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基于學科素養的初中歷史與社會項目式學習實施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初中歷史與社會課中開展項目式學習是培養學生學科素養的一個有效途徑。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過程中,通過組織學生開展項目式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史料實證、家國情懷等素養。文章以“東漢銅奔馬——中國旅游標志”項目式學習為例,總結出圍繞學科素養的初中歷史與社會項目式學習的實施策略,即通過初觀、細品、慎思、篤行四個環節,完成項目式學習。
  [關鍵詞]學科核心素養;項目式學習;初中歷史與社會 銅奔馬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9)13-0069-03
  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大內容,不僅揭示了歷史學科和歷史教育的本質,也是教學實踐的必然追求。初中歷史與社會項目式學習通過創設和生活相關的具有一定挑戰性和復雜性的問題情境,將學生的歷史學習和生活相聯系,讓學生在實際體驗、自主探究、內化吸收的過程中,以合作形式完成項目要求并達成最終學習目標的一種習得方式。這種學習方式讓學生圍繞某個具體的項目主題,充分挖掘、選擇和利用各種學習資源,在探究、合作、體驗中完成一系列相互關聯的歷史學習任務。在開展項目式學習的過程中,需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在真實的生活情景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探索創新、團隊合作的能力,加深學生對知識技能的理解、體會、應用,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銅奔馬”,又稱“馬踏飛燕”“馬超龍雀”等,為東漢青銅器。銅奔馬身高34.5厘米,身長45厘米,寬13厘米,出土于東漢時期鎮守張掖的軍事長官張江及其妻的合葬墓中,現藏于甘肅省博物館。東漢銅奔馬的產生與絲綢之路的開通、繁榮和西北多天馬及河西走廊養馬業的興盛是分不開的。
  教師需引導學生通覽不同的歷史教材,立足項目主題和活動目標,分析、比較、選用教材中的相關知識,將其整合到項目式學習的內容之中。初中歷史項目式學習要求教師在選擇和確定學習內容時既要遵循歷史學科的特點,又要考慮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要求,改變傳統的教師教的邏輯,強調遵循學生學的邏輯。課程的運作著重在四個環節:初觀、細品、慎思、篤行。
  一、驀然回首——初觀作品
  以《東漢銅奔馬》一課為例,教學設計的每個環節都盡可能地建立在核心素養的基礎之上。初觀即課堂的最初階段,即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最初印象,從學生的視角去認知這個美術作品。在《歷史與社會》教材中呈現的每一幅作品都有其美麗之處:或藝術地位、或情感寄托、或思想表達、或歷史寫照、或時代意義。以下是《東漢銅奔馬》第一個環節的課堂呈現:
  在初觀環節,展示東漢銅奔馬仿制品,讓學生近距離觀察作品。教師設置了連環問題。問題1:這是一幅什么作品?你在哪里可以看到這個作品?問題2:知道這個作品叫什么嗎?通過師生對話的方式,東漢銅奔馬的外觀一一鋪陳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以物說史。
  在鑒賞銅奔馬的時候需要了解銅奔馬的出土地點,通過歷史與地理的有機結合,讓學生有空間感知意識。課中設計的初觀環節均是以美術作品為切入點,讓學生觀察美術作品,以物說史,讓學生在與作品初次見面之時形成自己對該作品的理解。而教師的設問和引導只是搭建思維的梯度,可以提升學生的感知能力和發現能力,幫助學生形成對作品的新認識。
  二、燈火闌珊——細品作品
  細品,這是《東漢銅奔馬》課堂的第二個環節,此環節既可以借助微課的形式呈現,以歷史與社會教師或美術教師的講解為主導,更以學生為主角。該環節在藝術鑒賞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銅奔馬的技法、歷史地位等知識,側重于美術的專業性,突出美術的含義,意在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讓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
  銅奔馬微微偏向一側的頭高昂著,前面頭頂的鬃毛和后面的馬尾一致向后方飄飛,渾圓的軀體呈流線型,四肢動感強烈,三蹄騰空。漢代雕塑雖然不如秦代的高大與細致,但仍然保持了相當的寫實性,相比秦代雕塑的靜穆,更多了些運動感。東漢銅奔馬也是如此,比例勻稱,造型精準,雖然沒有過多細節的刻畫,卻概括性地傳達出其基本形體與動勢。人們在駐足觀賞時,都為此設計驚嘆不已。銅奔馬天馬行空、獨往獨來的氣勢,恰恰是大漢民族時代精神的真實寫照。
  以上教學環節從美術的視角向我們展示了東漢銅奔馬的力學之美。銅奔馬不僅構思奇特、造型優美,而且符合力學平衡原理,完美塑造了運動速度與整體平衡相統一的行空天馬與飛雀。馬踏飛燕改變了傳統天馬的造型手法,使之蘊含著豐富的天馬文化內涵,堪稱青銅藝術的極品,充分表現了古代藝術家豐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鑄造技藝。
  三、格物致知——慎思項目
  慎思,即謹慎的思考,這是《東漢銅奔馬》課堂的第三個環節,此環節是課堂的重點,也是本課程實施的核心。在慎思中要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項目式學習,把課程的核心內容設計成需要學生進行理解和探究的項目,讓學生對項目問題進行解決。這需要教師在之前的教材編寫中下苦功,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材料支撐來鏈接美術元素和歷史價值,挖掘美術元素中的歷史價值。以下是《東漢銅奔馬》第三個環節的課堂呈現:
  師:對于銅奔馬,同學們有什么想要了解的嗎?
  生:它是怎么來的?它的外形為什么是這樣子的?對我們今天有什么意義?
  師:對于同學們的提問,我們將它概括為外觀造型、制作工藝、歷史由來、現實意義四個方面,并從這四個方面來學習《東漢銅奔馬》?,F在我們以小組為單位來挑選我們所要研究的項目。
  學生選擇項目后,師:請組長先在紙板上寫下你們組的問題,結合教材,以小組合作方式解決你們組的項目,然后進行小組匯報。   學生進行小組討論5分鐘。
  師:通過項目活動,我們的探究也有了一些成果。先秦時期馬的藝術造型多顯敦實質樸,到漢代,高大俊逸的“天馬”形象開始出現在各類雕塑與繪畫中。下面請第一組從外觀造型角度欣賞東漢銅奔馬的美。
  第一組,匯報。
  生:我們組探究的問題是東漢銅奔馬的外觀造型。銅奔馬嘴巴張開,昂首嘶鳴,軀干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一足踏飛燕著地。這件兩千年前制作的銅奔馬造型生動、鑄造精美、比例準確,四肢動勢符合馬的動作習性。從力學上分析,馬踏飛燕為飛燕找到了重心落點,具有穩定性。
  師:感謝第一組同學,帶領我們從外觀造型探尋了東漢銅奔馬的前生。郭沫若是銅奔馬的伯樂,他曾寫道“四海盛贊銅奔馬,人人爭說金縷衣”。
  生:我們組認為東漢銅奔馬的美,在于力學之美。
  第二組,匯報。
  生:我們組探究的問題是制作工藝。青銅器馬踏飛燕的鑄造工藝一直有爭議,其具體可以分為兩種方法。一為雕砂模鑄造,就是在兩塊砂模上雕刻出兩個面后合在一起再澆筑銅液,冷卻后打磨掉兩片砂模留下的接縫處的痕跡。二為石蠟法鑄造,先用石蠟雕刻出成品的樣子,放入濕砂成型模,然后澆筑銅液,由于銅液溫度很高、重量大,注入的時候直接把石蠟融化流出模體。
  師:感謝第二組同學,帶領我們從制作工藝的角度探尋了東漢銅奔馬的前生。
  問:為什么銅奔馬的肚子是空的呢?
  生:為了減輕馬的重量保持平衡,我們組認為東漢銅奔馬的美,在于工藝之美。
  第三組,匯報。
  生:我們組探究的問題(承包的項目)是歷史由來。清華大學教授李學勤說道,“武威的這件銅奔馬是一件特殊的青銅器,它不是一個實用的器物,同時它也不是專為殉葬而制作的一件隨葬品。它所象征的這種形象是‘天馬’,也就是‘汗血馬’。這是從漢朝開始開辟的通向西域,一直通向歐洲‘絲綢之路’上的一個特產”??梢姈|漢時馬在絲綢之路上為促進東西方文化經濟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從這點說,“馬踏飛燕”的出現,見證了東漢時代絲綢之路的文明和河西走廊的繁榮昌盛,更說明銅奔馬在絲綢之路出現的時候就存在,歷史久遠。
  師:感謝第三組同學帶領我們從歷史由來的角度探尋了東漢銅奔馬的前生故事。馬在古代歷史中常用作軍事戰爭,馬還是商業往來的交通工具,因此馬在古代人的心目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生:我們組認為東漢銅奔馬的美,在于歷史之美。
  第四組,匯報
  生:我們組探究的問題是東漢銅奔馬的現實意義。馬是古代陸地上速度的象征,而燕子是天空中速度的象征。馬踏在飛燕身上,有一種“天馬行空,無所羈縛”的感覺,充滿體現了自由與開放。“馬踏飛燕”具有的蓬勃生命力和一往無前的氣勢,更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榜R踏飛燕”現為中國旅游圖形標志,既體現了中國旅游文化的深厚底蘊,而且象征著中華民族的騰飛!我們組認為東漢銅奔馬的美,在于速度之美。
  這個環節是本課程研究的重點。在慎思環節,要注意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提問并歸類,轉換再歸納成項目,然后申請項目進行合作探究,最后進行小組匯報,在此過程中要突出研究性。其中,涉及信息獲取、概括能力、提問能力、合作意識等要求。這需要教師給學生提供足夠堂材料支撐來鏈接美術元素和歷史價值,挖掘美術元素中的歷史價值。在課前了解學情、準確把握學情,在課的設計中做到有梯度,層層推進。在課堂中抓住生成及時追問,特別是在轉換項目、項目設置的過程中給予學生點撥,培養學生在學科知識上的高層次思維。比如,通過理解、綜合、應用、評價和創造等,讓學生在思辨中明確自己的目標。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分析能力、表達能力、合作能力,特別是批判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能得到培養,從而達成師生共同成長的目的,這也是本課程研究的意義。
  四、知行合一 ——篤行
  篤行,是《東漢銅奔馬》課堂的最后一個環節,也是對本課的歸納總結,屬于反思提升階段。篤行是項目式學習區別于一般活動教學的典型特征,在作品制作過程中,學生需運用在學習過程中所獲得的知識和技能。
  讓學生通過再現簡易版的“失蠟法”來感受古老的文明。具體步驟如下: 1.將15毫升的水倒入量杯中。 2.用畫筆沾一些顏料,使顏料與水溶解。3.將袋子中的40克石膏粉倒入量杯內,攪拌均勻。4.攪拌均勻后,倒入模具。5.靜等石膏小馬凝固脫模。6.形成脫模后的石膏馬。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們無法讓自己重新置身于歷史現場之中,但可以在篤行中感受歷史的氛圍;我們無法完全了解歷史的真實,但可以借助歷史還原盡可能地去接近歷史的真實。篤行,可以讓我們跟歷史面對面。了解歷史魅力,是感受歷史之美的最好方式。篤行從實踐層面了解所學內容,化理性為感性,拉近與所學內容的距離,無疑是為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而服務的。本次實施策略是制作銅奔馬的學習小組對他們所研究的項目進行描述,并且展示他們的研究成果。通過作品可以反映出他們在項目式學習中所獲得的知識和掌握的技能。
  初中歷史項目式學習作為一種知行合一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在項目參與過程中,學生由個體的被動學習轉向協同的能動學習,由表層學習轉向深入學習。學生通過親身實踐,其內在的學習主動性得到了調動,探索性的學習不斷深入。學生作為歷史結論的發現者、綜合者和陳述者,能動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學科素養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潛移默化的養成。
  [   參   考   文   獻   ]
  [1]  雷銘,朱立明,武麗莎 .融入與充實:從核心素養到歷史學科核心素養[J].教育科學研究,2018(2):76-81.
  [2]  魏翔行.也談中國旅游標志——銅奔馬[J].社科眾橫,2007(8):140-141.
  [3]  田紅彩.基于學科素養的“初中歷史項目式學習”實施策略:以“北洋金融街的變遷”項目式學習為例[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18(2):37-42.
  [4]  倪梁怡.基于項目學習的綜合實踐活動探究:PBL在陶藝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教學參考,2012(12):99-100.
 ?。ㄘ熑尉庉?nbsp;  袁   妮)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2988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