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真作文教學策略的實踐與思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學生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創造性表述的過程。作文教學是一項創造性的勞動。教師在教會學生作文知識和技巧的同時,更要以文本內容教學為抓手,以多種實踐活動為契機,以漢語語言資源為依托,引導兒童寫真話、達真意、抒真情,這樣的作文教學著眼于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長期堅持,就能夠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童真作文;教學策略;文本內容;實踐活動;語言資源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16-0090-02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蓖鯂S也在《人間詞話》中說過:“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币胱屆恳粋€兒童寫真話、達真意,就要努力達成兒童作文教學的開放性,綻放兒童的心靈,放飛兒童的夢想,幫助他們實現“我手寫我心”,用手中的筆抒心中的情。如何在作文教學中打破傳統作文教學模式呢?童真作文樹立兒童意識,在遵循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和年齡特點的基礎上進行教學與實踐,倡導說真話、寫真事、做真人的理念,讓兒童寫屬于自己的文字。童真作文教學策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以文本內容教學為抓手,促成學生說真話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蓖ㄟ^大量閱讀,學生可以獲得豐富的知識,學到觀察、分析事物的方法,提高認識水平,同時積累語言,培養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從而在寫作時達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境界。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夯實閱讀基礎,可以達到以讀促寫的效果。
?。ㄒ唬┱n前搜集資料,積累素材
作文是吸收與傾吐的循環過程。在學習課文之前,調動學生預習的熱情,在課前就動手查閱相關的資料,學生不僅能及時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獲得有關作者的許多知識,還能積累下許多寫作素材,學習到作者的寫作方法,從而激發了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長期堅持下來,學生就能養成預習的好習慣,并且能夠提高自學的能力。比如在學習《負荊請罪》一課前,學生就運用上網、閱讀課外書等方法搜集、查閱到有關《史記》的許多故事和資料,積累了大量的歷史故事成語,認識了歷史上如韓信、項羽、劉邦、勾踐等著名的風云人物,從而增長了知識,開闊了視野,也豐富了語言的積累,這些知識都將成為他們以后的寫作素材,為寫作蓄足底氣。
(二)課堂隨文練筆,提升能力
在課堂閱讀教學中,一節有語文味的語文課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除了要讓學生知道課文主要是寫什么內容的,還要知道作者是怎么寫的,是怎樣表達自己的情感的,也就是要讓學生學會作者的表達方法。結合文本的語言表達手法和特點,給學生提供一些素材,組織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仿寫、擴寫、改寫的練習,就可以達到有的放矢的效果。
1.仿寫訓練,仿中有創
仿寫是指仿照給定的句子造句或者仿照所給的語段、短文等寫作語段或短文等,其中以仿寫句子最為常見,是小學生學習作文的重要途徑和訓練形式。學生會在以后的創作中模仿,在模仿中創新。這樣的練習,不僅能讓學生學會作者的語言表達形式,還會使學生創作出大量的鮮活的語言。
2.擴寫訓練,擴中有情
擴寫是對原文進行擴展和充實。擴寫需要充分打開思路,展開想象,進行合理的創造,可以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擴寫”練習通常安排在學完一篇文章之后,圍繞一個中心,展開想象,進行作文。要求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在不脫離原文的前提下,用生動的語言,對那些描寫粗略的內容和籠統的情節,進行具體、細致的描寫,力求使文章變得豐富而有感染力。
3.改寫訓練,改中有悟
改寫就是通過重寫或修改,把文章變換另一種寫法,意思不變??梢愿淖兾恼碌捏w裁;可以改變語體,把文言改成白話;還可以改變結構,把順序改成倒敘,重新組織材料;改變人稱,第一人稱改為第三人稱,第三人稱改為第一人稱等等。
(三)課后拓展閱讀,厚積薄發
當學完一篇課文后,學生往往保持著很高的學習熱情。這時趁熱打鐵,向學生推薦一些同題材、同體裁的讀物,以拓寬學生課外閱讀的空間,為學生習作表達奠定基礎。群文閱讀就是這種拓展閱讀教學的一種新形式,它有效地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面。閱讀是一種體驗,更是一個積累的過程。當閱讀達到足夠的量時,表達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二、以多種實踐活動為契機,促成學生達真意
學生“作文前”的工夫就是指學生的積累能力,這可以解決學生“沒有內容可寫”的問題。這種能力需要在多途徑的,各種活動的開展中獲得。
(一)在學習中培養
1.積累能力
小學生的特點是活潑、好動、腦子靈、記得快。所以,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些特點,對他們進行一些積累訓練活動。在每堂課的前幾分鐘,跟學生做一些“成語接龍”的游戲,可以達到豐富學生詞匯的目的;還可以引導學生從所閱讀過的課文或者書籍中摘錄出自己認為很美的句子和詞語等。在游戲活動中進行詞句的訓練和培養,啟發學生養成積累好詞、好句的習慣和寫日記、寫讀后感的習慣。只要堅持下去,學生就會積累到豐富的作文材料,作文素養也會顯著提高。
2.觀察能力
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呢?那還是要經常開展一些活動,有目的性地指導學生觀察事物,如果是觀察物,可以指導學生從物體的形狀、大小、顏色、氣味、動靜等各方面去觀察。如果是觀察人,指導學生要著重觀察人物的外貌、行動,仔細聽其語言,體會其心理活動;觀察景物,則重點觀察景物的特征,如顏色、狀態、大小和變化等等,還要提醒學生學會多角度去觀察,要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即使是觀察相同的事物,也可以寫出富有個性的文章來。長期的觀察積累,就可以解決學生作文時“無米下鍋”的問題。
3.表達能力
說話必須要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通過開展多種多樣的比賽活動,對學生進行說話訓練,比如利用活動課舉行講故事、演講比賽;在課前進行即興才藝表演、即興詞語接龍、開展辯論賽等。在口語交際課上,通過朗誦、播報校園新聞、相聲表演等方式,讓學生在活躍的氣氛中敢于說話、積極說話,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敢于大膽說話的目的。
(二)從實踐中積累
1.廣泛搜集
要告訴學生積累的材料應該是廣泛的,多種多樣的,包括生活中、活動中的所見、所聞、所想,可以是古今中外的,也包括天文地理、人物景觀等等。但在廣泛搜集的同時也要有所選擇,可以引導學生多搜集一些人們特別感興趣又新鮮的事物。
2.分類積累
分類積累就是指有計劃、有目的地按自己所定的專題去搜集材料。比如在寫作文時,“細節描寫”方面的材料很重要,如能正確運用細節描寫,對表現人物,記敘事件,再現環境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積累過程中,就可以有意識地對這方面的材料多加關注。
3.分析整理
新時代的小學生不能“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而是要做到“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并且,對獲得的這些“積累”要經常分析、整理,在活動中要注意用腦、用心積累,記錄,并養成思考的習慣,這樣知識才能在寫作需要的時候從腦子里“蹦”出來。
?。ㄘ熅?韋淑紅)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932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