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讀、賞析、 展示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中國古典詩歌距今年代久遠,學生受到生活閱歷和知識水平的制約,理解起來有很大難度。教師上課時或進行專題講解或一味賞析,學生被動接受或成為“看客”,因此,古代詩歌教學一直困惑著很多教師。
一、誦讀涵泳,品味意境
詩歌重在誦讀,教師要舍得給學生充足的閱讀時間,寧可犧牲掉一些空洞乏味的分析和生拉硬拽的引導,也要讓學生在課堂上盡情地誦讀。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專業人士的朗讀錄音,與學生的朗誦穿插播放,意在使學生于對比中了解自己的不足,感受朗誦的魅力。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這樣,既有音樂的烘托,又有畫面的點綴,營造出一種音畫交融、詩情畫意的氛圍。學生被這種氛圍感染,就很容易進入詩歌所表現的情境。
二、充實資料,促進感悟
豐富的資料有利于開闊學生的眼界,拓寬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深層次地理解文本內涵,把握人物形象,并多角度、個性化地評價文本內容。教師可以讓學生搜集與文本相關的資料,并篩選整理。如學習《項羽之死》,為了讓學生能夠準確客觀地評價項羽,我要求學生通過各種途徑獲取與這一人物相關的資料,在課堂上交流。如《史記·項羽本紀》司馬遷的評價:“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遂亡其國,自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戰之罪也’,豈不謬哉!”劉邦對項羽的評述:“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截取易中天講解的《史記》的視頻片段。關于項羽的詩歌,搜集了唐于季子《詠項羽》:“北伐雖全趙,東歸不王秦??崭璋紊搅Γ咦鞫山?。”李清照《絕句》:“霸氣震神州,凌云志未酬。烏江夜若渡,兩漢不姓劉?!标懹蔚摹俄椨稹罚骸鞍顺邔④娗Ю矧K,拔山扛鼎不妨奇。范增力盡無施處,路到烏江君自知?!睂W生對項羽的性格特征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和評議,一部分學生認為項羽是一位有血有肉的偉丈夫,江邊自刎,更顯其英雄本色;另一部分認為:一個自刎的將領是值得慷慨悲歌的,但一個能夠忍辱負重,東山再起的英雄更讓人尊重。
三、個性賞析,成果展示
詩歌的教學重點是欣賞品味。學生在對詩歌意境、形象、語言的賞析中感受美、領悟美,接受意境美、形象美、情感美的熏陶感染,從而提高審美能力。在必修課程教學中,我們常常讓學生口頭表達,這往往只流于感性的印象。在選修課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將詩歌賞析寫成200~300字左右的小短文。我認為這樣有利于學生鑒賞、讀寫能力的提高,能夠使學生的感悟欣賞完整化。起初,學生可能會覺得無從下手,我就教給學生方法,并提供一些賞析性的文章讓學生閱讀,同時讓學生自己在《唐宋詞鑒賞辭典》中摘抄自己喜歡的詩詞賞析文章。學生賞析時角度自定,既可以對作品進行整體賞析,也可以只賞析經典佳句;既可賞析意境形象,也可以賞析語言藝術等。
在教學古代詩歌與與散文選修模塊時,我特意把杜甫的《蜀相》和陸游的《書憤》放在一起來學。進行拓展應用時,要求學生利用現有的一切手段查閱有關資料,參考口口相傳的故事,為諸葛亮做一個簡介,向“游客”介紹他的平生。主要的過程有以下四步:
第一步,讀悟《蜀相》和《書憤》。結合歷史知識和課下注釋,通讀兩詩,大體感知。自析語言,合作探究,體悟精彩。揣摩寫法,觸摸感受。
第二步,回顧舊知。復習回顧《出師表》《隆中對》。
第三步,查找資料。提供學生需要的資料來源,如《三國志》《資治通鑒》等書籍。
第四步,合作展示。六人為一小組,一起參與,選一人代筆,整理展示。
當然,學生也可以確定自己感興趣的探究點去整理、交流、討論。一個星期后將這些探究整理成文,在教室的后墻上進行張貼展示。
教師采取這樣的學習方式和策略,可以讓學生通過創造性的勞動進行自主探究性學習,成為問題的探求者和解決者,收到“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效果。
根據“語文課要實實在在教語文、認認真真學語文、扎扎實實用語文”“學語文就是為了用語文”的基本思想,突出新時期語文教育人文觀,本次中國古典詩歌教學設計主要是從美讀、賞析、展示三個大方面來進行的,以期取得“美讀與背誦起飛,賞析共展示一色”的效果;在課堂實施后發現學生在美讀時抑揚頓挫把握準確,但是受閱歷與知識的局限,感情把握不夠準確,有些詩篇理解易穿鑿附會??傊?,教師應教會學生“知人論世”,充分搜集詩人所處時代的背景、生平遭遇等材料,更深層次地把握文本;在誦讀時做到聲情并茂,對詩歌進行多元化的有個性的解讀。
作者單位:山東省沂南縣山大華特臥龍學校(27630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288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