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課的內涵及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關鍵詞】 中職;語文教學;微課;內涵;特征;運用
【中圖分類號】 G718.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0—0053—01
在傳統的中職語文教學中,教師不愿教、學生不愿學是一種常態,更別提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實際效果很不理想。微課這種新型教學模式的出現,將很有可能改變這種現狀。這種聲像并茂、短小精煉、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能有效激發文化底子雖差但獵奇心理濃厚的中職學生的學習興趣,對集中中職學生學習專注力,提升中職語文課堂教學效果必將發揮重要作用。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微課的內涵及特征
1. 微課的內涵。微課是一種微視頻網絡課程,依托于現代信息技術而存在。主要指運用信息技術按照認知規律,呈現碎片化學習內容、過程及擴展素材的結構化數字資源。
2. 微課的特征。(1)教學時間較短。教學視頻是微課的核心組成內容。根據中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規律,“微課”的時長一般為5~8分鐘左右,最長不宜超過10分鐘。因此,相對于傳統的40或45分鐘的一節課的教學課例來說,“微課”可以稱之為“課例片段”或“微課例”。(2)教學內容較少。相對于較寬泛的傳統課堂,“微課”的問題聚集,主題突出,更適合教師的需要。“微課”主要是為了突出課堂教學中某個學科知識點(如教學中重點、難點、疑點內容)的教學,或是反映課堂中某個教學環節、教學主題的教與學活動,相對于傳統一節課要完成的復雜眾多的教學內容,“微課”的內容更加精簡,因此又可以稱為“微課堂”。(3)資源容量較小。從大小上來說,“微課”視頻及配套輔助資源的總容量一般在幾十兆左右,視頻格式須是支持網絡在線播放的流媒體格式(如rm,wmv,flv等),師生可流暢地在線觀摩課例,查看教案、課件等輔助資源;也可靈活方便地將其下載保存到終端設備(如筆記本電腦、手機、MP4等)上實現移動學習、“泛在學習”,非常適合于教師的觀摩、評課、反思和研究。(4)主題突出、內容具體。研究的問題來源于教育教學具體實踐中的具體問題:或是生活思考、或是教學反思、或是難點突破、或是重點強調、或是學習策略、教學方法、教育教學觀點等等具體的、真實的、自己或與同伴可以解決的問題。
二、微課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1. 利用微課縮短學習時間。中職語文課堂之所以沉悶無趣,除了教師滿堂灌、唱獨角戲之外,學生課前不預習也是原因之一。教師要按部就班講解背景、作者簡介、生字生詞,讓學生花時間去熟悉課文。原本課前預習應做的功課要在課內完成,因為對課文內容不熟悉,導致教師教得累,學生聽得云里霧里,教學效果不佳。中職學生本身文化基礎較差,缺乏學習的主動性,讓他們自覺預習很難,即使去預習也不知道怎么預習。為此,教師應利用微課設計預習內容,告訴他們利用各種微課資源網站(如TED、MODC、YY教育、微課網)進行預習,同時在學生中開展鼓勵性質的教學競賽,可有效解決學生課前不愿預習的問題。微課網絡資源豐富,不僅能讓學生預習新課,還能讓學生對課文的重點難點有明晰的認識,能有效縮短教學時間。在同一專業兩個平行班進行對比時發現:利用微課預習過的班級,同樣的教學內容用30分鐘就完成了,學生大都掌握了教學要點;而沒有預習的班級兩節課都沒有講完,教學效果很不理想。
2. 利用微課提升學習效率。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敝新氄Z文教師可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由微課的內容出發,促使學生對微課產生興趣,進而主動接受微課教學,從而有利于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微課通過視頻作為主要的教學形式,授課時間較短,對于學生來講,這樣的教學方式較為新穎。據相關研究顯示,在一節課中學生注意力保持最佳的時間為十分鐘左右,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好這部分時間,將微課視頻制作得短小而精煉。一方面,微視頻的制作應符合中職學生的實際需求,將一堂課的重點及難點都在視頻中呈現出來,以便于在學生最佳的記憶時間內記住主要的學習內容。另一方面,在中職語文微課制作過程中還應注重微課視頻的趣味性。趣味性極強的語文微視頻能夠給語文課堂帶來活力,活躍教學氛圍,同時有趣的微視頻能夠增強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究欲望,進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
3. 利用微課豐富教學資源。微視頻課程資源可作為信息化教學的內容資源、翻轉課堂的教學資源、個體差異學習和自主性學習的支持性資源等,為學生提供易用、易得、實用的學習資源,為教師提供優質的教學輔助資源,為學習模式的創新運用提供有力支持。盡管中職學校微課的開發和應用起步較晚,部分教師對微課知識了解偏少,微課開發和應用能力不高,但大家對微課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相當有興趣。所以,中職學校要不斷加大培訓力度,提升教師微課開發制作能力;還要積極倡導教師開發使用微課,尤其要通過校級層面來以賽促研,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教師的微課應用水平,從而不斷豐富中職語文教學的資源和手段。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593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