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式學習方式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運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新課程標準理念的要求下,教學設計需關注學生的主體參與,關注學生的學習需要,引導學生自主建構知識。情境式學習方式在初中化學教學中達到一定理想的教學效果。本文基于情境式學習的教學理論,提出的設計主要思路:創設情境—引入課題,設置問題—展開學習,根據認識—科學探究,歸納總結—鞏固新知,希望對促進教學模式的改革做出積極貢獻。
關鍵詞:情境式學習;初中化學;教學設計
以具體課例《“習以為?!钡目諝狻窞槔?,針對教學內容、教學過程進行空氣復習的教學設計。實踐發現此學習方式能夠調動學生學習氣氛,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對提升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有重要意義。針對不是教材上的課題,網上又很難找到本課題的教案、課件或者資料;如何把握上課的內容,不偏題是上好該課的前提。下面就從設計思路的四個方面來剖析一下這節課的教學設計。
一、 設置情境引入課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合理恰當的情境設置,它可以使蒼白的語言變成生動具體的事件、形象的圖片或動畫、清晰的視頻等,從而能激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樂趣,能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真實的情境設置,它可以學習變得有實際意義,而不是紙上談兵;更易使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體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達到教師善教、學生樂學的良好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主動參與熱情,有助于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提升學習成績。
首先我利用“習以為?!边M行情境創設。一開始讓學生環顧教室四周,說說看到了什么,學生的答案有桌子、同學、黑板、老師、外面的樹木等等;接下來我從口袋里掏出一個保鮮袋來,打開后迅速地甩了幾下(此時學生會笑,覺得老師的舉動很好玩,要的就是這種效果),扎緊,問學生看看老師捕捉到了什么?這時學生的積極性已經被調動起來異口同聲地回答道:空氣。我就總結空氣就是默默無聞地圍繞著我們,卻往往被我們忽視,本節課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這“習以為?!钡目諝?。
接下來利用真實情境的創設導入本課復習的內容。我利用這樣的五幅圖創設情景,這時正好北京遇到了特大沙塵天氣,所以第一幅是北京“火舞狂沙”的天氣圖;第二幅是喧囂的城市車水馬龍,嚴重堵塞的交通圖;第三幅是繁華的工業生產地煙囪林立,黑煙四起圖;第四幅是被腐蝕的大理石建筑經過60年的風雨早已面目全非;最后一幅是充滿陽光的綠光森林。試問同學們更想生活在哪個環境中,學生回答綠光森林。利用這個情境創設為下面的問題設置做好了鋪墊工作。
設計意圖:真實的情境創設讓學生更易理解空氣的“習以為?!?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讓學生很快進入本課主題復習中來,讓復習課的展開水到渠成,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進學生的共同成長與進步,實現較大效率的提升。
二、 根據情景設置問題,展開學生學習活動
Brow.Collin.Duguid在《情境認知與學習文化》論文中提出“知識只有與它產生的情境相結合才能產生意義,知識學習的最好方法就是在情境中學習,在情境中應用”。故利用前面的情境創設進行問題設置,展開教學和學生活動,讓學生在情境中去解決問題。
設置問題:當你閉上眼睛在這片綠光森林中你能感受到它的空氣是如此的清新,這清新的空氣中又有哪些成分呢?學生一起回憶了空氣的成分,起到了復習基礎知識的作用。繼續利用情境設置問題呢?這片森林中進行著一個怎樣的化學反應呢?利用這個回答引出氧循環和碳循環,在這兩個循環中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保持一定,并展開學生學習活動,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以及空氣和呼出氣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比較。
設計意圖:每個問題的設置都是圍繞情境一一設立,逐步進行學生活動,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構建新的知識體系,為下一步的科學探究埋下伏筆。加強學生的學習與實踐相結合,促進學生學習應用能力的提高。
三、 以現有知識為基石,提升學生探究能力
上好一節復習課就要有效地避免炒冷飯,不僅要復習以往知識,更要在以往知識的基礎上有所提升,否則會給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感覺。在學生活動設計上我主要設計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以及空氣和呼出氣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比較這樣兩個實驗。對于氧氣含量測定實驗:紅磷燃燒,冷卻后打開止水夾燒杯中的水進入集氣瓶中,約占集氣瓶體積的五分之一,從而得出氧氣的含量,這個實驗學生在學習新課內容時就已經實驗過并且在平時的作業中也得到了不少的練習,對于實驗的基本藥品、儀器、實驗步驟,以及實驗中的注意事項都是比較熟悉和清楚的。若再重復該實驗就沒有多大意義,應該從提升學生的知識面和科學探究能力方面去設計實驗。我利用學生已有知識進行設計實驗并創設情境,首先讓大家回憶空氣氧氣含量測定實驗所需的藥品、儀器、實驗步驟,以及實驗中的注意事項等并回答,為后續實驗埋下伏筆。再問同學們今天大家要不要再試一試該實驗,學生對親自動手實驗是非常感興趣的。在大家興奮要做實驗之時我告訴大家由于來得比較匆忙把紅磷誤帶成硫磺,試問能不能繼續實驗。讓學生討論后回答:有人說不能,有人說不可以,并說出了各自的理由。由于有了酸堿鹽性質知識的積淀,大多數同學都是能回答可以的,雖然產生了新的氣體,但可以用堿溶液來吸收二氧化硫,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出用氫氧化鈉溶液代替水進行實驗是最好的。分析好后把舞臺讓給學生,由于硫燃燒產生二氧化硫有毒,不適合全班做實驗,我就挑一組兩個人上臺進行實驗,其他同學做評委觀察他們操作正確與否。
之前對于二氧化碳的學習就是性質的學習,沒有從定量的角度去學習它,所以我就設計對比二氧化碳的濃度來進行半定量實驗的學習。我利用了時下比較流行的詞“PK”進行情景創設,學生的探究興趣一下子被激發了。學生先在底下討論設計如何收集一瓶教室中的空氣以及一瓶呼出的氣體。設計好了之后再思考通過什么來比較二氧化碳濃度呢?學生思考后得出用澄清石灰水,根據變渾濁的程度來得出含量的高低。學生親自實驗得出結論:呼出氣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最后課件顯示呼出氣體勝利的動畫,學生會覺得很生動。 設計意圖:從原有的定性學習到半定量、定量的科學探究,這樣的情境學習不僅對學生已有知識進行鞏固,還對已有知識進行了提升,更對學生的知識進行自主建構;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研精神。
四、 利用情境歸納總結,鞏固學生所學知識
利用情境創設開始課程的學習,自然利用情境結束本課的學習,讓情境創設穿越于整個教學環節中。最后總結的任務還是交給學生,教師引導當這兩個循環一旦被打破,我們的世界將會如何?學生思考后回答,最后教師用四幅圖來概括學生的回答。第一幅是一望無際的沙海土地沙化日益嚴重;第二幅是南北極冰川融化北極熊痛失家園;第三幅是厄爾尼諾現象增多洪災不斷人們痛失家園;第四幅是電影《后天》中的景象將離我們不再遙遠。圖片給學生更為震撼的視覺感受。這就需要我們保持這兩個循環的平衡,做到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提倡國家兩會精神“實現低碳經濟”。
設計意圖:用真實的情境讓學生直觀地意識到我們面臨的危機和災難,讓學生意識到利用所學知識可以解釋危機存在原因,以及解決危機需要我們如何身體力行,對學生的情感教育有重要的意義。
本課主要圍繞“碳循環和氧循環”來創設情境,以此情境來創設問題、設計解決方案、通過科學探究實驗解決問題,重點對空氣的組成、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再測定進行定量研究、空氣中二氧化碳與呼出氣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對比進行半定量研究、保持空氣組成基本不變的重要性等進行了復習。一條主線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復習思路清晰、明辨,重難點突出。
總之,情境教學的功能和價值,需要通過學生活動來實現,學生活動需要給予問題線索來組織;情境教學的功能價值其核心是促進學生的認識發展,包括對化學核心概念的認識、化學科學研究方法的認識、真實問題的分析、解決和轉換能力等。通過對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培養,能夠切實提高學生的組織與運用能力,使學生學以致用,提高他們的綜合技能,從而成長為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
參考文獻:
[1]薛姣.基于情境教學理論“小數的加法和減法”教學設計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6.
[2]吳康寧.“李吉林情境教育探索”再理解[J].課程·教材·教法,2018(3).
[3]王萍.基于經典學習理論的初三化學情境教學的研究[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16.
[4]盧彪.農村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有效性情境創設研究[D].淮北:淮北師范大學,2015.
作者簡介:
周雪花,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盛澤第二中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786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