.
〔4〕趙德成.教學中的形成性評價:是什么及如何推進〔J〕.教育科學研究,2013,(3):47.
〔5〕趙德成.表現性評價:歷史、實踐及未來〔J〕.課程·教材·教法,2013,(2):97-103.
〔6〕趙德成.成長記錄袋的創建與使用〔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03,(4):38-4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287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