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智能的背面是智“否”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智能時代,智能技術的邊界在哪里?當人們剛剛出發起跑的時候,也許就要“心里有底”“腳下有數”,否則走得越遠,方向越偏。最近看一檔青年創業服務類節目《創投合伙人》,某自動化科技公司董事長的講述,引人入勝。其中談及團隊創業初期刻骨銘心的一段插曲,有點意思。
  浙江一家企業,生產鵝肝,銷往世界各地。據介紹,在中國,這種奢侈食材,一年大概有300億元的市場份額。那個企業老板,試圖從“流程再造”切入搶占市場,他想新上一套智能化設備,專門給鵝喂食。所謂的智能化,就是把鵝分別關到一排緊身的籠子里,不給騰挪的空間,然后有設備瞄準鵝的嘴部,自動填飼。老板四處打聽,找到了這位董事長,邀請他們團隊定向研發一種新型填飼機。董事長應約而去,但在了解用戶訴求之后,他們給出明確的答復:技術上,肯定可以做,而且可以實行智能控制,但是,從倫理上來說,從動物福利的角度,不能做,“這么粗的一根管子,抓著個鵝頭直接插進去,然后食物嘩嘩嘩往里面打,那太殘忍了?!保ɡ笾π侣?2019-03-03)
  再一次理解了那個網絡金句的現實意義:善良比聰明更難得。聰明是一種天賦,而善良是一種選擇。那位自動化科技公司董事長,給我們提供了一種反向思考的路徑:“智否”。在智力所及的領域,能力所及的地步,不是都可以研發,也不是都可以制造,更不是什么都可以應用,有些事“能”,有些事“否”,即使事關低人一等的動物之痛癢。
  人工智能,是引領未來產業變革的顛覆性技術?,F在,全世界每天有數以百萬計的人在使用文本自動翻譯工具;計算機比人更善于識別人臉;無人駕駛汽車即將問世,未來10年將奔馳在每一條大路上……不過,專家也因此表示遠慮,越是強大的技術,實際應用過程中,就越表現出極其明顯的工具屬性:它既可以大大提高社會生產力,為人類社會帶來福祉,又可能被不當利用,給社會管理帶來新挑戰。
  如何看待人工智能的威脅?要采取行動控制人工智能嗎?是否要像對待核能和其他潛在危險的技術一樣,制定法律甚至是國際條約來控制人工智能的發展?當下,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日新月異,制造、倉儲、交通、汽車、教育、醫療、金融、家居、陪護、娛樂、服務等各行各業都可看到人工智能的身影。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也有代表、委員呼吁,通過立法對智能應用進行規范,十分必要。
  路上車多了,路況復雜了,就需要制定并且不斷調整交通規則。而最根本的是,交通參與者要具備基本的素質,要樹立現代交通意識。負責和道德地使用人工智能,不能單純地依靠個體的自覺。浙江那家鵝肝生產企業,你不給他研發“填飼機”,但可能并不影響其他人趨之若鶩。
  鵝肝,可能是不可多得的美味,但是,鵝的生存世界,應該有“曲項向天歌”的優哉游哉,可以有“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的自由自在。所以,在人工智能立法之前,還是先列出一份“智否”清單(智能所不可觸及的領地),提醒有理性有良知的人們,閱讀理解,自覺參照。這些都是常識,不過,在知識迭代,技術迭代加劇的背景下,常識也要常提,也需回歸。
  當理論自覺轉化為實踐自覺,上升到價值自覺、個體的自覺,往往可以匯聚成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力量。
 ?。ㄗ髡邌挝唬航K電視臺教育頻道)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3518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