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有效開展戶外活動的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一、整體規劃,因地制宜,活動空間靈活化
幼兒園戶外活動場地的主要作用是支持幼兒開展各種游戲,并有效地對幼兒進行“走、跑、跳、鉆、攀爬”等技能訓練。所以對戶外活動場地我們可根據功能進行分區,如蹦跳區、攀爬區、騎行區等。也可以根據幼兒的游戲類型進行分區,如野戰區、生活體驗區、涂鴉區、動植物區養殖區、耕作區等。當然,以上劃分的方法是相對的,幼兒園可根據自己幼兒園的實際進行融合分區,盡量設置多種區域去發展幼兒的各種技能。
1.充分利用地面、墻面、天面三維空間
一些幼兒園戶外活動場地少,只能簡單劃分兩三個區,遠不能滿足孩子戶外活動的需要。我們在區域劃分時,不能單只考慮地面空間,還可以拓展到墻面和天面,打造一個立體化的戶外活動區域。如利用墻面設置為幼兒喜歡的戶外美工區(涂鴉墻、拼拼樂),也能建設成為墻面建構區(積木墻)和科學探索區(小球滾滾滾、傳音墻)。在天面這個空間,我們可以考慮在幼兒園建筑物的天花上懸掛一些繩梯、秋千、靶等,讓幼兒進行不同的嘗試。
2.科學利用地理、自然環境
戶外活動場地的劃分必須根據自己幼兒園的實際場地進行考慮。如園內有一片泥土地,大可嘗試投入一些鏟子、桶、PVC管等,再引入水源,打造一個泥水區,讓幼兒在泥區里體驗一番農家樂;園內有土坡,則可以順勢而為,設計一個可爬、可滾的山坡樂園;園內有大樹,能規劃設計爬梯、爬繩、爬竹、蕩秋千等體能活動;園內有水泥地,也可以買些大毛筆回來,讓幼兒蘸水在地上畫畫;園內有一些閑置邊角小地,也可以支起個小帳篷,讓幼兒在里面玩玩角色游戲……這樣的戶外活動空間中,幼兒可以自由的享受各種自然的色 彩以及自然中的結構和物體。幼兒還能通過細心的觀察感受到四季的各種變化,并體驗自然,增加幼兒對大自然的好奇心。
3.統籌規劃豐富場地功能
我區大部分幼兒園都有一塊較寬敞的、平坦的空間,我們不但可以用于開展集體游戲活動,還可以充分利用這樣的集體運動場地劃分動作發展區,如在區域附近設立儲藏室,提供可移動的運動器械,如竹梯、爬梯、蹦蹦床、跨欄、平衡木等。區域的四周還可以考慮開辟成車道,提高空間利用率。
二、多元投放,靈活搭配,區域材料層次化
1.材料的多樣性
戶外活動區域材料的投放如果過于單一,容易讓幼兒產生厭煩的心理,降低他們的好奇心,使他們對游戲提不起興趣,不利于幼兒的成長和發展。所以材料投放必須注意其多樣性,既要充分考慮到幼兒的各方面發展(比如鍛煉身體的、鍛煉智力的、教導認知的、體驗生活的、輔助游戲的等),又要兼顧3-6歲兒童的認知特點。讓幼兒能夠按照自己的興趣、需要和意愿決定玩什么、和誰玩、怎么玩、用什么玩,從而積極地與同伴、材料互動。如在建構區,我們可以根據材料在建構游戲中的不同功能,組合投放“主體材料區、輔助材料區和材料加油站”。主體材料是大型的積木,如碳燒積木、塑料積木等;輔助材料則是用于支持幼兒建構的材料,如紅綠燈、安全帽、運輸車、玩具車等;材料加油站則投放便于兒童進行表征的其他材料,如紙皮、瓶子、布、樹枝等。這些材料為孩子們進行豐富的建構活動提供了無限的可能。
2.材料的適宜性
戶外活動場所是幼兒園的公共場所,小、中、大班的幼兒都會在這些場所中活動。所以在游戲材料投放的時候我們要根據《指南》充分考慮各個年齡段幼兒的具體要求來設計合適的游戲內容,從而保證各個年齡層次的幼兒身體和心理的正常發育。同時讓不同年齡、不同接受能力、不同興趣愛好的幼兒能夠對話環境,擁有材料的選擇權和活動內容的話語權。比如在“運沙游戲”中所用的沙包就要根據不同年齡的幼兒設計重量不一的沙包,如3斤、5斤、8斤等。這樣才不至于在游戲的過程中因為游戲材料的不適而造成手臂的拉傷等問題。
3.材料的組合性
材料在活動區的呈現并非唯一性的,為了更有效地推動游戲的發展,往往需要投放組合的材料,讓孩子在不同材料的支持下有可能開展深度學習的游戲。如在攀爬區,我們可以嘗試投放攀爬繩、木樁、木梯、帳篷等具有不同難度的材料,孩子們可能根據自己的水平進行挑戰闖關,體驗成功。在野戰區,我們可以投入輪胎、鉆爬網、油桶、磚塊等鋪設作戰現場,還能給孩子配上迷彩服、頭盔、玩具槍、喇叭、木劍、擔架等道具,孩子們定能發揮想象演繹一場精彩的野戰游戲。
三、科學指導,適時介入,戶外活動自主化
戶外活動中教師的管理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收得過緊,影響幼兒自主性和創造性的發揮;放得過松,教師的指導難以展現。如何平衡收與放的關系?這是戶外活動中影響教師指導有效性的關鍵因素。
1.創設支持性環境
在戶外活動,教師的指導不一定是顯性的,也可以是隱性的,隱性的教育往往可以通過創設支持性的環境來達到。支持性的環境可分為標識性環境、支架性環境和互動性環境。a.標識性環境,用文字和圖畫表現了活動區域的入區人數、活動要求等,提醒幼兒遵守活動的集體規則;對于各類材料與材料架上均貼上相應的符號,符號與實物對應,便于幼兒自主整理,可以達到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品質的目的。b.支架性環境,模仿學習是幼兒學習的主要方法,也是進行創造活動的前提。如在建構區的環境創設,教師可以與幼兒共同搜集一些不同風格平面的建筑物圖片或照片,立體結構的實物、玩具、模型等讓幼兒了解建筑物是如何構成的,欣賞感受建筑的美。還可將幼兒搭建的作品用照片或畫圖形式進行保留和展示,為幼兒提供相互學習的機會,同時也使幼兒的作品得到肯定、接納,獲得成功感,增強自信心。c.互動性環境,教師可設計在每個區投放相應的記錄表,幼兒可以通過記錄進行審視和總結自己的活動情況,教師也可以通過這張記錄單即可了解幼兒參與活動的情況,并據此給予表揚或獎賞。通過“記錄單”這一看似簡單的媒介,教師與幼兒實現了雙向互動,提高了幼兒參與區域活動的積極性和自主性。 2.組織活動的計劃與回顧
高寬課程將皮亞杰的兒童認知發展理論變成老師可以實踐的教學方法,其中最為著名的核心部分就是“計劃—游戲—回想”。我們在戶外活動中,老師也應引導幼兒做好活動的計劃與回想。如建構時讓孩子們先畫設計圖,后搭建,一方面可以使幼兒的建構行為始終圍繞著建構計劃、建構主題進行,另一方面也可以進一步發展他們制定計劃、按計劃行動的習慣和能力,還有利于提升幼兒對幾何、空間的概念的理解。建構活動結束后教師要組織幼兒彼此交流分享。幼兒之間進行交流,把自己在建構游戲過程中的做法或遇到的問題、解決方法和大家一起分享,會使其他幼兒從中受到啟發,取長補短。不僅可以拓展幼兒思維,豐富幼兒的經驗,還可以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養成總結歸納的好習慣。
3.堅持觀察,適時介入
在戶外活動中,教師不能只是簡單地充當紀律維護者和安全保護者的角色,教師要有意識觀察幼兒活動過程中的各種表現,用圖片或文字方式進行記錄,以便對活動不斷進行調整。當幼兒活動遇到困難需要幫助指導時,教師可以適時適度地幫助支持。如在生活體驗區中,雖然有孩子提出 “賣菜”的游戲新生長點,但由于幼兒原來的生活經驗不足等原因戛然而止,沒法開展。教師這時可以采用平行介入的方法進行指導:老師在旁賣雞蛋,大吆喝:“賣雞蛋嘍,賣雞蛋,誰要買雞蛋?”相信會給迷惘的孩子們一個提示,也相信孩子們能把青菜買給其它活動區的小朋友,助推生活體驗區游戲情節向更高層次的發展,并呈現區域聯動的良好局面。如在混齡活動中,如果孩子們很自然地按照原來年齡群進行游戲,小班的和小班一起玩,大班的孩子也會不約而同地圍成了一圈。這時教師可以通過材料投放的改變或通過言語引導、或參與游戲等方式來融合不同年齡的孩子,讓他們一起進行建構合作游戲,讓年齡小的幼兒主動向大哥哥、大姐姐學習建構,大哥哥、大姐姐則能體驗到幫助小弟弟、小妹妹獲得快樂,更由于弟弟、妹妹對自己的崇拜與模仿,會不斷提升對自己的期許及自我要求。實現“以大帶小,以小促大,增強社會交流”的目的。
戶外運動區的創設與組織應以人為本,充分體現生態性、地域性、操作性和互動性等原則,它的有效開展需要教師不斷地探索。作為幼兒教師,應遵從幼兒學習的規律,從幼兒的身心特點出發,進一步優化戶外活動,讓幼兒在戶外活動中自主參與、創造體驗,讓幼兒的身心得到全面發展。
責任編輯 龍建剛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668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