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言意兼得:閱讀教學的應然選擇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語文教材中的文本是言和意的結合體。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既要關注文本內容,又要關注其表達形式。教師引領學生透過“言”的理解與品味,在遣詞造句、多樣朗讀、想象聯想、親歷體驗中感受文本的言語秘妙,使學生漸入文“意”之中, 能夠實現閱讀教學言意兼得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言意兼得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13-0056-02
  文本是言和意的結合體,離開言,意則無處依附;離開意,言則失去了存在的價值。言意兼得正是基于語文文本中言與意相輔相成的關系,通過對“言”的理解與品味,感受文本語言的妙處,然后漸入文意的教學方法。學生入境、入情、入理,受到思想、情感、價值觀的熏陶,從而在言意兼得中實現了閱讀教學的價值。
  一、透視語言碎片,在遣詞造句中實現言意兼得
  詞句是閱讀文本最基本的組織,也是作者傳情達意最基本的語言形式。我國古人就有推敲詞句的良好習慣,可見語言碎片在領悟文本之意中的重要價值。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透視語言碎片,去玩味文本的遣詞造句,再將語言碎片進行有效整合,從而使學生進入到文本之意中。
 ?。ㄒ唬┩魄迷~語
  推敲詞語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基本能力,也是學生進入文本之意的開始。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努力引導學生發現文本中富有表現力的詞語,如動詞、形容詞、疊詞等,在反復的推敲中領會作者之意。
  如《老師,您好》一課,“哪個人的成長不浸透著教師的心血”一句中,“浸透”頗值得玩味。為了引導學生品味“浸透”一詞的表現力,我設計了一道比較題:“浸透”一詞能不能改成“浸著”,為什么?學生通過比較兩個詞語,感受到“浸透”一詞內涵十分豐富,更能突出教師付出之多,更容易激發學生對教師的感激之情,從而由詞入意,感受到詩歌所滲透的思想情感。
  (二)玩味佳句
  一篇好的文章,總是注重造句。這些句子浸透了作者的智慧,不僅富有文采,而且極富表現力。如《老師,您好》一課中的“筆尖飛舞,那是春蠶悄悄地編織理想的絲線;笑語盈盈,那是甘露輕輕地灑向茁壯的新苗”兩句,不僅句式工整,長短句交織,而且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用春蠶比喻教師,用理想的絲線比喻教學成果,用甘露比喻教師的心血,用茁壯的新苗比喻學生,對教師的贊美之情在玩味佳句中浮出文面。
  透視語言碎片,需要注意對語言碎片進行有機地整合,這樣才能有效實現言意兼得。
  二、玩味多樣表達,在多樣朗讀中實現言意兼得
  文章中思想、情感、理趣、價值觀等“意”的表達往往會直接或者間接地借助多樣化表達展現出來,或于細致入微的描寫中營造意境,或于洋洋灑灑的抒情中直抒胸臆,或于富有理性的議論中表達對人生、生活的感悟。因此,語文閱讀教學要引導學生細細玩味多樣化表達,在多樣化朗讀中實現言意兼得。
 ?。ㄒ唬┓蹲x引領
  小學生由于學習經驗積累不夠,朗讀感悟能力有所欠缺,需要我們教師對文本中細致的描寫、直抒胸臆或者富有理趣的表達方式進行示范朗讀,以推動朗讀者與學生的學習互動,使學生在范讀的輔助下漸入文意。
  如《秋天》一文,我先給學生示范朗讀“果園里,蘋果的臉漲得通紅。石榴笑得咧開了嘴。水靈靈的葡萄,紅彤彤的棗,隨風送來一陣陣清香”一段,然后引領學生交流這一段話中滲透的思想感情,體悟作者對秋天的熱愛之情。
 ?。ǘ┭葑x交互
  在示范朗讀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交流如何處理好抑揚頓挫以及如何表達出文本的情感,并進行適當的朗讀指導,然后設計演讀環節。我選擇了“田野里,稻子熟了,黃澄澄的,像鋪了一地金子。棉花吐絮了,露出潔白的笑臉。紅瑪瑙似的高粱點著頭,好像在說:‘豐收的季節真美麗!’”這句話,突出高粱的角色,引導學生借助高粱的角色讀出對秋天的情感。
  兩重朗讀,示范為學生架設了支點,演讀培養了學生的朗讀創造力,學生的情感也在朗讀中從熱愛秋天向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升華了。
  三、關注文本張弛,在想象聯想中實現言意兼得
  每一篇文章都體現著作者獨特的匠心,或惜字如金,或用字如潑墨,然而都遵循著張弛有度的原則。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的張弛之處,不妨讓學生在留白處補白,在意猶未盡處補意,調動學生的聯想與想象能力,使學生在豐富的思維活動中實現言意兼得。
 ?。ㄒ唬┝舭滋幯a白
  留白是作者創作時常用的手段,它體現出作者高超的語言駕馭能力,作者在情感、思維高漲處戛然而止,留給學生無盡的想象空間。我們要抓住這些語言發展點,引導學生進行補寫,將閱讀與寫作有機結合起來,從而實現閱讀教學的言意兼得。如《愛之鏈》一文,文章的末尾,妻子對丈夫說了這樣一句話:“一切都會好起來的,親愛的,喬依……”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節,讓學生補寫出妻子這樣說的理由是什么。學生通過補寫,深深感受到一個充滿愛的世界,生活沒有理由不變好,也深深懂得了“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道理。這個環節在培養學生語言感悟能力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并引領學生走進了文本之意。
 ?。ǘ┪幢M處補意
  不少文章為了表達的需要,或者是作者的匠心獨運,在言猶未盡之處止于表達,牽扯著學生的心緒。我們可以借助文本意猶未盡之處順勢而為,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補寫,讓故事在學生的想象與聯想中生發。如《姥姥的剪紙》一文,我承接文末一句“我的心境與夢境就立刻變得有聲有色”,引領學生發揮想象力,將此時“我”的心境與夢境補寫出來,從而在補寫活動中感受到“我”對姥姥的情意,達到深化文章之意的目的。
  四、親歷語言活動,在親歷體驗中實現言意兼得
  言意兼得是一項憑借語言的思維之旅,需要我們引領學生親歷語言活動,使學生在多樣化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獲得豐富的體驗,實現言意兼得。
  (一)親歷角色扮演活動
  角色扮演是閱讀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學生要進入角色,就需要沉入文本言語中,認真揣摩角色的言行舉止等,而學生對角色的感知則是借助語言得以實現的,因此角色扮演是實現言意兼得的有效路徑。
  如《小草和大樹》這篇文章,我抓住騷塞寫給夏洛蒂的一段傲慢的訓誡話語設計活動,讓學生扮演騷塞、夏洛蒂以及她的姐妹。首先,揣摩“在大自然里,小草和大樹都是上帝的安排。放棄你可貴而徒勞的追求吧——文學,不是婦女的事業,而且也不應該是婦女的事業”這段話中的傲慢與冰冷,再引導學生以夏洛蒂以及她的姐妹的身份,寫一段回話,揭示此刻她們的內心活動以及她們的決心。通過角色扮演,將人物形象直觀地呈現出來,能夠提升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和表達能力。
  (二)親歷思維辯論活動
  語文具有極大的開放性。在文本中常常存在著值得辯論的思維發散點,我們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思維辯論。仍以《小草和大樹》為例,在遭遇挫折和打擊時,有些人被挫折擊垮,有些人則能經受住挫折歷練,鞭打自己的靈魂。我由此進行拓展,圍繞“挫折對人生的意義”引導學生展開辯論。這既提升了學生思維的高度,又深化了學生對文本之意的理解。
  總之,“言”“意”是一對孿生兄弟,片面追求“言”“意”的閱讀教學是不合理的,也是低效的。我們要引領學生在語言的叢林中尋尋覓覓,細細品味,慢慢咀嚼,漸入言意兼得之妙境。
 ?。ㄘ熅?劉宇帆)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5237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