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革命指向教育的本質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關懷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量的提升和生命價值的創造而進行的活動,是一項最能體現對人的生命關懷的事業。而不斷改革的課堂正體現出了對人的生命的關懷。在文中分析了理想的課堂狀態,并以此為基礎探討了課堂的改革。
關鍵詞:課堂狀態;課堂改革;文化
2017年9月8日,教育部長陳寶生在《人民日報》指出:掀起“課堂革命”,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十九大報告提及的關鍵詞:文化79次,創新59次,教育43次,科技17次,人才14次,學習8次。我們看到時代對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任何時候更強烈,呼喚創新人才,創新是要真學習,有內動力支持的學習,有情感投入的學習,有內心響應的學習,有學科價值體驗的學習。學習的發生是多維度但課堂是主陣地。課堂革命,勢在必行。
一、 理想課堂的狀態
當前的課堂教學還留有深刻的“應試教育”的痕跡,緊緊圍繞考試和升學需要,考什么就教什么,所實施的是片面內容的知識教學。
“以學習者為中心”課堂樣貌的真正形成,無論對于學校還是教師,都需要經歷從觀念到行為的變化過程,這個過程復雜多變、見效緩慢。
教師應從“灌輸式”中走出來,學生不再是知識的容器,要關注他們的核心素養,讓他們在不斷的探索中發現真理,體悟世界,讓課堂成為師生心靈碰撞,智慧生成的伊甸園。教育應更加接近教育的本質——不是為了把學生培養成單純的解題高手,而是促成他們更好地成長,為他們的成長打下精神的底子。教育應追求幸福,享受幸福,創造幸福。在課堂上,師生在文本的基礎上共同體驗,在體驗的基礎上,創造性地與文本對話,與學生對話、與老師對話,甚至與編者對話。課堂的對話在充滿淚花和歡笑中進行,在充滿智慧和靈性的言語中進行,師生在幸福的體驗中對話,展現絢麗的生命。
二、 課堂如何革命
(一) 改課堂就是改文化
后現代主義課程理論認為:“教學中存在著一個迷人的王國,在那里沒有人擁有真理而每個人都有權利要求被理解?!爆F代的師生關系是民主平等的,他們在共同探究有關知識領域的過程中相互對話、互相合作。課堂是學生生命成長的原野,是師生平等積極地交流、對話的場所。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要著力培養、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創設出一種民主、和諧、創新、關愛、思考的課堂生態文化。
學校的管理文化從監督走向合作,從管理走向服務。在北京師范大學奧林匹克花園小學學習期間,有新教師匯報課、模仿課,老教師職評課、研究課,數學教研主任和分管教學副校長都聽了30節左右的課,校長每天只要在校逢課必聽,逢聽必評,似乎聽到教師成長的拔節聲。中關村一小通過打造“融合課程教室”,改變教室文化,為孩子們營造一種溫暖的家的味道:將講臺拆去,在地面上鋪上泡沫地墊、沙發軟墊;將沒有裝飾的空白墻變成展示墻……一切為孩子的發展服務。
?。ǘ?改課堂就是改關系
我們的課堂不僅要讓學生擁有一份成功的學業,同時也要促成他們人格的和諧、健康發展。改變學生和教師的關系,從貓捉老鼠的關系到互相欣賞通力合作的關系;改變學生和學生的關系,從獨立作戰到團隊共生的關系;改變學生和自我的關系,重塑自我,自我管理的關系。培養什么樣的人決定于什么樣的人在培養。
教師是課堂的總導演、設計師、主持人,課堂是知識場、生活場、生命場。中國科學院附屬玉泉小學提出也做到了“讓兒童站在學校最中央”“讓兒童站在課堂最中央”。一年級的孩子自行組織主持升旗儀式,有板有眼;一年級的孩子在“百日加油站”家長開放日活動站在課堂最中央,我們似乎聽到學生成長拔節的聲音。
?。ㄈ?改課堂就是改課程
課程是人為的,也是為人的,課程就像跑道,孩子們就是奔跑者。我們應該推崇課程開發的過程模式,通過對知識和教育活動的內在價值的確認,鼓勵學生探索具有教育價值的知識領域,進行自由自主的活動。倡導過程原則,強調過程本身的教育價值,主張教育過程給學生足夠的活動空間。
玉泉小學課程體系中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編寫以工具性為主題單元的《玉泉語文》,集全國十幾套教材為一身,提出海量閱讀大量識字少量練習,《玉泉引橋數學》更是給予孩子腳手架。為滿足孩子們的高級認知,在中科院校區開設了超學科課程——以未來為中心的“螞蟻夢工場”,脫胎“綜合實踐”,超越“綜合實踐”。適性課程生本化,以“兒童為中心”,開設“十大好玩課程”,自主選修課程190多門,實現了有序、有效、有趣的課程革命。
(四) 改課堂就是改評價
評價是“北斗系統”,評價引領發展,評價促進發展。把評價視為評價者和被評價者“協商”進行的共同心理建構過程;評價是受“多元主義”價值觀所支配的;評價是一種民主協商、主體參與的過程,而非評價者對被評價者的控制過程,學生也是評價的參與者、評價的主體;評價的基本方法是“質的研究”方法。
而今天在“教育性評價”的理想與“選拔性評價”的現實之間存在著深刻的鴻溝。在北京師范大學奧林匹克花園小學,我們聽了一節數學優質課,通堂只學習一道例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全班三十多人基本都有機會描述觀點,放手、示弱、利用,扎實有效,不禁拍手叫好,當我們為這節課在評優中教學環節不完整而擔憂時,教研主任出示朝陽區的課堂評價標準,重點是“1. 學生參與活動的態度;2. 學生參與活動的廣度;3. 學生參與活動的深度;4. 學生參與活動的基本學習習慣;5. 學生參與活動的學科性學習習慣”,于是我們釋懷了。
課堂改革,從教室萌生,從教室出發。課堂不再是文本的解剖室,而應生動與生活對接;學生不再是知識的容器、知識的儲蓄罐,而是主動的學習者、探索者、實踐者。構建富有磁性的生命課堂,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課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展他們的核心素養,讓課堂真正指向教育的本質。
參考文獻:
[1]楊文秀.教學相長 構建理想課堂[J].名師在線,2018(27):4-5.
[2]耿姍姍.《課堂新常規》:通往理想課堂的新路徑[J].江蘇教育,2018(50):43-45+4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782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