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提高高中心理課堂分享環節有效性的思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心理輔導活動課通過團體活動的體驗、探索、反思和分享,對學生的心理狀態產生積極的影響。在這一過程中,活動僅僅是手段,活動后的分享才是一堂心理課的靈魂環節,有效的分享能夠增加活動的價值,引發學生積極正向的互動,促進學生認知、態度和行為的變化。本文結合心理課堂的實踐研究,對心理課堂分享環節諸多問題出現的原因和對策兩方面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課堂分享;學生互動;心理課堂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9)14-0023-03
  在高中心理課堂上時常會出現負面的“阻抗現象”,例如:課程開始的活動環節進行很順利,可是到了分享環節,學生要么一言不發,要么互相猜拳發言,要么隨便應付敷衍教師,甚至在同學分享時起哄、嘲笑、攻擊同學的分享內容,最終難以達到分享的目的。如何實現真正有效的分享,讓學生敢于分享、樂于分享、善于分享,是值得心理健康教育者思考的問題。
  一、影響心理輔導活動課分享環節有效性的因素
 ?。ㄒ唬┳宰鹦脑鰪?
  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高中生自尊心普遍增強,在高自尊的情境下渴望獲得高成就,體驗價值感,為此會變得更加敏感、謹慎,在意他人對自我的評價。若對問題的回答不自信,會擔心遭到同學們的議論與嘲笑,由此體驗到的挫敗感會直接導致自尊水平的下降。所以為了維持自我的高自尊體驗,他們會選擇在課堂上“沉默”。
  (二)責任分散效應
  在課堂上不難發現,當教師提出一個問題時,臺下會 有不少同學回應。教師若是提醒“請同學們舉手回答”時,班級良好的氛圍和團體動力則瞬間被打破,學生個個端坐著,不敢正視老師。當大家把班級發言視為一種責任時,分攤到個人身上的責任會減輕,就會出現“沉默”或相互推諉的情況。
  (三)同伴關系影響
  同伴關系在高中生中越來越重要。為了得到同伴的認可,他們傾向于做出與同伴一致的行為。因此在課堂上常表現為:有些同學舉手,其他人也跟著舉手;有些人沒有舉手,其他人也選擇沉默,出現較高的從眾行為。
  (四)心理課的選題
  心理課的選題如果偏離了學生的身心特點,不切合學生的實際需要,則難以引起學生的思想共鳴。此外,心理輔導活動課是一種“發展性團體輔導”,所探討的課題屬發展性或共同性的主題,所以不要圍繞心理輔導中遇到的個別學生問題來開展心理活動課。問題如果缺乏共性,大部分學生沒遇到類似的困惑,也會無從分享。
  (五)分享問題的設置
  分享的問題太過籠統,或超出了學生的知識和經驗,學生會感到茫然,不知從何說起。因此,問題的設計要合理有效。
 ?。┗顒芋w驗時間不足,互動性少
  心理輔導活動課是通過學生參與體驗 活動、探討問題和交流分享感受,充分利用學生間的互動與互助,使學生獲得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所以要想學生能積極分享,教師要避免多講,保證學生有足夠的體驗活動和探討問題的時間。
  (七) 缺乏良好的團體氛圍
  心理輔導活動課是建立在團體“開放、真誠、 尊重、信任、合作”氛圍基礎上的一種互動的人際交往過程。缺乏良好團體氛圍的班級會給人一種不確定和不可控制感,無法預知自己的表達會引起怎樣的反應,能否得到他人的理解和認同,導致學生互相推諉,課堂參與度不高;學生互動性差,彼此間缺乏真誠,甚至會出現指責、攻擊等負向互動,團體處于渙散的狀態。
 ?。ò耍π睦碚n的不重視
  筆者在問卷調查中發現,部分學生不參與心理課堂分享的原因是心理課不是考試科目,會在心理課上完成其他文化科的作業。
  二、提高心理課堂分享環節有效性的對策
 ?。ㄒ唬淞⒎e極心理學理念
  積極心理學認為,人人都有積極的心理潛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長能力。然而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會影響學生的自我意識,影響師生間的關系。因此教師要相信每位學生都有自我發展的潛力,尊重、信任、理解學生,與學生架起心理橋梁,調動學生積極的情感力量,激發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營造出寬松和諧的團體氛圍。
 ?。ǘ┟鞔_心理輔導活動課的課程特點
  1.主體性
  心理活動課上,學生投入同伴互動、自我反思及情感體驗,從而對其心理狀態產生積極影響。教師如果講得多,會讓學生產生疲倦感,課堂氣氛沉悶,會削弱了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的積極性。這要求教師避免把學生看作是接受知識的“容器”,明確教師作為“輔導者”的角色。
  2.活動性
  心理輔導活動課是一種通過活動來促進學生感悟與發展,以活動為中介的課程形式。所以要想學生有所思有所悟,必須保證學生有充分的活動體驗時間。
  (三)合理定位學生的輔導需求
  1.理論知識的學習
  通過知識學習,明晰學生心理發展處于何種階段,在該階段有哪些心理特點、心理需求、發展任務,在此基礎上確立輔導的主題。比如同為“情緒”主題的課程,對初一的學生,主要是讓他們理解“情緒ABC理論”;對高一學生,隨著他們辯證邏輯思維的迅速發展,則側重如何駁斥非理性信念和建立理性信念的學習。
  2.理論結合實際
  教師可以通過課程問卷了解學生目前所關心的問題和想解決的問題,要注重班級類型的差異性。比如對實驗班的學生,可以開設“如何緩解學習壓力”的主題課程,但此課并不適合學習氣氛懶散的班級。可以通過心理健康問卷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和學生普遍呈現出來的心理狀態;通過與任課教師多溝通,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況,以此設計出符合學生需要的活動主題,讓輔導主題更具體,更具有針對性。
 ?。ㄋ模┖侠碓O置課堂環節
  1.心理活動的設計
  心理活動課的各環節是環環相扣的,活動進行得是否順利、體驗是否深刻,直接影響到分享的效果。在活動時心不在焉、處于觀望和游離狀態的學生,自然不會有切身的體驗和感悟,也就分享不出什么來。因此,心理活動應精心設計,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接下來的分享環節奠定基礎。為此,活動的設計應該兼具意義性、新穎性、趣味性與可操作性,活動的要求應清晰明確。此外,要預留足夠的分享時間,活動過程中要控制好節奏,不拖延,以免因活動時間過長而導致分享太匆忙。   2.分享問題的設計
  第一,問題要具體、明確。模糊、空泛的問題往往讓學生找不到思考的切入點。第二,問題要注重開放性。一些明知故問的或已有定論的問題會讓學生覺得無趣,不想分享。要想讓學生在課堂上有表達的欲望,并將自己的感受準確地表達出來,提問盡量以開放性問題為主。第三,問題要切合學生的實際知識與經驗。比如讓學生分享如何看待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不一致的情況,很多學生會覺得問題有難度,不知如何分享。
  3.討論活動的組織
  課堂討論是心理課非常重要的環節。好的討論可以促進學生暢所欲言,迸發思想的火花,在交流中獲得更深的心靈感悟。教師要來回巡查各小組的討論情況,避免出現“偷懶”或“過于依賴小組長”的現象。如果學生的討論流于表層,教師要幫助他們深入挖掘,以達到更好的分享效果。
  小組討論可以分三步進行。第一步是“自我思考”:活動后留出時間讓學生回顧活動的過程,體會內心的感受,組織自己的語言,鼓勵他們把要說的話寫在紙上。第二步是“組內分享”:小組成員依次將自我思考的內容表達出來,并做好記錄。第三步是“班級分享”:在小組分享的基礎上,總結本組的觀點,并派一個人作為代表在全班發言,“小組發言人”最好輪流擔任,這樣既可以避免相互推諉,又能讓更多的學生得到鍛煉。
  (五)營造良好的團體氛圍
  良好的團體氛圍能讓學生產生歸屬感,形成團體的凝聚力;能消除學生的防衛心理,做到真誠開放;能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引發學生積極正向的互動,促進學生認知、態度和行為的變化。建立良好的團體氛圍是學生敢于、樂于開放自己的前提。
  1.傳遞良好的體態語言
  教師的體態語言影響著師生的情感交流和心理距離,進而影響班級的團體氛圍。教師的眼神、表情、手勢、身體姿態、服飾等體態語言如同語言符號一樣,作為信息傳遞的媒介,具有不可忽視的信息溝通作用。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如果一臉疲憊、嚴肅冷漠或目光飄移不定,會嚴重影響學生的聽課情緒,師生間難以產生情感共鳴。教師應以微笑、鼓勵、信任的眼神與學生交流,傳遞關懷和接納的信息,并引導學生之間相互尊重、接納與信任,共同營造一個自由、真誠、平等的團體氛圍。學生融入其中,打消防衛心理,才能積極參與團體互動。
  2.強調保密原則
  在討論和分享的過程中,雖然涉及個人深層次的話題不多,但學生仍可能有情緒和個人隱私方面的表達,這就需要教師和所有的學生予以保密,保證參與的學生不受團體以外的人的譴責和窺視。保密原則對參與的學生是一種保護,能夠讓每位學生感受到安全的氛圍,從而更愿意真誠分享,產生更強的團體凝聚力。
  3.恰當運用輔導技術
  分享環節并不是單純讓學生回答,還應包括教師的反饋和回應。及時、到位的反饋會增強團體動力,引導學生做出更積極的分享行為。千篇一律回應“很好”“謝謝你的分享”,或者對自己不滿意的回答進行批評與否定,以及無效、錯誤的反饋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影響課堂氛圍。 心理輔導活動課可以運用一定的心理輔導技術與方法,對學生某方面的心理品質施加積極的影響,幫助學生產生心理體驗并有所感悟?!缎睦磔o導活動課操作實務》一書中把常用的輔導技術歸納為專注技術、傾聽技術、重述技術、具體化技術、引導技術、同感技術、支持技術、面質技術、保護技術和自我開放技術,教師如能恰當運用這些輔導技術,能鼓勵和激發學生積極坦誠地表達自我,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良性互動,推動團體氛圍的進一步發展,提高心理課堂的有效性。
  4.優化學生課堂行為的調控
  心理老師是友善的,但同時應堅持原則。 當學生做與心理課堂無關的事情,如看課外書、做作業時,教師要重申團體規范,強調課程的意義。當討論、分享問題時,如果有學生嘻嘻哈哈或者出現調侃、嘲諷現象,教師可以通過巡視,敲敲學生的桌子,暗示其要遵守團體規范,或者提醒學生回答問題,讓其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已經被老師注意到了,要及時收斂。但切忌大聲斥責,以免破壞團體氛圍。當學生課堂參與度不高時,教師可以平等地參與到活動中去,并進行適度的自我開放,讓學生更多地感受到教師的親切、真誠和坦率,縮小師生間的心理距離??梢蕴釂栍哪L趣、人緣比較好的學生,打破課堂沉悶的狀態,促進良好團體氛圍的形成。
  參考文獻
  [1]鐘志農.心理輔導活動課操作實務[M].寧波:寧波出版社,2007.
  [2]王靜.敢于分享,樂于分享,善于分享——提高心理活動課分享環節有效性的探索[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3(19):22-23 .
  [3]溫小歐.分享促成長——提高初中心理課堂分享環節有效性的思考[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7(14):22-23.
  (作者單位: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西樵高級中學,佛山,528211)
  編輯/張國憲 終校/衛 虹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3035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