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契合專題內涵的文本解讀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桐城派代表人物劉大櫆教人讀詩文要“因聲求氣”:“(讀書)爛熟后,我之神氣即古人之神氣,古人之音節都在我喉吻間,合我喉吻者,便是與古人神氣音節相似處,久之自然鏗鏘發金石聲?!币蚵暻髿?,通俗地講,指的是我們可以運用朗誦這一方法,走進作品中人物的心境去體會話語情境,由此去揣摩作品人物的情緒,解讀他們的思想。在蘇教版必修三中,“因聲求氣”作為一個板塊被編排在“尋覓文言津梁”專題里。筆者在開設公開課《燭之武退秦師》時,對“因聲求氣”的內涵有了更深的體悟。置身于整個專題里面,它具有統攝作用。在筆者看來,“因聲求氣”中的“氣”,不僅是語氣,也是文氣和人氣等文章作者特有的氣息。
  一、揣摩語氣,摹形繪態
   《燭之武退秦師》是“因聲求氣”板塊首篇,節選自《左傳》。開篇寫秦晉圍鄭,兵臨城下,危急時刻,三個人物陸續登場:佚之狐、燭之武、鄭伯。在文本導入之后,把全班學生分為三組,每組重點揣摩一個人的語言,做以下工作:首先,翻譯并指出重點字詞;其次,揣摩語言中體現的人物特點、說話的情態;最后,詮釋怎么讀才能符合說話人的特點、情態。
  師:秦晉圍鄭,兵臨城下,在這危難時刻,佚之狐提出了一個英明的建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從這句話中我們分析一下,佚之狐是個什么樣的人物?
  生1:老謀深算。有遠見的一個人物,能看出燭之武的才華。
  師: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生2:“必”,反映了對局勢的掌控,老謀深算。
  師:一般來說,老謀深算的人物,說話怎樣呢?
  生3:語速比較慢。
  師:我們說讀書講究輕重緩急,除了語速,還有什么地方應該注意呢?
  生5:“必”重讀,給君主信心,同時充分表明了對燭之武的肯定;重讀“?!保砻髑闆r危殆;“矣”字,語調拖長,表明憂國之思。
  佚之狐的出場雖然只有14個字,但通過揣摩語氣,我們看到了一個胸藏韜略、臨危不懼、能謀善斷的杰出之士的形象。這種在誦讀中揣摩說話語氣,進而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在該專題的《鴻門宴》中也有體現。
  趕赴鴻門后的劉邦,對項羽的一番謝罪之辭,很值得玩味:“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寥寥數語,聽起來情真意切,滴水不漏。它既隱瞞了事實真相,又尊崇了項羽;既否認欲王關中,又把不實之詞推到小人身上,有力地突出了劉邦能言善辯、見風使舵的性格。
  《鴻門宴》里面,同為謀士的張良、范增說話的語氣也是迥然有別。當劉邦得知第二日項羽將舉兵進攻的消息,問張良怎么辦時,張良并沒有告訴應對之策,而是反問,“誰為大王為此計者?”在劉邦反省了自己的過失之后,又反問:“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作為謀士,張良的言辭很有分寸感,他并沒有和盤托出,而是遵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原則,委婉地進行啟發式教育。而范增面對放走劉邦的項羽時,則是“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通過揣摩語氣,我們看到張良老練多謀,范增智謀超人卻沉穩不足。
  綜上所述,通過揣摩語氣,我們看到作品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人物個性更加鮮明。
  二、文以氣為主
  曹丕《典論·論文》提出“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的主張,后人概括為“文氣”說。什么是“文氣”,向有爭論。我們認為,所謂“文氣”,是聲與情結合的產物,是通過吟誦作品所獲得的一種美感。
  這種美感在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中有鮮明的體現。魏征多次向唐太宗上疏勸誡,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雖……(猶)……而況……乎”的句式,巧妙地把人君拉到作者的立場上來,使人君不能有別的觀點選擇。先肯定人君“明哲”,必能分辨是非,既是尊重,也促其樂于從諫,而且使諫諍不顯得突兀。
  在第二段結尾,魏征以“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作結,他嚴肅地告誡:“載舟覆舟,所宜深慎?!闭f明人君生死存亡在于人心向背,必須竭誠待下,才能使百姓懷念其仁德,并從內心產生恭順之心。將君與民的關系比作舟與水,確實切中要害,無怪乎唐太宗讀后說它“言窮切至”,使自己“披覽忘倦,每達宵分”,不但取消了當年耗費民脂的封禪“盛舉”,而且常用“載舟覆舟”的比喻來告誡太子,并以此作為臨終遺訓。由此可見,本句言簡意深,語重心長,能振聾發聵,令人警覺。
  從形式上來看,本文多處充分利用駢散結合、排比的形式來表達真情實感。無論是從形式還是從內容方面,都能感受到一代忠臣魏徵為使唐王朝長治久安而敢于直諫的高度責任感、使命感以及忠心耿耿、犯顏直諫的精神。
   “尋覓文言津梁”專題的第三板塊“融會貫通”收錄了先秦時期莊子的《秋水》和墨子的《非攻》,它們依然是“因聲求氣”板塊的延續。以《秋水》為例,可以在誦讀中體味到作品的“文氣”, 作者的精神情感和文章的氣勢達到了和諧統一?!扒锼畷r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焙尾娢幢夭徽鎸?,但所見實在太小,“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就顯得很可笑??墒钱斔行颐鎸Υ蠛5臅r候,他認識到了自身的淺薄,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闭窃诖嘶A上,莊子所倡導的“無窮開放的精神空間”有了可能。從莊子的文章可見,莊子的內心似乎總有一種沖動,渴望突破那已知“真理”的藩籬,讓思想在無窮之域自由翱翔。這就是他所推崇的“逍遙”境界。
  三、情深而文摯
  歷來論司馬遷之文,莫不推崇《史記》的文氣。后人猶以《史記》和《漢書》相較,認為:“《史記》氣勇,《漢書》氣怯?!币驗槲臍膺€導源于作者的個性感情,凝聚著作者的情緒、態度、氣質等個人氣息,表現出獨特的藝術手法和風格特征。
  《史記》中的《項羽本紀》就是“情深而文摯,氣積而文昌”的佳篇。司馬遷自己也是一個志存高遠而命運多舛的悲劇式的奇人奇才。這樣的兩個人物,在精神上感情上心靈上的遇合與親和是必然的。當其下筆之時,司馬遷怎能不因人物的成功與失敗而產生強烈共鳴?
   所以我們看到,即使在寫項羽窮途末路、兵敗身亡之時,司馬遷仍然寫他潰圍、斬將、割旗,無不一一成功。項羽威震群雄的壯氣,始終洋溢全篇。對于項羽的錯誤,司馬遷做了批評,就是從平實的敘述文字中,也可見一斑?!而欓T宴》開篇敘述:“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逼渲须[含了對英雄失策深深的嘆惋之情,寄寓著自己的不平之意。
  通過傳記人物寄寓作者本人的情緒、態度在《廉頗藺相如列傳》中也有體現。在教授本課時,筆者一直在思考,司馬遷要表現藺相如的什么?學者王澤清認為,本文表現了藺相如的“勇”和“德”(忍讓、不計個人得失)。對此,筆者深有同感。在“將相和”部分中,藺相如對門客說,我連秦王都不怕,怎么怕廉將軍呢。在為藺相如作傳時,司馬遷未必內心贊賞藺相如,但他身上的這種勇敢令他佩服,他為了不辱使命,勇敢面對一切壓力。試想一下,司馬遷遭遇宮刑之后,如果沒有與這相似的“勇敢”,怎么能完成《史記》這樣的宏著?除了勇敢,還值得一提的是藺相如的“忍”。藺相如含屈忍辱,在朝內“不欲與廉頗爭列”,在朝外處處躲著廉頗,以致自己的舍人都看不下去了。這種甘心下之、戰勝了自己的“大忍之心”,又有多少人能具備呢?司馬遷能從身心煎熬中解脫出來,并且完成了《史記》這樣龐大的巨著,也正是具備一般常人所不能達到的“大忍之心”。正是這樣的相似性,司馬遷在寫藺相如這樣的奇人時,傾注了自己的獨特感情,凝聚著一腔的心血,在塑造人物時,形神兼備。
  通過對“因聲求氣”這一文藝學術語的解讀,我們發現,學習文言文,不僅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素養,還可以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語言隨著時代的變遷,形成較大的古今差異,給我們帶來了閱讀困難。但只要潛心其中,由流溯源,就一定能覓得學習文言文的津梁,汲取古代經典的智慧。
  作者單位:江蘇省梁豐高級中學(21560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2888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