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學語文作文教學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寫作文是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題,解題的方法依然要遵循語文學習之道。以課文為例子,指導學生多讀、多背、多寫,是獲得語文的積累與感悟的唯一途徑。課本是最好的學習載體,讀懂課文、讀懂作者、讀出自己,是寫好作文的必經之路。從語言入手把握內涵、關注表達、理清結構,先模仿后創作,一步一個腳印,是一條作文成功之路。
關鍵詞:課文 習作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06-0094-02
語文學習不同于其他學科,僅靠訓練做題是行不通的,它需要積累與感悟。沒有積累與感悟,肯定寫不出好文章。多讀、多背、多寫,逐漸積累逐步感悟,有了積累與感悟,作文就是紙老虎。當然,作文的技術指導是必要的,學語文習作文,教師要多一點微觀指導,多以課文為例子,指導學生多讀、多背、多寫,賦予學生希望的力量而作文,只為喜歡而寫。
1 學語文習作文,要先會讀后隨寫
學語文習作文,要多讀會讀,讀懂作者,讀出自己。多讀,講的是完全,讀完整的文章,讀全本的書,沒有量變不會產生質變;會讀,講的是方法,積累語言、理解意義、學會運用,先模仿文本后化作己用。讀懂作者,講的是思維,看清文本思路脈絡,看懂作者寫作意圖。讀出自己,講的是獨特,是自己獨有的情感體驗和建設性理解。文本的創作有時空限制,但文本透出的價值卻可以穿越時空,惠及大眾,這需要我們有發現力,能從中有所發現。
閱讀是語言的內化。提高讀寫能力,教師一定要指導學生在博覽群書中積累語言,在舉一反三中運用語言。傳統的語文教學,讀是最主要的教學方法。學生跟著老師讀,然后自己再去讀,直至成誦。關鍵的地方,老師點撥一下,“微言大義”式的點撥,其余的則靠“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種教學方法并不是“死記硬背”,因為這是意義識記,是對背誦材料有初步理解的記憶。不理解而勉強記住的東西,事后很快就會遺忘。意義識記有內化語言之功能,這樣的記憶越多,越便于學生對句子結構的認知及對文章章法的理解。
閱讀是語感的獲得。語言的美麗在語感,語感的獲得靠閱讀。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容易讀出真情實感,便于領略語言文字的優美魅力。需要注意的是只強調帶著某種感情讀得正確、清楚是不夠的,重要的是怎么生動自然地讀出這種感情。要教給學生一些朗讀技巧,使學生知道重音、停頓、快慢、高低,在朗讀中如何隨著表情達意的需要而變化。二是閱讀不隨意化,有具體的標準要求,同時創設文本情境。閱讀時根據文本選擇背景音樂與畫面,在視聽中讓學生依照標準要求去閱讀,這樣的閱讀學生不會感到枯燥無味,方便其讀出節律和音韻,在領略文字的魅力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閱讀是背誦的必然。熟讀成誦是最理想的閱讀,青少年時期是人生中的記憶力最旺盛時期,讓學生背誦大量的精彩的段落或篇章,絕不是一種過重的負擔,而是語文學習的一種必然的路徑。熟讀成誦的過程,不僅僅是充實學生的語言庫存,更是體味作者謀篇布局的巧妙、遣詞造句的匠心、表達方法的真諦,這將使學生終身受益。當然,語文中豐富的人文內涵,大量蘊藏在那些生動的句子中,精彩的段落里,熟讀成誦不僅是扎實幫助學生提高語言運用能力,也是最好的立德樹人。
沒有語言的內化,沒有語感的獲得,沒有熟讀成誦,也就沒有語文的積累與感悟。多讀、多背、多寫是獲得積累與感悟的唯一途徑,不要想走捷徑,也沒有捷徑可走。多寫,一定要建立在多讀、多背的基礎上,否則就不可能仿作,更不可能寫出像模像樣的習作。
2 學語文習作文,要得意得形得神
學語文習作文,會學才會作,勤寫方成文?!昂糜浶圆蝗鐮€筆頭”,讀書隨寫,勤讀勤寫,讀寫不分離,才有可能寫出意,寫出形,寫出神。語文學科有其特殊性,記憶與訓練它不如數理化,實踐與體驗它不如音體美,因此,語文的作文指導,要從語言文字入手,把握內涵而得意,關注表達而得形,評價內容而得神。
2.1 把握內涵而得意
教師指導閱讀是“微言大義”式的點撥,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學過程中,組織學生自主學習,主動閱讀,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富有個性地理解課文,然后再寫下自己的理解。一般而言,有這樣的積極體驗,寫起來比較順當。比如,教學《香菱學詩》時,我們選出黛玉教香菱寫詩的一段話:“你只聽我說,你若真心要學,我這里有《王摩詰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詩讀一百首,細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讀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蓮的七言絕句讀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這三個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淵明、謝、阮、庾、鮑等人的一看……”讓學生閱讀討論“為何黛玉選詩是先王維、次杜甫、再李白,然后才是陶淵明等?”大家討論后產生了許多很好的見解。有的認為是先易后難,王維的詩相對通俗易懂,適合初學者臨摹學習,陶淵明等人,其詩風比較空靈,這對于基礎較差的香菱來說不易學習,難以理解和模仿。有的認為是量變到質變,學寫詩不是舉一反三,而是舉三反一,理所當然要有許多前人詩作底子,沒有大量閱讀就沒有量的積累,沒有量的積累就不會發生質的變化。有人認為是閱讀要選擇經典,學寫詩的僅有愿望是不行的,必須下苦功夫學習前人的經典作品,經典作品囫圇吞棗是學不透的,一定要細嚼慢咽,要“細心揣摩透熟”,讀經典的過程就是打基礎的過程,有基礎才談得上學寫詩。有的認為這是黛玉自己的經驗體會,黛玉在大觀園中詩詞上的地位,足可冠于群芳,她為香菱圈選推薦的書目,安排這樣的順序,就是告訴香菱,作詩要一步步來,循序才可漸進。當我們把討論的結果,分別整理之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自然深入。有了這樣的深刻理解和領悟,寫起來當然方便多了。 2.2 關注表達而得形
契科夫說“寫作的技巧就是刪掉寫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寫好一篇文章不是一蹴而就,它需要不斷錘煉語言、推敲語言、反復修改,文字才能漸趨完美。語言是否新鮮靈動是成就一篇好文章至關重要的一環,在一篇作文中哪怕只有一段新鮮活潑的文字,也是“萬綠叢中一點紅”,會讓人眼前閃出一抹亮色,讓人心中涌出一片愉悅。劉勰在《文心雕龍·章句》中說:“夫人之立言,因字而成句,積句而成章,積章而成篇?!蔽恼戮褪怯勺帧⒃~、句這些語言的基本單位組成的,將一些詞句根據表達的需要,進行巧妙的組合,構成新的句型,就會使語言的韻味更醇厚、更深遠。課文精美的語句都值得學生仿寫練習,這種練習不僅注重學生對精美語句的識別和賞析,更要求學生能按照精美語句的結構重新造出一個完整的語句來。
魯迅先生是當之無愧善于組織語言的高手,在《記念劉和珍君》一文中寫有:“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這樣有精美而有深意的語句值得仿寫。郁達夫也是語言的高手,他在《故都的秋》中這樣寫北國之秋:“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訓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象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边@樣精彩而富有韻味的語句值得仿寫。
學生習作中之所以語言乏味,這和學生缺乏語言結構的把握能力有關,學生如果懂得有效地設置語言結構,讓語句更為規整,表意層層深入,這些會讓習作中的語言更富有感染力。在學生尚不具備這種能力的時候,讓學生在仿句中加強則是一種有效的教學過程。依照仿句樣式,有的這樣寫道:“真的智者,能夠分清是非的流言,能夠看透忙亂的世事?!薄傲汲?,我已不能夠得到;美景,我早不能苛求。我還可欲可求什么?我懂得失去后才知道珍惜的真理了??杀牵杀?!悲傷莫大于心死,莫小于無求。”“晚上驚醒,找起衣服,偎在床角,能見到黑暗的微笑,聽到死神的味道。從窗外,透過頭頂的光線,或在耳邊,嘻嘻笑笑的哭聲,莫名的感到了順暢的呼吸?!边@樣的模仿,既是學生心靈的體驗,又是學生習作語言的再造。
語言的學習,一般的規律是聆聽到復述再到仿寫,作文教學完全可以借助語文課本,規范學生習作語言。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師根據文本的語境,讓學生模仿運用,這是學生語言能力最有效的提升途徑。在語言學習中,死記硬背其實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因為熟讀成誦后人們會對語言產生感覺,古人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說的就是這種語言感覺。有模仿才會有創造,才可能會運用自如。文本中句式、語段、內容、結構、手法、故事等,都是可供的模仿對象。在仿寫實踐中,久而久之,你會發現自己一不小心就寫出了優美的小文章。
2.3 評價內容而得神
評價是一種主觀體驗,即要求學生用語言表達自己的主觀感受。如果以閱讀來助推作文,學生對文章不僅要“分析地研究”,而且要“綜合地感受”;不僅要“理智地了解”,而且要“親切地體會”,真正領略“文章的細微曲折之處”,窺見作者的思想感情,進入閱讀境界,產生共鳴,方能進入評價而得神。
教學實踐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對文中人物、細節、語言、表達方法等作出評價。如在學習《項鏈》一課時,讓學生圍繞“可悲可敬的馬蒂爾德”展開討論,通過細讀、研讀,學生發現了這個小人物的許多可悲可敬之處??杀帲槐撬谋忍旄?,命如紙薄。她擁有進入上流社會的“美麗”資本,卻沒有“資本”進入上流的實力,為此她把理想寄托在“夢境”中,排遣自己的“不幸”與“痛苦”,可憐的瑪蒂爾德被虛榮心俘虜了。二悲是她為了一夜的陶醉,花了十年的代價。她在陶醉中丟了一串假項鏈,耗費十年才還清債務,從“美麗動人”的姑娘變成了“粗壯耐勞”的婦女,過了把癮則脫了層皮??删粗?,一是她虛榮不虛偽,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面對巨額賠償,她沒有絕望,沒有逃避,更沒有去買一掛假項鏈行騙,而是勇敢地承擔去賠償的責任。二是她笑對生活,敢于正視淋漓的現實。她放棄青春,選擇尊嚴,洗衣服、干雜活、爭價錢、受嘲罵,她在一條滿布荊棘的人生之路上,走過風,走過雨,不叫苦,不喊累。當她再遇自己依然年輕美貌的朋友,當她得知假項鏈的事實后,她的臉上露出燦爛的天真的笑容,這笑是多么地自信和驕傲,是可貴的誠信與當擔。這些有一定深度的理解,是從文本的細微之處發現的,是從大家分析中感受到的,是從七嘴八舌討論中體會到的,我們把這種評價性的閱讀理解整理好,記錄下來,既是加強記憶、促進思考,也是把文本的意義理解引向深入的習作。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課文是語言學習載體,讀書隨寫是積累感悟。語文學習,作文不該是擋路虎,我們要給作文以希望的力量,讓每一個學生感受閱讀的樂趣,嘗試作文的快樂,享受作文的成功,不再以絕望的力量而作文。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991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