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給予源自更廣闊的閱讀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文章從群文閱讀教學之惑、之禍、之得、之思、之選出發,探尋開展群文閱讀教學的有效之法,以期提高群文閱讀課的教學效率。
[關鍵詞]群文閱讀;教學;拓展閱讀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9)15-0010-02
眾所周知,課程改革的關鍵在于課堂改革,于是各種課堂教學模式應運而生,群文閱讀就這樣出現在語文教師的視野之中。
一、群文閱讀教學之惑
何謂群文閱讀?此閱讀方式的意義何在?與以往的閱讀有何不同?如何操作?
顧名思義,群文閱讀,是指在語文課堂上圍繞一個議題選擇一組相關聯的文章,引導學生圍繞這一議題展開立體式的自主閱讀,在閱讀中形成自己的觀點,進而提升閱讀能力和思考能力,并進行多方面的言語實踐。群文閱讀教學是閱讀教學的一種新形式,它更關注學生的閱讀數量和速度,更關注學生在文章閱讀過程中的意義建構,對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看來“議題”是關鍵,是選文的基礎與課堂組織的核心。而群文閱讀的實質是拓展閱讀,所以應是由課內向課外拓展,而不是把學過的文章組合在一塊,即將課內外的幾篇文章組合起來,側重于某一篇未學過的文章。
不久前,都勻市舉辦了第一次群文閱讀優質課評比,觀摩了幾節課后,筆者深深疑惑:將舊教材中的三首杜甫詩放在一塊教學合適嗎?其實其中的兩首學生已經學過,在教學中教師基本上就是講解第三首詩歌,這樣的群文閱讀有必要嗎?看來,大多數教師對于群文閱讀課怎么上仍是兩眼一抹黑。
二、群文閱讀教學之禍
也許用“禍”來形容群文閱讀教學有欠妥當,但任何一件事都會有好壞兩個方面,所以筆者相信群文閱讀教學也有弊病存在。稍一細想,不難發現,群文閱讀教學是新新產物,沒有現成的教學設計供教師使用,要使其正常開展需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并且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實現的,因此耗時費力是第一禍。接下來,拋棄已有的教學思路,一切從零開始,無疑使教師的備課量加大,再加上教學實踐結果的好壞還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驗證,所以可以說這樣的教學增加了教師的負擔并且不能保證教學質量,此為第二禍。最后,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對于學生而言,每一次改革的最終結果都是他們要付出更多時間來學習,要花比原來多得多的時間來完成在走馬觀花式的教學中沒有完成的學習任務,此為第三禍。當筆者請教授課專家,他所在學校的教師一學期上幾次群文閱讀課時,他告訴筆者,一開始沒有人上,后來有部分教師開始上,但一個學期只上2節課。果然,誰也不敢冒險將群文閱讀完全運用于課堂。
三、群文閱讀教學之得
在觀摩了幾堂課,聽了幾場講座后,筆者決定親自實踐一下,試上一堂群文閱讀課。法布爾的《蟬》是一篇經典科普說明文,為八年級上冊第十九課,是部編教材中的新篇目,取代了過去的《綠色蟈蟈》一文。依據以往經驗,學生對此類文章是很感興趣的。但如何在一節課中實現群文閱讀?定什么議題?選什么文章?如何有效完成教學任務?筆者經過充分醞釀與思考,把“以人性關照蟲性,體現法布爾禮贊生命”作為議題,并選擇了法布爾的三篇文章《蟬》(課文)、《螳螂》(節選)、《孔雀蛾》作為材料。
第一次挑戰群文閱讀教學,筆者將過程設計得很簡單:1.初讀課文,概括蟬的生命歷程,明確說明順序。設計此環節的目的在于讓學生理清課文思路,了解文章基本內容。2.快速閱讀三篇文章,找到三種動物的習性及其人格化的稱呼,通過比較探究了解蟲性,完成表格填寫,達到進一步梳理文章內容并為下一步教學服務的目的。3.由人格化的稱呼進一步思考人性:如何評價這些昆蟲的善與惡?在學生自由發言中,引導出:昆蟲沒有善惡之分,是人根據自己的利弊劃分的“益蟲”與“害蟲”。再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法布爾怎么看這些小生命?我們應該怎樣對待這些小生靈?最后得出結論:法布爾的《昆蟲記》飽含仁愛禮贊,如實再現昆蟲世界,他對筆下的昆蟲都一視同仁,作為讀者的我們,應該以平等之心看待生命,愿每一個生命都被這世界溫柔相待。
筆者感覺這堂課的教學環節緊湊,教學任務順利完成,且給學生呈現了不一樣的教學方式。學生對于這樣的課堂充滿興趣,非常期待下一次的群文閱讀課。
四、群文閱讀教學之思
月余之后,群文閱讀教學培訓在筆者所在的學校舉行。專家介紹了群文閱讀教學理念——要么追求閱讀量大,要么追求深度閱讀;所選材料的閱讀難度與所設置問題的難度應呈梯度上升。
原來筆者沾沾自喜的設計,不過是淺層次的閱讀拓展,既不能引導學生深入地挖掘文本,也不能提升他們的閱讀品質。如果再次進行教學設計,筆者認為自己一定會有意識地深入挖掘文本。例如,法布爾的《蟬》寫出了昆蟲的弱小;《螳螂》寫出了昆蟲世界中的智慧與爭斗;《孔雀蛾》寫出了昆蟲世界的美麗與神奇。每一種昆蟲的特點都不一樣,它們有著自己的生存法則,人類可以從中得到豐富多彩的啟示。我們不但可“以人性關照蟲性”,更可從昆蟲身上獲得新的啟示。大自然神秘莫測,即便是小小的昆蟲也有令人折服的智慧,那么教師若能從自然智慧、自然啟示角度選文,便可以拓展選文的廣度與深度。
一時間,筆者覺得自己的思維被打開了,面對群文閱讀有了不一樣的想法:群文閱讀只是一把打開閱讀之門的鑰匙,它只是運用于語文課堂教學或拓展延伸的一種手段,它對文章的選擇并沒有太多要求,只看教師怎么取用;甚至群文閱讀不只適用于閱讀教學,它還廣泛適用于復習、寫作等語文活動。試想,教師可圍繞某一知識點進行群文閱讀教學,這樣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五、群文閱讀教學之選
任何教學模式都不會是單一或一成不變的,群文閱讀教學也當如此。所以,當筆者想通這一點之后,就對群文閱讀教學進行了大膽的實踐。
首先,在課堂上充分運用群文閱讀,給學生更多的閱讀體驗,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為了給學生節約時間,筆者總是事先收集整理好拓展閱讀材料與相應練習,偶爾附上練習答案給學生,目的是讓學生進行思考,因為有思考就有解惑,有解惑就有收獲。一學期下來,不少學生感覺自己的閱讀面寬了,學到的知識也更多了。
其次,群文閱讀是更廣闊的閱讀,所以圍繞教材,相關的、相似的,同文體的,不同文體的,過去老教材選用的,不同版本教材選用的文章,筆者都會涉及,那些與影視作品相關的文章,筆者也會關注。八年級上冊第十一課是傳統經典篇目、南朝山水小品文《與朱元思書》,它以書信短札的形式描寫了富春江至桐廬一百余里的山水景物,可謂駢體文中的妙品。筆者已經上過無數次這篇課文,每一次差不多都是:讀、譯、講、練。這一次,筆者想上出點不同來,于是采用群文閱讀方式備課。這篇文章涉及有著“畫中之蘭亭”之稱的畫作《富春山居圖》。在備課時,從《富春山居圖》電影到《富春山居圖》紀錄片,從其的繪畫特色到傳承的文化,筆者覺得自己真是大開眼界。所以這堂課筆者上得津津有味,學生學得如癡如醉。其實,真的不用潤色,文章本身就已經吸引了學生。一堂課很快結束,學生學習的情緒高漲,在接下來的背誦、翻譯中,筆者覺得沒有怎么使力,學生已經輕松完成了任務。
群文閱讀,給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感謝新教材,讓筆者在認真備課中不斷整合過去與當下的資源,不斷提升自我的專業能力。筆者相信,掌握更多資源的教師一定能教給學生更多的東西,一定能上好群文閱讀課。
(責任編輯 農越華)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302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