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基于“互聯網+”的中學生德育模式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互聯網迅猛崛起的背景下,青少年學生無疑成為網絡沖浪的主力軍,受到了比書本知識更加廣泛和強烈的網絡信息的沖擊。網絡時代不僅對學生思想道德帶來了全方位的影響,而且對學校德育工作者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如何適應互聯網迅猛發展的時代特點,認清互聯網對學生思想及行為的沖擊,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已成為擺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德育網絡模式應運而生。
  關鍵詞:“互聯網+”;中學生;德育模式
   一、 基于“互聯網+”中學生德育現狀
  在現代信息社會中,知識更新速度極快,思想和價值觀日益多元,思政教育要跟上時代的發展,就必須圍繞“互聯網+”的要求,不斷調整知識結構,德育教師要廣聞博記,涉獵各科知識,不斷積聚相關學科的知識,用豐富的知識武裝自己,才能厚積薄發,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抓住時代的脈搏,緊跟潮流。為此我們的德育學科的一線老師們必須懂得學無止境是當代社會的必須,把自己當成為一名成長中的教師,用較強的進修能力、勤思考的風尚和高度的科研教研能力武裝自己,積極促進中學德育教學實踐往前興盛?,F階段我國中學德育教師參與課程改革實際存留的困境很多:如教學方式落后,過度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或者模仿甚至照搬照抄別人的教學方式,教師重視德育理論和德育概念的理解,輕視德育理論的運用,將理論知識束之高閣;忽視學生的意義學習;仍有教師完全依賴于靜止的教材,不能賦予教材以生活氣,忽略教材與實際生活的吻合程度,在落實課堂教育時,不能將學生代入現實情景中去,影響課堂的實效性;德育教師教學方法以及教學內容均缺乏創新,缺乏教研意識和科研意識,與課程改革的理念要求相違背。因而提升中學德育教師工作能力具有緊迫性。
  二、基于“互聯網+”中學生德育的必要性
   (一) 利于教師專業化的發展
  老師作為課程改革的主戰力,國家和社會都委以較大的希望。在課程改革全球化的今天,老師們擁有了更廣闊的舞臺,一線教員們的規范化發展有了更廣袤的空間。新課程改革強調的不只是受教育者的成長,教育者的成長也是新課程改革的要緊部分。一線教員們在積極參與“互聯網+”的過程當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準和教研科研水準,為教育事業奉獻自己的力量,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自己的價值。因此提升中學德育教師的工作能力,方便于一線教員們向專業化方向靠攏。
 ?。ǘ?更好地實現教育的育人功能
  立德樹人,傳道解惑,是中學德育教師的本職,因此提升中學德育教師工作能力,如將教材與生活實踐統一于教案設計,使得中學學生在德育學科學習中能更好地磨煉意志,培育受教育者健康的心理素質,理性精神和創新能力。德育老師要使“教”更好地服務于“學”,使學習者成為知識的主動建構者,在教學實踐中能更好地學習理論常識,運用理論知識去指引社會實踐,完成知、行、信的統一。
  三、 基于“互聯網+”中學生德育的建議
   (一) 認識“互聯網+”,反思“互聯網+”
  在改革早期,理解“互聯網+”理念是為指導課程改革的實施,這時,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樹立全局觀念,全方位認識新課程改革,為全新的德育課堂的實施做好理論準備。中學德育教師固有的教學思維與課改理念存在許多矛盾對立的地方,例如:教師以往在講解德育生活部分民主選舉時,主要采用教授法,將理論直接選舉、間接選舉、等額選舉、差額選舉的內涵及其各自的優缺點打包傳送給學生,而新課程的要求是除了讓學生會區分這四種選舉方式以外,還要讓教師給學生創造環境,模擬選舉過程,給予學生“如果我是候選人”之類的題目去討論和思考,讓學生設身處地地認識選舉方式。如何按照課改理念去設計教學,轉換原有教學模式,化解新舊教學方法矛盾沖突,將“互聯網+”理念真正貫穿于教學活動,需要在最初就樹立起新課程順利開展的信念,把握“互聯網+”理念的內核。把握內核需要德育教師們積極找尋路徑,領會新課程理念,特別是要熟識新課程改革的綱領;主動參與各種形式的研討和講座,去分析改革對自身要求有哪些,針對性地提升自己。改革進行到現在,教師樹立動態觀念,對“互聯網+”的理念當時常更新,在此基礎上充分認識德育學科特性,反思并改進自身教學,對“互聯網+”充滿熱情和信心,避免改革初期熱情高漲,熱情一過的惰性思維。
 ?。ǘ?教學需統一理論與實踐
  “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是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重要原則。注重德育學科知識與生活主題相結合,努力把基本觀點、原理融入生活題材之中;結合應用性常識,圍繞學生關注的社會生活問題組織教學,全面落實課程目標。在現實教學活動中,部分教師經常埋怨思想德育理論與社會實踐有較多不吻合存在偏差的地方,追根溯源其實是他們在進行教學時遠離了學生生活,對“互聯網+”的解讀過于淺顯。德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聯系時政,聯系社會,把黨的方針政策、社會新聞等與課堂知識緊密聯系,讓學生了解時政,關心時事德育的同時可以用所學去分析時事德育,分析社會問題與矛盾,從而培育學習者由表及里,看到現象背后的深層次的原因的能力。總之,實施“互聯網+”要在求實基礎上求新求異。如高中德育經濟生活部分生產決定消費對象這一知識點時,教師所選擇的案例分析理解概念時不應該局限于教材,可以選擇貼近學生生活且時效性較強的上海迪士尼樂園為例,迪士尼樂園只有在建成并正式開放后我們才能買門票去消費,因此順利導出生產決定消費的對象。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習者主動應用已學理論去分析社會中的經濟現象,進而升華受教育者的理論學識。所以,在教學過程當中,德育教師應當積極開發教學資源,從實踐出發,找尋師生雙邊都適合的教學資源,科學安排教學設計的每一個環節,使得教學過程系統化、規范化,同時幫助學生運用德育理論分析社會生活。
  參考文獻:
  [1]華繼師.構建“三位一體”德育新模式[J].現代教育科學,2006(8).
  [2]范源清.網絡時代職校德育模式的構建[J].中國培訓,2006(3).
  [3]胡成廣.對網絡思想德育教育研究熱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6.
  作者簡介:
   周永信,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第一中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5845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