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探討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提高學困生的閱讀能力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近年來,隨著新課程理念不斷實施,“學困生”的存在依然是教學工作中關注的重點,同時也是教育工作者更為頭疼的問題。小學語文作為教學課程之一,與其他課程相同,被“學困生”的問題所困擾。語文閱讀是以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為目標,需長期的學習與不斷的積累,同時學生需熟練掌握學習方法,再經過不斷練習,最終實現學會閱讀的目的。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困生”的成因進行分析,發現教學問題,并幫助學生解決閱讀困境,實現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能力;有效策略;學困生
  
  一、 前言
  “學困生”是指學習成績暫時落后的學生,主要表現為上課不認真聽講、對學習失去興趣、作業應付。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由于學生存在閱讀基礎與學習能力的差異,傳統的統一進度教學,忽視學生的差異性,導致學生喪失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顯然不符合實際教學情況,使學生的學習成績出現差異,久而久之,造成閱讀能力的不足,進而影響閱讀教學。因此,解決學困生在閱讀學習中出現的問題,有效地提高閱讀能力,促進班級閱讀能力的快速提升。
  二、 小學語文“學困生”閱讀學習的問題
 ?。ㄒ唬?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沒有考慮到學困生的學習狀況
  小學語文教學工作是以課堂教學為主,而在日常教學中,諸多教師將注意力放在成績優異的學生身上,忽略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從而造成了部分學生無法在課堂中及時、熟練地對閱讀技巧有所掌握,導致閱讀能力差,且隨著課程不斷地增加,閱讀能力下降嚴重。而學生在學習時,由于缺乏閱讀技巧,從而缺乏閱讀學習的耐心,產生抵抗心理,不愿意積極配合教師提高閱讀能力,同時也影響了語文閱讀教學的順利開展。
 ?。ǘ?教師不能根據學困生的學習特點和愛好進行細致教學
  語文教學工作較為煩瑣,受到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能力的影響,若教師對學生了解缺乏,則影響語文教學。近年來,在我國的許多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工作中,部分教師將精力投放于一些學生中,對其學習動態尤為關注,對“學困生”的閱讀愛好與學習特點不予考慮,與此同時,部分教師在教育“學困生”時缺乏耐心,在該學生遇到困難或未能取得理想學習效果時,往往語言刻薄,使“學困生”自尊心受到打擊,產生閱讀學習的排斥心理,嚴重者出現放棄學習現象。
 ?。ㄈ?教師教學模式單一,使課堂沒有活躍的學習氣氛
  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在我國,教學模式較為單一,部分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以講述課本知識與閱讀文章為教學安排,使整個教學課程枯燥乏味,無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傳統的教學模式過于強調以教師為主體,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課堂單調,缺乏活躍的氣氛,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同時也使學生對語文閱讀學習沒有興趣。
  三、 如何培養小學語文“學困生”閱讀學習
 ?。ㄒ唬?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況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鮮活的個體,由于其個性、學習習慣等基礎迥異,使其學習能力存在差異性。每個班級由幾十名學生組成,教師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需充分了解學生的不同學習狀況,并根據班級實際情況,適當調整閱讀教學的教學模式與教學速度,使“學困生”減少。在日常教學課堂中,教師不僅需關注成績優異的學生,還需考慮“學困生”的學習狀態,不可忽略其個人情緒與學習興趣,積極鼓勵學生閱讀,幫助其樹立自信心,在閱讀過程中信心滿滿,使之對閱讀學習產生興趣。對于“學困生”,教師還應當充分了解其興趣愛好,在閱讀教學的課程設計時,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調整閱讀結構,可以將“學困生”較為喜歡的閱讀材料作為教學的部分內容,使其課堂的注意力提高,從而調動學習積極性,同時教師還可以在學習過程中分析其個人閱讀能力,掌握學生存在的不足之處,并逐一攻克,最終促進“學困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
 ?。ǘ?教師豐富閱讀教學模式,增加課堂的學習氛圍
  傳統的教學以“任務型”為教學重點,側重于學生完成任務的整個過程,往往忽略了學生學習興趣與課堂學習氛圍,因此課堂教學中應當改變傳統的模式,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新型模式開展。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中,由于學生年齡較小,更容易對枯燥的課堂內容失去興趣。因此教師應當使教學模式更加豐富,為學生提供充足的鍛煉自我的機會,使學生充分發揮主體地位,以獨立自主學習與探索學習為主,在自我學習中發掘學習的樂趣,產生興趣,最終促進閱讀能力的提高。如此一來整個教學過程中,課堂氣氛良好,教師與學生平等和諧地相處。
 ?。ㄈ?關注學生內心,充分尊重學生,考慮學生感受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教師應當關注學生的內心,了解其學習狀態,及時給予關心與鼓勵,不能因為成績的高低而對學生產生態度偏差,不可忽略成績較差學生的內心感受,在其出現進步時應給予表揚與獎勵。尊重學生,在學生出現理解偏差時,使用委婉的語氣耐心地進行引導,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充分考慮其感受,避免對其自尊心產生傷害。對于學生遇到的問題,無論問題的難易,教師均需耐心講解,將閱讀方法傳授給學生,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親切與尊重。
  四、 結語
  綜上所述,“學困生”存在于學習的各個階段,而在小學的教學中,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理解能力有限,往往無法充分對教學內容有所理解,使閱讀能力逐漸薄弱。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加強對“學困生”學習動態的關注,采用差異教學,不可因成績好壞對學生產生偏見,提高“學困生”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陳英.探討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提高學困生的閱讀能力[J].考試周刊,2016(70):40.
  [2]李祖惠.淺析小學語文學困生閱讀能力低下的原因及培養策略[J].速讀(中旬),2016(8):336.
  [3]彭莉凈.尊重差異,淺談提高語文“學困生”課外閱讀能力的有效策略[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3):1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7836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