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知否,知否,確實“綠肥紅瘦”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作為王君老師的鐵粉,當她把稿子交給我的時候,我又在心里歡呼雀躍興奮不已了,女神居然和我追同一部劇也!!太接地氣了吧。都說《知否》之后無劇可追,可以看出這部劇受歡迎的程度。有人在劇中看到了民俗、禮儀、制度、文化,有人則看到了婆媳關系的相處準則,還有人說自己找到了職場菜鳥晉級之門道……那么王君老師又是如何獨具慧眼的呢?迫不及待想要讀本期專欄了。
  親愛的朋友,休息的時候你會追劇嗎?追劇確實是休閑的好方式。
  放松是必需的,休養生息是必須的。好好休息,才能好好學習和工作。
  但如果,我們還能用一種“職業”的心態、“學習”的心態來追劇,那就能一箭雙雕:既好玩,還能為自己的學習和工作注入一些新的思考。這種邊玩邊思考的方式,是我很喜歡的,也從中受益很多。
  比如,前段時間我也選了一部電視劇來追,就是熱播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劇名符合我們語文老師的審美,制片人侯鴻亮是質量擔當,趙麗穎、馮紹峰也算是喜歡的演員,看了個開頭覺得畫面感不錯,于是便追了下來。因為太長,有些部分情節稍顯拖沓,中途棄劇一次,但最終還是沒有舍得。后半部分也算精彩,心心念念連蹦帶跳追到開學,總算追完。
  所謂以“職業的心態”來追,就是說用我們做教師的眼光來審視這個故事,經常地、自然而然地做一件事情:不斷主動代入。只有設身處地地把自己放到故事中,才能真正有所收獲。這個原則,不僅適合看影視劇,也適合我們讀書。進行任何文本的解讀,“代入法”都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心法。
  比如我看《知否》,就不斷在問自己一個問題——
  《知否》中的“生源”很豐富:顧廷燁、顧廷煒、齊衡、盛長柏、盛長楓、盛華蘭、盛如蘭、盛墨蘭、盛明蘭……如果尚不知道故事的發展和結局,這些孩子都只是以“原生的形象”齊刷刷地站在我面前,愿意投在我門下,那么,我會選擇誰做我的學生?我會喜歡誰?我是否有能力把他們教好?
  這真是一個問題啊!
  我琢磨著我的第一判斷大概會是這樣的:
  首先必須拒絕的就是顧廷燁。這孩子小小年紀在京城就聲名狼藉,典型的不求上進的紈绔子弟的形象。在家里,他常常忤逆父親,不僅和父親的關系緊張,連叔伯兄長們也評價他為敗家子。在社會上,天天游手好閑惹事生非不說,學業未成就早戀早婚有了外室,和門不當戶不對的底層女子勾搭上,還生了一子一女,讓家門蒙羞啊……而且聽說這孩子還拳腳功夫了得,投壺馬球京城第一,打架鬧事是家常便飯,發起橫來對父親兄長照樣拳腳相向……你說這種孩子要是招進學校,那簡直就是引進了一個炸藥包,十個班主任也對付不了他?。?
  盛明蘭這孩子,模樣兒倒是清清秀秀,挺水靈的。但明顯好像缺乏自信,低眉順眼的,一眼看去就沒有盛家的其他幾個女孩子聰明。而且,語言表達似乎也有問題。你問一句,其他姑娘都七嘴八舌的思維很活躍,就她愣頭愣腦,一句也不說。問得急了,才憋出幾句來。這種孩子,多半智商平平,沒有什么潛力的。要是上公開課,更是沒有用。能不收就不收吧。
  還有那個顧廷煒和盛長楓,面試的時候,感覺也不太好。雖然都出生于高門大戶,但言談舉止并沒有大家風范,跟他們聊起來,也不覺得他們有什么大的理想。這些富家小哥兒,吃不了大苦,成不了大器。能不收也不收吧。
  還有那個盛如蘭,雖然說是嫡女,但冒冒失失的,性格一看就不如她的大姐姐華蘭穩重,也不如她家林小娘生的墨蘭姐姐。墨蘭既長得美,又早期教育做得好,小小年紀就舌燦蓮花,一看就是早慧的女孩兒。所以,如蘭應該不過是中人之資,斷然成不了優生,可以收下來,但是不可寄予太多希望。
  所以,這群孩子啊,就我的眼光來著,絕對能成才的,男孩兒中應該是盛長柏和齊衡,女孩兒中應該是盛華蘭和盛墨蘭。其他的,玄!
  是一個超級缺愛的孩子,他的過早獨立,他身上的所有刺,都不過是來自內心深處一種驕傲的自我保護。
  隨著故事的發展,我們才慢慢發現。顧廷燁其實是最“優秀”的學生。他不僅文武雙全,膽大心細,而且重情重義,思想超前。但顧廷燁絕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那種“聽話”的“優秀學生”。他的行為經
  這就是我的“初判斷”,或者說,這就是我作為一名老教師的所謂“眼光”。結果呢,電視劇看完了,我才發現,我真是錯了太多!
  首先,我看錯了顧廷燁。我的錯,是為師者常犯的錯。第一,偏聽偏信。我并沒有真正地
  去了解顧同學,我只是聽了一耳朵社會上關于顧同學的各種評價。我被這些傳言所左右,幾乎沒有任何的懷疑。我忘記了“眾口鑠金積毀銷骨”的道理。在一邊倒的評價面前,我失掉了最基本的實事求是的原則??鬃诱f了解一個人起碼需要有三層次: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而我,冒冒失失就下了結論,從根本上就錯了。
  第二,我被表面現象所蒙蔽,沒有去探討表象之下的本質。是,顧廷燁確實經常忤逆父親,顧廷燁確實早戀早婚養外室,顧廷燁確實有諸多叛逆行為。我的問題在于,沒有追問,沒有調查研究,沒有去探討一個青年人這樣的反常行為背后的心理機制。如果我是一個教育的研究者,通過各種方式真正走近顧廷燁,我就會發現一個孩子能做出這么多離經叛道的行為,確實是有他的苦衷的。按照現在時髦的說法,顧廷燁這么做,不過是在和自己的原生家庭較勁兒。雖然身為豪門貴公子,但在顧家,他卻是一個被排斥被冷落被陷害的邊緣人。父親對他的愛非常復雜絕不純粹,而后母對他的愛則純粹是為了害。顧廷燁事實上是一個超級缺愛的孩子,他的過早獨立,他身上的所有刺,都不過是來自內心深處一種驕傲的自我保護。
  隨著故事的發展,我們才慢慢發現。顧廷燁其實是最“優秀”的學生。他不僅文武雙全,膽大心細,而且重情重義,思想超前。但顧廷燁絕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那種“聽話”的“優秀學生”。他的行為經常不在“正?!钡能壍郎?。他自由放浪,受約束,無所羈絆讓他一邊“優秀”,也一邊屢出常規,屢破界限,因而飽受爭議。他是一個典型的“創造力”和“攻擊性”都很強的孩子。   他跟優秀學生盛長柏和齊衡都不一樣,他更敢于對父權,對君權說不,更敢于打破傳統。喜歡冒險是他骨子里的個性。對許多問題的認識,比如愛情,他甚至超越了時代的平均認知。所以,如果用傳統好學生的標準來衡量他,一量一個錯。這樣的孩子,根本就活在世俗標準之外的。
  我想,就算我收下了他這個學生,我有能力把他調教好嗎?我很懷疑自己。我會不會因為他的一兩次離經叛道的行為就徹底站在了世俗評判的一邊,甚至把他這樣的學生視為異端和洪水猛獸——因為我自己的認知水平,也不過只勉強達到了時代的平均數。我自己既沒有能力深入一個頑童的心靈,也無法接受一個與時代和人群格格不入的特立獨行的人。
  除了顧廷燁,其他的學生,我也還是慢慢地發現了自己的很多誤區:
  比如我發現我看錯了盛明蘭。她是最聰明的學生,只不過受母親和祖母的教養,她一直秉承“不要冒尖”的原則。她的“傻”,其實是刻意為之,是韜光養晦罷了。
  比如我更看錯了墨蘭。這個孩子確實很聰明,智商高,情商似乎也高,但心術不正,過于自私,為了成功不擇手段。按照現在的說法,屬于典型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這種孩子如果成功,對社會未必是好事。
  我還反思了我最初對顧廷煒、盛長楓、如蘭們的不屑:如果一個孩子,發自內心地選擇“坐在路邊為他人鼓掌”,我是真的接受他們的價值觀,并且予以理解支持和正確的引導嗎?
  甚至我也慢慢地發現了我心目中的絕對的好學生們的問題所在:華蘭太顧全大局,走上社會結了婚之后,她那種典型的“付出型人格”會讓她習慣于忍讓,自己應該得到的利益也不太敢去爭取,因此她要承受太多委屈才能得到幸福。齊衡這樣的標準好學生,則完全自覺承擔了家庭和社會給予他們的全部重負,他們為家人而活,為各種世俗的標準而活,他們贏得了口碑,但也難免畏首畏尾,內心自然常常被壓抑。要真正舒展強大的自我,他們還得走很多彎路。而像長柏這樣的完美的孩子,因為簡直沒有什么缺點,你反而會有擔憂:太完美則意味著不太真實。他們的累,是看不見的??!
  ……
  以上只是舉幾個例子而已,這便是我的部分感慨和反思。總之,追劇追到最后,我才算略微明白了這部劇為什么要叫《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了。是的,對于這些劇中人,我們的第一眼、第一感覺,都是“海棠依舊”,看到最后才發現,原來每一個人都和我們最初的判斷,最初的想象相隔甚遠,那真叫一個“應是”“綠肥紅瘦”啊!
  我想起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說過的那句話:不帶評判的觀察是人類的美德。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叮囑自己,要把這句話作為自己的為師之訓。但是,現在越來越發現,要真正做到,何其難啊!我們總是習慣于輕易地評判和輕率地否定或者肯定。追其本質,乃是因為對一個個獨特的迥然不同的生命缺乏敬畏,也缺乏真正的耐心和信任。
  前兩日偶然刷朋友圈,突然發現一個學生發的文字。他說:
  教師永遠不知道自己在和誰說話,任何一個孩子身上都承載著無限的可能。教書育人這件事本身就不是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的工作,因此我們不需要也不存在預知孩子未來的伯樂。教師行業應該做的,是讓孩子成為自己,知行合一。真的教育不會讓孩子在自由成長的過程中將其誤入歧途的,本真的教育一定是良知的教育,釋放心靈的教育。
  這個孩子,是當年班上學習最艱難的孩子之一,是成績最難看,而且各個方面都最“糟糕”的學生之一。但他這些年的境況我斷斷續續地了解到一些:這個孩子離開中學之后,活得很好,越來越好。初中時代的低潮,也許就是他一生的低潮。而沒有當年的低潮,依舊年輕的他也不會有如此深刻的領悟。
  讀到這段話,不知為什么,我覺得他是對我們說的,是特別叮囑我們這些做老師的。
  這便是邊追劇邊進行“職業思考”的樂趣。對于《知否》,我們下次繼續聊。
  侯鴻亮擔任制片人的熱播劇有《偽裝者》《闖關東》《瑯琊榜》《歡樂頌》等,他曾說:“每一個創作者還是要看得見自己的內心想要什么,千萬不要考慮這個市場現在流行什么,就去拍什么?!?
  額,如果我是老師,我會選顧廷燁當班長,一個班都給我管得妥妥的;盛長柏適合當學習委員,一臉嚴肅的樣子,看誰不交作業,哈哈!
  在整部劇中,大多數人都在犯這個偏聽偏信的錯誤。因為盛家老爺的偏聽,盛家小娘才肆無忌憚地作惡;因為顧廷燁父親的偏信,顧廷燁才被貼上了“叛逆”“敗家”的標簽。
  不平凡的生活經歷讓顧廷燁看透了古代婚姻關系的本質,具有夫妻平等意識。
  很多時候,為了活下去并活得好,明蘭一直在努力地迎合,她的智慧和計謀大多數時候是用來“回避斗爭”,力圖“明哲保身”。而墨蘭則是“利己主義”,為了私欲可以不顧家庭榮辱等。
  盛長柏是個志存高遠的讀書人。小說中,王氏要給他找樣貌出眾的仕女,而他認為才貌出眾的女子容易惹事端,鬧得他讀書不得安靜。他給身邊的丫鬟取名羊毫、狼毫、紫毫……最漂亮的女孩,起名為“鼠須”。
  有人說這個劇名和盛明蘭的性格形成襯托,講她掩埋了鋒芒,在萬般打壓下自立自強。就像這首詞里的海棠花一樣,雖然經歷過大風大雨,明天的她依舊和今天的她一樣堅強。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6794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