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性教學的幾點思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和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大家越來越關注學生的學習和教學效果,即教學的有效性。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提出學生要學有價值的知識,有實用性的知識,促使學生全面發展,終身受益。要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1-0163-01
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數學上有提高,有進步,有收獲。它既關注學生當前的發展,又關注學生未來的發展,可持續發展。那么如何在教學中提高有效性呢,我就自己多年的經驗談談自己的思考。
一、巧秒利用學生生活實際問題引入新知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的生活現象引入新知,就會讓學生對數學產生一種親近感,會感受到數學與生活同在,并不產很神秘。同理也會激起學生探求新知的強烈欲望。
例如,在教學“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一課時,可以安排這樣的導入:同學們,你們知道在我們人體上存在著許多有趣的比嗎?將拳頭翻滾一周,它的長度與腳底長度的比大約是1:1,身高與雙臂平伸長度的比大約也是1:1,腳底長與身高的比大約是1:7……知道這些有趣的比會有許多用處。比如到商店買襪子,只要將襪子在你的拳頭繞一周,就會知道這雙襪子是否適合你穿;假如你是一個警察,只要發現罪犯的腳印,就可估計出罪犯的身高……這一切,實際上是用這些身體的比組成了一個個有趣的比例來計算的,今天我們一起研究“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這樣就通過利用“人體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現象,引出“比例”的學習,就會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的參與到新知識的探究學習中。
二、教師應該掌握好課堂調控的度
我們知道傳統的課堂秩序是填鴨式的,其特點為限制性、規定性和強制性,學生成為了課堂的附屬品,單向教學活動的對象。因此,在課堂秩序重建的過程中,教師要學會“跳”出來,盡量使自己變成一個“旁觀者”,只是在適當的時候給學生加以引導和幫助。例如,課堂上的小組之間或全班的交流活動,經常會出現這邊大講、那邊小說的局面,課堂顯得很混亂,難以調控,這里主要原因是學生沒有養成認真傾聽的好習慣而造成的。因此教師要在學生發言時,善于觀察認真傾聽的同學,并在學生發言結束后找幾個同學說說剛才同學發言的要點,然后再找出一位認真傾聽的同學復述發言的要點,要不惜花費一些時間,培養學生傾聽發言、尊重他人的良好習慣和優秀品質。慢慢的,學生逐步從“他律”走向“自律”,從自我要求到形成習慣。
我們提倡小組合作與獨立思考相結合,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展開小組合作與交流,營造動靜結合、有張有弛的課堂節律,從而達到調控學生情緒、調動學生思維的目的,使課堂教學緊張而有序地展開。
三、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
小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善于通過形象直觀的刺激來獲取信息和知識,因此生動有效的教學情境會對學生產生較大的影響,也間接影響了課堂教學效率。因此,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多媒體技術集聲音、動畫、文字、圖片等于一體,正好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其具有圖文并茂、聲像俱全的特點,可以使教學內容更直觀、更具體,能夠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運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不僅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還使數學知識融入到了具體的情境中,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活躍了課堂氣氛,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
四、精心雕琢課堂教學,使學生在“玩”中感悟數學魅力
樂學之下無負擔。讓小學生在無負擔中思考,讓他們真正地“玩”起來,進而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輕松地掌握數學知識,是校小學數學老師的育人初衷。帶著這樣的信念,許多老師在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上作了大膽的嘗試,他們在課堂中創造“游戲式教學模式”、“活動式教學模式”、“開放型教學模式”、“生成式教學模式”、“問題解決教學模式”、“自育自學教學模式”等,可謂百花齊放,構成了我校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道獨特而亮麗的風景線。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校園農場里,金燦燦的油菜花正在盛開,校園里彌漫著濃郁的花香,當孩子們幸福地沉浸在美麗而又富有詩意的校園風景中時,數學老師提了個問題可把小家伙們給“難”住了。“校園農場里一共有多少朵油菜花?”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數學老師神氣地展示了數學的魅力。一步、兩步、三步只見老師帶著孩子們用腳步丈量油菜地的面積,再利用數學估算的方法得出了自己的答案,孩子們驚奇的眼神流露出敬佩之情。當我們拿起小學數學課本,“1、2、3”、“1+1、1+2”簡單的知識,極少的內容,讓我“輕率”地認為自己三天就能教完所有知識點。然而,站上講臺,我并未感覺到簡單,也沒品嘗到快樂,更多的是挫敗感與諸多煩惱。煩惱于課堂的無序、孩子的調皮,還有錯誤頻出的作業,此時,我才開始真正體會到為師者的不易。面對那一雙雙渴望知識的眼睛,我告訴自己:用“心”去學??匆曨l、聽講座、查資料,精心備好每節課,以深入細致的“工匠精神”,精心雕琢孩子的趣味數學殿堂,創造了數學教學的傳奇與輝煌。
小結
綜上所述,本人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否有效,是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關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處于成長發展中的小學生,是不成熟的學習主體。由于受年齡、經驗、知識、能力的限制,他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發揮教師作為組織者、引導者、點拔者的作用,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讓學生學會學習。尤其在學生疑難處、意見分歧處,或在知識、方法歸納概括時,更要教師及時加以點拔指導。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展示學生個性,從而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使數學課堂教學真實有效。
新課程改革給廣大教師,尤其是工作在教學一線的教師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作為新時期的小學數學教師,我們應不斷學習、大膽創新和實踐,通過多種形式、多種途徑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在自由寬松的課堂中,使學生獲得數學知識、掌握數學方法,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樂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學生以后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13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