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談基于數據分析構建高中生物一輪復習課教學模式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本文以學生主體為教學出發點,以數據分析為教學參考點,通過開發學情分析素材,收集學情分析數據,對學情進行分析,明晰學生對內容的掌握程度,以此為參考進行教學設計,提高生物復習課的效率,促進生物學科能力及核心素養在教學中的落實。
【關鍵詞】高中生物;學情;數據分析;復習課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437(2019)10-0184-02
高中生物一輪復習是學生全面貫通高中生物知識、明晰高考重難點、把握學習薄弱點的過程。在當前的生物一輪復習中,對知識點進行全面細致地再回顧是復習的常用方法,復習課不是新授課,學生已具備相應的知識基礎,由于時間緊任務重,不可能像新授課那樣細致入微、面面俱到。因此,在實踐中,復習課的針對性和高效性顯得尤為重要,需要探索更有效的一輪復習方法。
1 利用數據進行學情分析的必要性
不論是新授課還是復習課,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的開展必然建立在學生的學習基礎和認知能力的發展之上。學情分析是教師對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認知能力等進行全面了解的過程。
在當前的教學實踐中,學情分析大多集中于對班級整體情況的分析,很少對學生個體差異進行思考,有的甚至是跳過了這一環節直接進行教學設計。有的教師依據已有的教學經驗,從往屆學生的學習總結的問題應用到當前學生的學習;有的教師通過批閱學生的作業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或者是通過調查的手段詢問學生哪些內容理解難度大需要重點講解。這些方法的確能夠了解學情,但是缺乏針對性與準確性。學情分析不能以偏概全,必須立足于當前,著眼于每位學生[1]。
為解決傳統教學中學情分析存在的問題,發揮學情分析的教育價值,在實踐中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通過開發學情分析素材,收集數據開展學情分析,以明確學生的學習基礎與學習現狀,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數據來源于學生當前的學習,數據分析的結果用于改善學生的學習。與教師自身的經驗之談相比較,數據客觀、明顯,清楚呈現學生的學習情況,有效反映學生的知識欠缺點和學科能力薄弱點,避免了教師依據教學實踐經驗主觀判斷學生的學習現狀。因此,依托數據進行學情分析有利于在實踐中客觀呈現學生的問題,再結合實際教學,開發合適的學情分析素材,進行針對性的調查與總結,做好教學前的準備工作。
2 依據教學經驗對本專題內容的處理
2.1 “內環境與穩態”專題在高考中的定位
“內環境與穩態”專題主要包含內環境的概念和實質、內環境穩態的調節機制、pH調節、水鹽平衡、血糖平衡調節、體溫調節幾部分內容。學生在學習本專題時,除了要掌握關于內環境的基礎知識,還需要融會貫通加強知識間的聯系與運用,將生物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能夠利用所學的知識解釋穩態的意義及內環境穩態調節的過程。
2.2 傳統教學經驗指導下的處理方式
在一輪復習中,根據教師的教學經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無法準確理解內環境的概念和實質,不能理解內環境穩態失衡引起疾病的機理,以及在具體情境中穩態調節機制的綜合運用還面臨困難等諸多問題。通過教師自身教學經驗的總結與歸納,可以基本把握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諸如上述問題,教師總結了學生的難點會在教學設計中加以重點關注,從而在課堂上詳細講述,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易錯處。學生在課上課下反復練習相關的習題,從而達到突破重難點的目的[2]。
通過教師的總結與設計,學生能更好地掌握相關內容,但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會忽略學生為什么會對相關知識的理解不到位,沒有思考學生為什么會不理解內環境的實質,為什么無法準確理解內環境失調引發的身體疾病,忽視了對問題產生原因的分析或者對現狀挖掘缺乏深度。
3 基于數據分析的高中生物復習課教學探索
數據來源于學生,需要通過一定的途徑收集。梳理內環境與穩態專題包含的知識點,結合教材內容,整理出與知識點相對應的檢測試題。檢測試題作為學情收集素材,由學生在一定時間內完成。之后采取網絡閱卷的方式,導出批閱結果,以供進一步分析所用。在得到學生測試的結果之后,根據得分和具體作答情況分析學生對該部分內容的掌握程度,以深入診斷其中存在的問題。
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在這一專題中,學生在血糖平衡、穩態失衡引起的疾病以及血漿pH穩態調節這三部分存在較多的問題。
通過對學生作答情況的整體分析以及研究各班學生的典型錯誤,發現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知識體系不完善、知識靜態難遷移、知識背景不清楚。學生在學習之后對內環境穩態的相關知識掌握較好,而在生活情境中的綜合運用能力還有待提高,說明學生的理解是單一性的,并沒有形成完整的知識網絡,沒有建立健全的知識體系,即“知識體系不完善”。有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做到建立完善的知識體系,但是局限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只能解決熟悉的或者相似的問題,當面對新情境時,無法靈活運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即“知識靜態難遷移”。激素調節的內容常常與已有的科學研究相結合,以實驗為背景,考查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學生如果缺乏基本的背景知識,如不同類型糖尿病產生的原因、細胞中信號轉導及細胞對信號的應答等,即“知識背景不清楚”就會影響學生答題[3]。
問題歸因是學情分析數據的價值延伸,在定量測量的基礎上定性總結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為后續教學設計重難點的確立指明了方向。學生在知識體系、知識背景等方面產生的問題可以通過一系列的教學設計加以改善。教師在教學中呈現專題的知識網絡或引導學生在學習后建立概念圖,不斷完善知識體系。在習題中加強知識的遷移運用,讓學生的學習為解決問題服務,而不是局限在學習知識本身。
4 基于數據分析構建高中生物復習課模式
經過實踐的實施與探索,總結出了一套基于數據分析的高中生物復習課模式。 4.1 開發學情,分析素材
在學生進入復習之前開發學情分析素材,一方面注重教材中的基礎知識,另一方面將考查的內容以習題的形式呈現出來編制成檢測題,為后續的數據收集和分析做好準備。
4.2 收集學情,分析數據
將學情分析素材印發給學生,由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利用教學軟件對學生的答題情況進行統計與整理,將學生的答題情況輸出為相應的統計圖表。
4.3 分析數據,把握學情
軟件統計出的學生作答結果,為學情分析提供了素材,分析素材中的數據,能把握學生的掌握程度。掌握較好的內容,學生普遍感到難以理解的內容,部分學生掌握不到位的內容,在分析的基礎上匯總學生的疑難點,挖掘疑難點背后的原因及解決方法。
4.4 依托結論,設計教學
根據學情分析數據得出的結論,為教師備課提供了支持,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作為參考,以明晰課堂的重點、學生的易錯點,將這些需要注意的問題在教學設計時加以思考,有助于突破重難點、解決易錯點,提高學生的復習效果。
基于數據分析的生物復習課是建立在數據分析的基礎之上,學生的作答情況以數據的形式呈現出來,利用數據反映的問題可以通過備課并有針對性地復習鞏固,避免了教師對學情的主觀猜測。不論是經驗參考下的學情預估還是數據視角下的學情調查,最終都落腳在學生的學。兩種方式的教學,通過教師的講授和學生的練習,是可以提高學生的復習效果。
然而相比較于傳統經驗支配下的學情評估,依據數據分析構建環環相扣的教學模式更加科學、嚴謹,更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學習。從學習效果來看,最明顯的就是學生能夠理解、運用知識,解決具體問題。除此之外對學生生物學科能力與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個教學設計的思路著力于培養學生的學習理解、實踐應用、遷移創新的生物學科核心能力要素,著眼于學生基于生物學的認識做出理性的判斷,嘗試解決生活中的生物學問題。對學生建立穩態與平衡觀等生命觀念,積極傳播生物學知識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等社會責任的養成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朱正威,趙占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必修3穩態與環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杜憲.淺談高考驅動下高中生物復習課教學的模式構建[J].生物技術世界,2015(12).
[3]朱伏虎.基于高考驅動下高中生物復習課教學模式構建的研究[J].文理導航(中旬),2015(0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50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