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無彩鳳雙飛翼興趣引導點點通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很多中學生怕上作文課,怕寫作文。要改變這種情況,關鍵在于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興趣。孔子也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比藗儗Ω信d趣的事物,會更主動地探究并樂此不疲。怎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呢?
一、為有米之炊,塑胸中成竹
很多學生怕寫作文的主要原因是沒有生活經歷,或有經歷卻不會收集,常感無話可說。教育家馬卡連柯認為:“只有正確地解決了材料問題,才談得到寫作技術問題?!币虼俗魑慕虒W首先應解決“米”的問題。作文來源于生活,而讓學生在作文課上搜羅生活經歷是有困難的。因此應適時開展一些語文實踐活動,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產生表達的愿望和靈感,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1.生活達人脫口秀
學生們的生活中不缺少故事,只是缺少發現生活內涵的眼睛。筆者所在學校地處市區,學生們有更便利的條件參加旅游、出國游學、才藝學習等。如何讓他們在多姿多彩的生活經歷中挖掘素材呢?筆者從脫口秀類節目中受到啟發,發現傾訴往往是很有必要的,而學生們又樂于相互傾訴,于是決定利用每周的語文課外活動組織脫口秀展示會。活動分專題進行,內容可以是千奇百怪的旅游經歷(風土人情、奇聞逸事、美景風光等),可以是多姿多彩的休閑娛樂,可以是“痛并快樂著”的才藝學習,可以是溫馨的家庭生活。這些內容都是學生經歷過的,他們一時可能寫不出來,但卻可以說得神采飛揚,入情入境。在展示會上,學生先小組交流討論,再推薦兩名成員在全班展示,然后全體投票選出本場表現最好的學生參加學校的“蜊中好口才”選拔賽。學生們興趣盎然、不吐不快,把自己生活中的有趣經歷如同寶藏一般從記憶中挖掘出來。但交流還不是最終目的,為了讓學生把這些經歷轉化成作文素材,師生的行動并未就此打住。展示會后是進一步的加工整理,學生要把當天自己“秀”出的內容整理成文字,放在自己的“記憶樂旅”(積累本)中保存。這樣活潑的活動,既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又使他們收集整理了作文素材。
2.“三個一”活動
古人云:“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語言材料的積累是寫作的基礎,只有“厚積”,才能“薄發”。近年來,筆者堅持開展了每課一講、每日一寫、每周一練的“三個一”讀寫活動,開辟語文課外“小天地”,以充實學生的寫作素材庫。
每課一講,即每節語文課前的五分鐘展示。學生要提前準備。可以講名人故事,可以談一場驚心動魄的體育比賽,可以朗讀或推薦一篇經典美文,可以展示生動感人或文詞優美的摘抄片斷,也可以是有感而發的即興演講。全體學生都參與,人人都要講。演講之后,學生們還要及時點評,通過評委小組打分,每周選出三名優勝者獲得“我是演說家”稱號,并把精彩內容整理出來張貼在班級宣傳欄里。這一活動不但使學生提高了積累素材的積極性,更增強了口語表達能力并擴大了課外閱讀量。
每日一寫,即每天寫日記。學生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和課外經歷,每天通過書籍、電視、互聯網等獲得的大量信息,都可以成為寫作素材。筆者要求學生堅持每天寫至少300字的日記。開始,很多學生把寫日記當成一項任務,草草應付,內容如同流水賬。于是筆者就和學生一起寫,寫自己觀看拔河比賽的感動,寫越野賽上自己的失誤并表達對學生的歉意,寫讀后感,寫旅游心得等,并利用語文課或班會和學生一起分享。慢慢地,學生們的日記字數多了,內容豐富了,語言生動了,特別是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話寫進日記了,真誠地把教師當作朋友進行心靈的交流。筆者每次都會在日記后面及時做出指導,關于如何寫作、如何生活、如何表達愛……
每周一練,即每周一次的讀寫訓練。從課文出發,依托文本內容,每周設計一次生動活潑的讀寫訓練。例如,在學完《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后,開展了一次以“我心中的思念”為主題的班會活動,讓學生用一段話或一篇文章描述自己最想念的親人。班會上,學生們踴躍發言,課堂氣氛非常熱烈。一位女生以《不會消失的翅膀》為題寫了一千多字的文章懷念自己的外祖母,語言生動,感情真摯,很多學生聽后淚如雨下。認識楊絳筆下的《老王》之后,讓學生尋找生活中“老王”的不同原型,去塑造一個自己心目中的“老王”。學生享受緊張思索的過程,也享受創作的快樂。這一活動使學生錘煉了作文語言,提高了謀篇能力。
通過開展“三個一”讀寫活動,學生不僅實現了“廣積糧”,更重要的是改變了視作文為畏途的情況,練得明白,練得高興,練得有收獲。
二、設趣味活動,激創作欲望
1.“練筆吧,兄弟”造就常態寫作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興趣,學習便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會成為自發的勤奮探索與追求。在消除了學生的畏難情緒后,可以促進寫作成為常態。筆者借鑒美術中藝術寫生的做法,化用電視節目《奔跑吧,兄弟》之名,把作文內容和要求設計得更貼近生活并帶有趣味性,引導學生抓住“動情物”,找到“動情點”,產生不吐不快的創作欲望,進而樂于寫作。練筆內容依據不同年級特點而定。初一年級以情境描寫為主,如讓學生觀看《奔跑吧,兄弟》視頻片斷,然后就某一場景進行動作、神態、心理的描寫;也可以由學生即興表演,然后現場寫生。初二年級以事件記敘為主,仍以《奔跑吧,兄弟》為例,可讓學生敘述事情的經過,歸納升華事件的性質。初三年級以評論為主,如對《奔跑吧,兄弟》中的人和事件進行全面并個性化的評價,發表個人看法。要抓住時代的脈搏,與時俱進,讓學生寫他們感興趣的事,說想說的話,就會點燃學生的寫作熱情,使寫作成為學生的常態需要。
2.文學社團再燃寫作之火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鄙鐖F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延伸,與課堂教學相比更具靈活性和可塑性。借助學校的“耘夢”文學社團,筆者廣收愛好文學寫作的學生,通過系統訓練,促進學生作文水平再上新臺階。文學社團定期將成員的優秀作品進行整理并集結成冊,印刷后分發給學生賞析。社團結合學?;顒?,定期開展征文比賽,將優秀作品刊登于校報,向全校師生展示。用文學社團成員的引領、示范、帶動,激發其他學生的寫作積極性,打造寫作文、愛作文的良好氛圍。 三、取有法指導,行有效評改
筆者曾經耗費很多心血對學生的作文進行精批細改,但大多數學生對此卻并不在意,多數只粗略地看看分數和評語,有的甚至連看都不看,很少有學生能認真地揣摩評語、總結經驗、修改或重寫。為此,筆者嘗試了指導學生評改作文的新路子。
1.方法指導先行
要讓學生既會寫作文,又會評改作文。為此,筆者力求能夠“給學生一把尺,量遍天下文”。在指導評改方法時,分年級、分文體由淺入深地進行。初一、初二以記敘文為主,初三、初四以議論文為主。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明白應從哪些方面評改作文,然后再針對具體文章制定評改細則。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再讓學生自己制定評改標準。如初一的評改訓練從描寫訓練開始,寫作與評改同步進行。初一上學期期中之前,主要以片斷描寫為主,從書寫、錯別字、標點、病句等方面制定評改要求;期中至期末以寫人的作文為主,要求隨之提高,逐漸增加了描寫是否傳神、事件是否能表現人物個性等評改標準。初一下學期的作文以寫事為主,評改時要考慮文章是否有完整的構思。評改標準以層級遞進的方式進入學生的視線,使他們逐步用寫作踐行標準,同時又以標準促進寫作。通過評改活動,學生提高了寫作水平。
2.“咱們評改吧”,顯神威
教育改革家魏書生曾說:“學生批改作文,關鍵在于同學生商量,研究學生的寫作興趣、閱讀興趣,批改興趣。適應學生心理,組織好了才有實效,學生的批改能力才會提高?!庇辛朔椒ǖ囊I,學生作文評改就輕松了許多。筆者借鑒醫學專家會診的做法,抓住“久病成醫”的規律,采用“美文步步修”的評改方法,讓學生樂于參與作文評改課,激發評改興趣,推動評改落到實處。例如,每周三是雙節作文課,第一節課學生寫作,中間空出一節課,教師快速批改作文,記錄作文的優缺點,區分優劣兩類文章;第二節作文課,由教師主持,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專家”,一起會診作文中的“毛病”。
課堂分“研討、示病、會診、治療”四步進行。第一步讓“專家”們先討論這次作文可能出現的毛病,做好預判,這實際上是針對審題和構思方法的交流,可讓學生更明白作文的寫法。然后,教師讓作文問題較多的學生當眾大聲朗讀自己的作文,在朗讀中憑語感完成對作文語病的初判。朗讀后,“專家”們分小組就自己的記錄再次討論,交流后統一意見,然后全班診斷交流。會診時,“專家”與“患者”可以進行對話,發表各自的看法?!皶\”結束后馬上開始“治療”(即修改),“專家”們對“病文”邊思考邊修改。這樣,學生通過修改別人的作文而學會了修改自己的作文。這樣的訓練,讓每個學生都產生了自豪感。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原來作文水平較差的學生也能發表更深刻的見解了。
語文作文教學的探索之路任重而道遠。小而言之,“文以情動人,書以文抒情”,引導學生寫具有真情實感的作文,是培養其寫作態度和寫作能力的過程;大而言之,培養學生做真人、說真話、寫真文章,是弘揚母語的一項重要工作,對于學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語文教師應不畏艱辛、堅持不懈地培養學生閱讀積累和勤于寫作的良好習慣,在語文的天地里,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為學生的精神世界打底、潤色,引導學生用筆、用心、用真情描繪生活,彰顯美好,針砭丑惡,真正回歸寫作的本來意義。
?。ㄘ熑尉庉? 郭向和)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468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