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任務型”教學模式的構建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首先介紹“任務型”教學模式提出的背景、模式的界定、設置的原則和實施程序;然后結合高中生物教學,通過整合資源、準確導學、布置任務、引導合作、總結提升,完成教學預設、任務完成、鞏固拓展之教學目標,務求學生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知識。
[關鍵詞]“任務型”教學模式;高中生物;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9)14-0090-02
一、“任務型”教學模式的提出
新課程改革重視以生為本,關心學生的發展,注重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新型綜合型人才。因此,新課程生物課堂教學非常核心的一點就是要重視“生成”。課堂上,可以有知識的生成、方法的生成甚至技能的生成。這樣重視生成的課堂需要學生的切實參與,需要學生對知識和方法進行充分的體驗、領悟和思考。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采用“任務型”教學模式,創設不同的情境任務,采用任務驅動的方式進行教學,可極大地促進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和運用知識。
二、“任務型”教學模式的界定
?。ㄒ唬┒x
“任務型”教學模式是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的一種教學模式。此模式以任務組織教學,在任務的完成過程中,采用參與、體驗、互動、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習者自身的認知能力,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在實踐中獲取信息,應用知識,在“做”中學、“用”中學,是有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
?。ǘ┤蝿赵O置的原則
在“任務型”教學中,關鍵的一環就是如何設置“任務”以達成教學目標。任務設置得好,才能有效引導學生學習,準確地命中知識及能力的目標。筆者認為設置任務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1.任務設置要依綱靠本
“依綱靠本”指的是必須緊靠教材和課程標準,完全圍繞教學目標進行任務設計。課堂教學不能脫離知識目標的達成,所以一定要重視教材的提煉和使用。而課程標準是課堂教學的“指揮棒”,它指導著教師控制教學的度和量。因此,在設置任務時,要以教材和課程標準為依據,不能隨意發掘和拓展。
2.任務設置要有梯度性
任務的設置須符合學生和學校的實際,從學生的現有學習水平出發,以學?,F有的教學條件為支撐,循序漸進、有層次、前后銜接和逐步深化,形成一定的梯度,使學生能“順勢爬坡,成功登頂”。設置任務不能跨度太大,否則會讓學生不知所措,使課堂無法產生精彩生成。
3.任務設置要適度
“適度”是指教師布置的任務既要有一定的難度,又要是學生經過努力可以完成的。著名數學家希爾伯特的話充分地表明了這一觀點:“為了激勵人們向前邁進,應使所給的問題具有一點的難度,但也不要難到高不可攀,因為望而生畏的難題必將挫傷人們繼續前進的積極性?!焙喍灾?,我們設置的任務必須使學生“跳一跳,摘得到”,借此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使自主學習成為學生的需要。
?。ㄈ┤蝿盏男问?
“任務”主要有“聽”“說”“讀”“寫”“做”五種形式?!奥牎本褪锹牻處煹闹v授和同學的表達;“說”包括朗讀、自我表達的敘述等;“讀”除了指文字的閱讀外還包括圖像的解讀;“寫”即運用文字表達;而“做”主要指習題的訓練,當然還有某些工作的完成,如繪圖、制作等。一般的任務都會包含這些形式當中的一個或多個方面,譬如要求學生互相評價時,就同時需要“聽”和“說”。包含形式越多的任務自然越復雜,完成的難度也就越高。
三、高中生物“任務型”教學模式的構建
在生物教學中構建“任務型”教學模式有以下4個環節:(1)整合資源,預設教學;(2)準確導學,布置任務;(3)引導合作,完成任務;(4)總結提升,鞏固拓展。
下面筆者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免疫調節》一節第1課時的教學為例,探討“任務型”教學模式的構建。
?。ㄒ唬┱腺Y源,預設教學
“整合資源”是指教師在備課時要厘清各部分教學內容之間的關系,對教材提供的各種素材進行再處理,必要時進行有針對性的增添、刪減或改良,務求資源集中,形成有機整體,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與水平。
例如,《免疫調節》一節的主要教學內容包括“免疫系統的組成”“免疫系統的防衛功能”“免疫系統的監控和清除功能”及“免疫學的應用”四部分。教參建議的教學時長為2課時。第1課時完成免疫系統的組成和免疫系統的防衛功能的教學任務,該部分教材提供的素材有“問題探討”、免疫系統組成概念圖、人體內的免疫器官圖、關于艾滋病死因和免疫系統受損的關系的資料分析、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示意圖、“想象空間”等。對學生而言,素材越多,越會造成困擾,所以教師設計教學時可忽略“問題探討”“想象空間”這部分內容,只保留最能說明免疫系統組成及其防衛功能的部分內容,并增加能展現特異性免疫過程的概念圖和相應訓練。
整合資源后進入教學預設階段,也就是教學設計。關于《免疫調節》的教學設計如下表所示。
[教學環節 學生活動 Ⅰ.復習舊知識,創設情境,導入課題。 任務1:回憶舊知識,說出免疫調節的類型,引入新知識。 Ⅱ.學習免疫系統的組成。 任務2:識別教材圖2-14,歸納免疫系統的組成,并指出免疫細胞核免疫活性物質存在的部位。 Ⅲ.闡述人體的三道防線。 任務3:在教材圖2-14中表示出人體三道防線的大概位置。 Ⅳ.分析資料,引出免疫系統的防衛功能。 任務4:分析資料和坐標圖,討論問題,說出答案和結論。 Ⅴ.學習體液免疫過程和細胞免疫過程,教師講解幫助理解。 任務5:閱讀課文,將教材圖2-15轉化成概念圖的形式。在教師的幫助下理解免疫過程并用自己的方法進行識記,能相互口述體液免疫的過程。
任務6:說出機體啟動細胞免疫的原因。在教材圖2-15和體液免疫概念圖的基礎上,結合課文內容畫出細胞免疫過程的概念圖,并能相互口述過程。
(以學習小組形式進行構建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過程概念圖的活動,具體操作步驟為:小組討論、展示成果、反饋評價、 不斷修正、得出結果) Ⅵ.教師小結,點撥知識之間的關聯,形成知識網絡;給出習題進行鞏固訓練。 任務7:聽授,畫出本節的知識網絡圖,完成習題練習。
]
(二)準確導學,布置任務
學生在學習素養和學習習慣都較差的情況下,對教師導學的依賴性會相應增強。教師不能讓這樣的依賴繼續發展下去,但也不可能一下子讓學生不依靠教師,完全獨立,這樣只會使學生自主學習的困難增加,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作為教師,應幫助學生越過障礙,如解釋知識的前提、存疑的概念等,幫助學生獨立閱讀教材和思考問題。另外,布置任務的時候指令一定要清晰,做什么、怎樣做、要求達到什么程度等,都必須有一個明確的指示,最好能以文字的方式展現,提高學生按要求做事的意識。如任務5可采取分步式布置的方法:①將教材圖2-15轉換成概念圖的形式寫出來;②與小組成員對照答案,討論最佳結果,并在黑板上展示結果;③小組間互評,得出最佳結果;④派代表口述體液免疫的過程,其他同學補充。全過程都是學生完成前一步的要求后再提出下一步的要求。學生需要完成的任務單一、具體,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提高任務完成的效率和質量。
?。ㄈ┮龑Ш献鳎瓿扇蝿?
小組合作的形式有利于學生思維的交流和拓展,能使學生更好地完成任務。生生對話在很多時候能點燃思維的火花及促進及時釋疑,能彌補大班教學中對個體關注不夠的不足,所以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任務”能使教學效果更顯著。因此,教師要適時地做好引導和調控的工作,務求小組內每個學生都有展現交流的機會。如任務6中要求模仿體液免疫概念圖構建細胞免疫概念圖,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較容易從課文中提取有用的信息,讓學生知道從T細胞一環開始改變。只要將任務細化,即使基礎薄弱的學生也能按要求達成學習目標。我們來看關于《免疫調節》學習目標達成的過程:任務1——明確免疫調節在人體穩態維持中的地位與神經;任務2——學習免疫系統的組成;任務3——學習人體三道防線、非特異性免疫與特異性免疫;任務4——明確免疫系統的防衛功能;任務5——學習體液免疫過程;任務6——學習細胞免疫過程。
這樣,單一而具體的任務設置符合學生的認知需求,通過完成每一個任務,學生能夠循序漸進地體驗知識生成的過程,在課堂上有所作為、有所收獲。從上述任務的設置可以直觀地反映出階梯式推進教學的好處,學生每完成一項任務就會有相應的收獲,若6個任務皆能較好地完成,那么就能達成這一節課的學習目標,這樣更方便教師調整教學和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
?。ㄋ模┛偨Y提升,鞏固拓展
或許有人會認為這樣的“任務型”教學中,活動的主體是學生,教師的作用是次要的。其實不然,教師的引導、點撥和總結在學生活動多的課堂上是至關重要的。通過教師有效到位的引導,教學才能逐層推進。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活動多了,教師講授展示的時間明顯減少。講得越少,總結越要精當,解釋越要講在關鍵處。通過這樣畫龍點睛式地講,打通學生知識或能力上的“任督二脈”,使其能力得到提升,這樣才是真正有質量的教學。而鞏固和拓展常??梢酝ㄟ^習題訓練來進行。
總的來說,“任務型”教學模式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完成短小的學習任務來達成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模式。采用這樣的模式組織教學,學生能充分體驗知識生成的過程,在不斷地積累中產生成就感,能很好地參與課堂教學。這一教學模式對于解決教師積極教而學生消極學的問題,效果顯著。
[ 參 考 文 獻 ]
[1] 蔣沂蒙.對《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案例7的商榷[J].中學生物教學,2018(11):45-46.
[2] 余文森.從三維目標走向核心素養是課改深化的標志[J].人民教育,2016(19):27.
?。ㄘ熑尉庉?黃春香)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354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