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我們的教與學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本課題研究試圖通過變革教與學的模式,推動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通過變革學習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撬動教學方式的轉變,從而逐步探索出使學生素養得以發展、提升的課程體系。我校以2~4年級3個實驗班為研究對象,開展基于核心素養發展的教與學方式變革實踐研究,自2017年起,前后歷時兩年?,F將實驗研究諸事項陳述如下。
一、研究問題
教與學方式和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關系。
?。ㄒ唬┭芯磕康?
第一,通過課題研究,推動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撬動教學方式的轉變,逐步探索出使學生核心素養得以提升的有效途徑與方式。
第二,構建有利于實現學生核心素養提升的新的課程體系。
第三,通過新的課程體系的構建及變革后的教與學方式,使學生在人文底蘊、科學精神方面,在學習能力、健康生活等方面的素質有顯著提高。
開展本項研究的意義在于:使學校努力順應教育改革的社會特征與時代要求,將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理念真正落到實處,最終探索出小學不同情境下有效教學的策略,并為如何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提供研究案例。
?。ǘ┭芯考僭O
總假設:教與學方式的變革能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
子假設1:變革語文教與學的方式能促進學生人文底蘊、語言應用乃至學會學習等素養的提升。
實驗處置因素:
?。?)在課堂教學中,嘗試改變教師偏離語言學習規律教母語的現狀,根據文本內容及文體等特點設計有效問題,起到統領教學的作用。
(2)教師在教學中關注語言運用,尋找讀寫結合的切入點。
?。?)學生采用體驗式、合作探究式、項目式等多種學習方式,使學生擁有人文情懷,樂學善學,并有高尚的審美情趣。
子假設2:數學教與學方式的變革能促進學生科學精神、數學意識、學會學習等素養的形成和發展。
實驗處置因素:
(1)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向學生提出有價值的、能激起學生思維積極運轉的問題,往往比引導學生解題更重要。
(2)教師處理好課堂的有效提問,提升提問的引導性、實效性。
?。?)在有效的課堂學習過程中,使學生形成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
?。?)使學生真正具有理性思維、批判質疑的能力及勇于探究的精神。
子假設3:英語教與學方式的變革能促進學生語言應用、人文底蘊、學會學習等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實驗處置因素:
在英語傳統課堂中穿插繪本教學,教材之間的匹配程度需要教師篩選使用。
?。?)在不同課型的課堂上,尋找合適的繪本插入點,使學生熱愛非母語的學習。
(2)利用微課教學使學生會整理鞏固所學知識點。
?。?)使學生利用思維導圖,形成結構化思維的能力。
(4)在體驗式、合作探究式學習及互聯網+學習中,學生夯實文化基礎,自主發展能力也得以提升。
子假設4:多樣化的班隊會活動課程能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實驗處置因素:
(1)課程的整合探索將有利于班隊活動課程的實踐研究。
(2)基于實踐的活動課程的開展與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密不可分。
(3)通過每周一節班會的鍛煉,使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觀察能力、解決問題能力、溝通能力等綜合素養得到整體提升。
子假設5:特色化的校本課程能促進學生基于興趣、特長的個性化發展。
實驗處置因素:
?。?)設置多樣化的課型,開發豐富多彩的校本課程,給學生提供多樣化的選擇,發展其個性與特長,使之擁有自我選擇的權利和自主發展的能力。
?。?)利用活動比賽的形式,拓展校本課程的外延。
二、研究背景
2016年9月13日,北京師范大學正式發布了教育部委托課題“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從此,標志著我國教育由“知識核心時代”進入“核心素養時代”。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提出為課程改革指明了新方向,為教學研究注入了新內容,也對教學管理提出了新挑戰。
北京市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主持的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教育部重點課題(DHA160351)“基于核心素養發展的區域教研轉型實踐研究”于2016年11月13日開題,是年12月,我校提交了子課題“基于核心素養發展的教與學方式變革實踐研究”申請,次年5月獲得批準。
我校之所以選擇這個課題開展研究,原因有三:一是基于國家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大趨勢;二是基于進一步提高辦學水平的需求,解決學校發展遇到的新問題;三是希望通過課題研究,探索發展小學生核心素養的教與學方式,解決實踐層面怎么辦的問題。這些都是學校必須破解的課題。
三、研究程序
?。ㄒ唬┭芯吭O計
首先確定本課題研究的三個目標,其次提出本課題的研究假設:“小學教與學方式的變革,能夠促進小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三是選擇研究對象:隨機確定2~4年級的1~2個班的全體學生為研究對象,實驗教師隨選擇的班級而定,不做刻意挑選。四是明確本課題的研究變量:一是變革小學的教與學方式;二是實施了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社團課程“活力錫小 五星閃耀”于一體的課程新體系。五是確定研究方法:實證研究法、文獻研究法、觀察研究法、調查研究法、行動研究法、敘事研究法(課例研究、案例研究)、經驗總結法及量化研究的教育測評法等多種方法的綜合運用。六是把制定的基本技術路線與實現目標的各項研究工作任務分解到課題研究的各階段,形成研究方案與落實的工作計劃。
(二)研究內容
該課題的研究內容以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方式的變革為主。在定位上以學習方式變革撬動教學方式變革,再以教學方式變革推動學習方式的變革,從而探索出了教學設計與實施的方法、策略,從關注教師的“教”轉移到關注學生的“學”,找到了打通知識技能到素養的通道?,F階段國內對教師教學方式變革的研究已經探索出支持上述學習方式的方法與策略,需要我們整合課程資源,研發出典型課堂教學案例,提出相應的教學設計方法與思路(包括主題確定、目標設定、活動設計、評價反思改進等);需要我們按照研究的假設,進行實證研究,驗證其假設的可行性。 ?。ㄈ┭芯糠椒?
在課題的研究過程中,我們選擇采用多種方法進行定性、定量的研究。
本課題的研究思路與方法沿襲了“基于核心素養發展的區域教研轉型實踐研究”總課題組的研究基本路線,即“自上而下”實證研究與“自下而上”的行動研究相結合。學習方式研究目標定位在課堂教學中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研究類型基于“深度學習”“體驗式學習”“合作探究式學習”“互聯網+學習”“項目式學習”“基于實踐活動課程的學習”。
?。ㄋ模┘夹g路線
為了使課題研究能夠順利實施,在課題實踐研究之初我們就制定了課題推進的技術路線:
“自上而下”的實證研究技術路線:即“研究假設—實證檢驗—反思改進—形成結論”。先由專家團隊與教師共同備課形成教學設計或專家團隊提供教學設計方案,然后課題組教師到課堂做實證檢驗,經過實踐、反思、改進后再形成結論。
“自下而上”的行動研究技術路線:從“計劃1—行動1—觀察1—反思1”至“計劃2—行動2—觀察2—反思2”。
課題組的每一位任課教師自我設計教學方案及課時—教師自主行動—教師自我觀察—教師自我反思完善后達成共識。不同課程的具體技術路線為:
語文學科:
數學學科:
英語學科:
班隊活動課程:
校本課程:
四、研究發現和結論
?。ㄒ唬W生學習適應性的變化
按照研究計劃,2019年4月,進入課題結題階段,我校對本課題進行了以教育測評為特征的量化評估,對實驗對象的學習適應性(AAT)進行了測試,對我校2014、2015和2016級(小學三、四、五年級學生)進行測評,目的是檢驗該課題的初步成效。
經測評,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結論:學生受變革的學習方式和新的教學方式的影響,其核心素養提升初見成效:3(5)班男生在學習適應性的7個因素上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男生比女生效果更加顯著;4(5)班男生在學習適應性方面的效果比女生顯著;5(7)班在學習適應性的9個因素上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而且男女生的9個因素上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全班在聽課方法和毅力兩個因素上更是達到了中上水平,效果顯著。以上結果顯示,在此次AAT測試中,體現學生核心素養的學習熱情、學習計劃、學習態度、學習技術、獨立性和毅力、身心健康這幾個因素在本次教育教學實踐改革之下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從三個年級的學習適應性等級數據中發現,3(5)班適應性合格及以上學生為67.92%,4(5)班適應性合格及以上學生為76.36%,5(7)班適應性合格及以上學生為88.89%,隨著年級的升高,基于核心素養的教育教學實踐效果更顯著。
測評結果驗證了研究假設,其結論是:教與學方式的變革確實能促進小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
(二)課程體系建設的重構
課程的重構也是實驗研究的初衷之一,圖1為新課程體系。
(三)課堂教學的變化
在課堂教學實踐基礎上,我們經過探索性的演繹和歸納,總結梳理出一些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與方法。
語文學科——在教師切實有效的課堂教學研究中,轉變教與學的方式。研究的切入點有三:
1.有效提問。
提煉出“有效提問”的方法——①從課后題中提煉;②從“總起段”“總結段”中提煉;③從課文寫作特點中提煉。
2.讀寫結合。
讀寫結合的方式——課中批注、錘煉小標題、想象補白、擴寫、縮寫、改寫、續寫、仿寫(仿句式、仿順序、仿結構、仿寫法)。
3.課型多樣化。
有閱讀推薦課、閱讀推進課、繪本導讀課、閱讀分享課、閱讀匯報課、古詩吟唱課等。設置了每周一節的語文校本課程,就是為了能夠讓學生有真正的閱讀課型實踐與研究的時間。一至三年級的課程設置為:經典誦讀+自主閱讀+閱讀課型課。周一為學生經典誦讀的時間,所用的教材是由我校語文教師團隊及美術教師團隊共同研發的《詩韻飛揚》讀本。內容精選了小學生必背古詩,共四十首。由美術組的教師們根據古詩的意境進行了配圖,幫助學生理解古詩的含義。四到六年級的課程設置為:自主閱讀+閱讀課型課+主題閱讀記錄制作。利用學校的圖書閱覽室,每個年級的學生可以連續兩周到閱覽室去上自主閱讀課,根據閱讀興趣來選擇自己所讀的圖書,也是不做任何記錄的純粹閱讀。閱讀課也做了嘗試,比如階段推進課、閱讀匯報課、閱讀分享課等。用大量的閱讀為學生拓展視野,使“教語文”變成“學語文”,為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找到了有效的途徑。
數學學科——在學生的深度學習上下功夫,探究在不同課型中教與學方式的變革。
1.新授課:研究教材,即分析教材的編排體系和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分析研究教材的重難點和關鍵;分析研究教材配備的練習題;分析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滲透數學思想和方法。研究學情,即將課前的教材、學情作為研究重點,使問題更有針對性,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學習方式;有效問題的提出,關注學生的自主學習,改變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真正為學生的成長服務。
2.練習課:作為新授課的有力補充,課題組通過深度的教材研究,將教材的知識加以延伸,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思維能力,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3.綜合實踐課:關注數學與生活的關系,讓學生明白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無論在課前或課后,都設計一些與生活有關的問題,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意識和能力。
4.單元復習課:引導學生自己學會梳理單元知識,把知識系統化,在中高年級嘗試利用思維導圖,讓學生自己學會概括、整理,取得了明顯效果。
英語學科——學生在體驗式學習、合作探究式學習及互聯網+學習中,夯實文化基礎,自主發展能力得以提升。
1.教材+繪本。注重學生的語言積累。
2.情景對話課。注重學生語言的現場應用。
3.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學會結構化思考。
4.微課教學。培養學生歸納整理知識的能力。
班隊研究——將德育班隊課題研究的目標確定為“常規班會”的實踐研究,使班會成為每一位學生自己的舞臺,讓學生為班級的管理、班級的建設、班級的發展,暢所欲言。完全采用由學生自主觀察、自主總結、自主組織、自我提升的班會模式,通過每周一節班會,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觀察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人際溝通能力等綜合素養得到整體提升。
校本課程——開發豐富多彩的校本課程,給學生提供多樣化的選擇,發展其個性與特長,使之擁有自主發展的能力,學會學習,健康生活,不斷實踐創新。如模型課程——建模、航模、海模、車模;如創客課程——低年級學生制作一個有趣的玩具,自己設計制作一個小游戲等,中高年級學生逐步接觸機器人組裝及編程、用Scratch簡單編程、學習定格動畫制作,等等。
五、結語
經過兩年變革教與學方式的實踐研究,該課題明顯地促進了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教師的專業素養也發生了不小的變化,涌現出了一批學習型、科研型的教師。每一位參與課題研究的教師都得到了鍛煉,理論素養明顯提升,教育教學行為從經驗走向理性。在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道路上獲得了一些成績——產生市級學科帶頭人兩名,區級學科帶頭人三名,在市、區兩級的其他比賽中也有多人獲獎;在各級各類的課堂教學展示活動中共有三十余人次參與,獲得了一致的好評;有將近五十名教師的論文獲得自治區級和市級的獎項,內容涉及多個學科,實現了師生共同發展、成長的目的。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388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