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養”的文本解讀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人教版實驗教科書四年級語文上冊收錄的課文《蟋蟀的住宅》選自《昆蟲記》,是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觀察研究昆蟲30年后的心力之作。它不僅是教師閱讀生命、感受哲思的永恒經典,也是學生擴大閱讀、練習寫作和培養“健康生活”觀念的優秀教材。教師對本文指向“核心素養”的解讀,揭示其字里行間所蘊含的自然平等的生命觀和曠達唯美的生活觀,不啻是帶領學生體驗、構筑“健康生活”這一“核心素養”的有效策略和生動示范。
小文章大命題
《蟋蟀的住宅》全文不過八百來字,講述的不過是小小的昆蟲挖掘小小的洞穴。這看似無關我們人類痛癢的“小”事情其實蘊含著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大”命題——家是什么?房子與家是什么關系?什么樣的生活才是幸福的?
在人們對住房的要求越來越高的今天,“蟋蟀的住宅”以及蟋蟀如何建造住宅,似乎能給欲壑難填的人類帶來一些啟示——蟋蟀其實也是不肯隨遇而安的,但它們一定要通過自己誠實的勞動,用自己柔弱的工具一點一點地建造哪怕在人類看來也算是“偉大工程”的住宅,而不愿意貪占他者任何一丁點的便宜,更不會偷工減料。盡管它們的一生不過一年甚至半年之短,但是,它們卻用畢生的精力,避免茍且偷安,同時又不慕榮華。正如《昆蟲記》原文中的一段話所言:
蟋蟀用冷靜的眼光看著,發出歌聲。
遠離這世界吧!
不要過分享受它的快樂與繁華,一個低凹的家,安逸而寧靜,至少可以給你以不須憂慮的時光。
在法布爾溫暖而又多情的眼眸里,蟋蟀不僅是朋友,是隱士,更是地地道道的地球公民——它們和我們一樣,同屬于一個地球,共存于一個家園。只是,相對而言,蟋蟀們更懂得創造的價值,更享受簡樸的生活,更了悟生命的意義。它們短暫的一生是充實而快樂的——因為勞動伴隨一生,創造伴隨一生,歌唱伴隨一生。
帶領學生學習本文,了解蟋蟀的勤勞樸實是一方面,意會作者的生命觀、生態觀和生活觀,是更重要的方面。應讓學生深切體會到:能用平和友善的眼光看世界,能靠自己創造性的勞動改善生活,才是幸福的根源所在。
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生活之快樂,到社會生活中去體驗生命之尊嚴,這似乎就是作者和作品的響亮呼聲。
然而遺憾的是,“平等觀念”和“生活教育”在目前的教育教學中還遠未落實,僅停留在口號和理論上。比如家庭教育中的“長幼尊卑”觀念、“把學習搞好,別的都不用管”的親子共識;比如學校教育中的“師生平等相處”“學科均衡發展”“關注社會生活”等長于說教而缺乏行動的現象;比如社會生活中的“貧富懸殊”“官僚本位”“利益至上”“享樂主義”等,與《蟋蟀的住宅》中樸實而醇厚的生命觀相比,相去甚遠。
幸而有《蟋蟀的住宅》的警醒、引導和教育,希望通過教師的深情解讀和著力引領,正確的生活觀和幸福觀能早點在孩子們心中扎下根來。
小生命大哲思
身長不過寸余的蟋蟀僅憑脆弱的肢體就能建造九倍于身體甚至更深更闊的“豪宅”,著實讓人類汗顏。它的豪宅之“豪”不僅在于工程之浩大,更在于結構布局之科學合理——順著向陽的堤岸拾階而上,綠蔭掩映的大門、平整寬敞的平臺、曲徑通幽的走廊、干凈整潔的房間——簡直就是高級的蟲界別墅啊;它的“豪”不僅在于陳設的落落大方,更在于氣息的文藝清新。隨著作者觀察的眼神和追隨的腳步,讀者一定能看見快樂勞作的主人公的身影,聽見且彈且唱的勞動號子,想見兒女情長的溫馨畫面。世間還有什么能比自給自足、自娛自樂、自由自在更讓人感覺愜意的處境呢?
如今,人們似乎都在追求“詩意地棲居”,都在向往“詩和遠方”,殊不知,小小的蟋蟀早已用行動告訴了世人:詩意,不在遠方,就在當下,就在生活本身。誰都可以也必須心懷夢想,但首先一定要直面現實、腳踏實地、悅納自己。蟋蟀“活好當下”的生存哲學不正是我們人類應該遵循的幸福法則嗎?
然而事實上,好高騖遠卻是很多“聰明人”的基本樣態,因為眼角上揚,便看不見腳下的土地和田園,因為夠不著幻想中的果實,所以,花自飄零水自流,我心依舊無著落,失意和痛苦也就在所難免。
我們的很多學生因為“不能輸在起跑線上”,被望子成龍的家長催促著趕往各種興趣班,結果連最基本的課程學習都沒了興趣;我們的很多成人因為追名逐利、急功近利,連最基本的福利——親近自然、仰望星空都無暇顧及,因為夢想太過高遠、腳步太過匆匆,體會不到現實生活的美麗和神奇。
但如果能像蟋蟀一樣,踏歌而行,樂觀進取,同時降低欲望,不計得失,是否就可以通達灑脫、心滿意足些呢?
其實,每個生命都是值得理解、尊重與呵護的必然存在,只要它努力地活好了自己并實現了自身的價值。蟋蟀如此,學生如此,教師亦如此。
小細節大技藝
它用前足扒土,還用鉗子搬掉較大的土塊。它用強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兩排鋸,用它將泥土推到后面,傾斜地鋪開。
蟋蟀鉆到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勞,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門口休息一會兒,頭朝著外面,觸須輕微地擺動。不大一會兒,它又進去繼續工作。
即使在冬天,只要氣候溫和,太陽曬到它住宅的門口,還可以看見蟋蟀從里面不斷地拋出泥土來。
那微斜的門口,經過仔細耙掃,收拾得很平坦。這就是蟋蟀的平臺。當四周很安靜的時候,蟋蟀就在這平臺上彈琴。
從以上這些細節描寫中,我們感受到的,不僅有蟋蟀工作作風的嚴肅認真,更有作家及作品的嚴謹細致。作者之所以能如此體貼入微地描繪蟋蟀的生活,一定是因為,他化用了兒童的眼光,采用了平等的視角,保持了平和的心態,傾注了柔軟的情感。
兒童的眼光是火熱的,澄凈的,也是犀利的,惟其如此,才能明察秋毫。而“為人天真到像一個孩子,對生活充滿興趣,不管在什么環境下永遠不消沉沮喪,無機心,少俗慮”(汪曾祺《慢煮生活》),那么,這樣的人生該是何等清明雅致啊。
“時?;氐酵辏靡黄膩硭伎紗栴}”的王小波是這樣,“畫滿窗子/讓所有習慣黑暗的眼睛/都習慣光明”的顧城是這樣,三十年如一日與蟲子同呼吸共患難的法布爾也是這樣。但生活中更多見的卻是這樣的家長和老師,他們總希望“懵懂”的孩子快點丟掉孩子氣,早點懂得人情世故。殊不知,沒了童真的孩子,眼里的世界少了很多趣味,是很難欣賞到蟲界的奧妙的。
我們也曾自作聰明地用“雕蟲小技”來戲說有些作品的低調質樸,其實,雕刻家很清楚,正因為蟲子小,所以,雕刻起來難度很大,較之于“雕梁畫棟”,實乃有過之而無不及。有鑒于此,能從細節入手,在細微處見真容,著實是非凡的技藝方可為之。法布爾能用細小的筆刀刻畫出蟋蟀精致的住宅,一來歸功于其刀法的純熟,二來歸功于其心性的純粹。他完全視自己為一只昆蟲,一介草木,摒棄高高在上的抒情主人翁做派,惟其如此,才能感同身受,休戚與共,體察蟲子的情趣。
如果有人能俯下身來,與大地與花草與蟲魚融為一體,那么,他將是何等的生生不息、永垂不朽?如果有作品能見微知著、以小見大,以蟲界照見人間的溫暖與喜樂,那么,它將是怎樣永恒的經典呢?法布爾就是這樣的人,《蟋蟀的住宅》就是這樣的作品。我們讀法布爾的文章,就是在自由浪漫的伊甸園里休養生息,心中自然而然地充滿感激和敬畏!
話又說回來,大凡好文章,都不過思想的引子和觀察的例子,《蟋蟀的住宅》亦然。適度的文本解讀和師生共讀,以了然作者的內心追求,豐富讀者的閱讀體驗,進而形成主客互動以及人本互通的教育磁場,是為目的?!扼暗淖≌分皇钦故痉ú紶栕匀簧鷳B觀念及人生價值觀念的一個縮影,他的更多文章,類似作家的更多作品,都可以借助其拋磚引玉之功,成為我們和學生一起學習的典范。文本解讀,不僅要指向“健康生活”,也要指向“學會學習”以及“自主發展”。——此亦為“核心素養”的題中之意。
?。ㄗ髡邌挝唬呼吣洗髮W附屬實驗學校)
責任編輯 晁芳芳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351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