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智能手環改變體育教學中“小學生負荷控制”的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運動負荷是影響體育教學乃至所有身體鍛煉效果的重要因素。體育教學中,只有保持適宜的運動負荷,才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傳統教學中運動負荷的控制僅僅根據感觀判斷,如學生臉紅的程度、是否出汗等,難免出現偏差?,F代教學常利用一些輔助設備來加強判斷,使運動負荷的判斷更為準確、及時。智能運動手環作為體育教學輔助設備,能實時觀察學生的數據,科學控制學生的運動負荷。本文著重從對運動密度正常、強度不足情況的控制,對運動密度正常、強度過量情況的控制、對運動密度、強度均不足情況的控制三方面,闡述智能手環在運動負荷控制上的表現。
  【關鍵詞】運動負荷;智能手環;小學生;控制
   體育教學中,只有保持科學的運動負荷,才能更好地提升體育教學課堂。運動負荷過大或過小,對學生的身體健康和教學任務的完成不利。因此,合理安排和調節學生體育課的運動負荷是對教師體育教學的一項基本要求,也是評價體育教學和體育活動鍛煉效果的一項重要指標。
   一、運動負荷的概念
   運動負荷亦稱“運動量”“運動刺激”。體育課的運動負荷包括外部負荷(物理負荷)和內部負荷(生理、心理負荷)兩個方面。
   1.外部負荷(物理負荷):可以理解為運動量。其大小由運動的強度、時間、密度等因素決定。
   2.內部負荷(生理負荷和心理負荷):決定生理負荷大小的主要因素,是練習的數量和強度。
   二、影響體育課運動負荷的主要因素
   影響體育課運動負荷的主要因素有運動強度、運動時間、練習密度、教學內容方法和學生個體差異五個方面。
   1.運動強度。運動強度是指單位時間內完成練習所用的力量大小和機體的緊張程度,影響運動強度的主要因素是練習時的速度和負重量。
   2.運動時間。運動時間是指在課堂中學生練習的總時間,在保證一定合理強度和密度的同時,練習時間持續的長短直接關系著運動負荷的大小。
   3.練習密度。練習密度是指單位時間內重復練習的次數,它在運動負荷中反映時間與數量的關系。
   4.教學內容、方法、組織措施。教學內容學生是否感興趣,教學方法是否適合年齡層次的學生,分組是否適當,練習時間是否合理等,都會影響學生的運動負荷。
   5.學生個體差異。學生的個別差異是指學生身體素質水平的差異。
   三、傳統教學運動負荷的控制
   在傳統教學中,運動負荷的控制方法通常有以下幾個方面:
   1.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預判,了解學生的身心特征,調查學生的機能狀況和個體差異。
   2.通過觀察法判斷,觀察臉色、呼吸是否急促、精神狀態是否正常。
   3.是通過機能指標進行判斷,主要是通過心率檢測,直接接觸判斷不夠準確,運動儀器判斷又不切實際。
   4.通過學生身體情況判斷,了解學生的運動心情、不良感覺、自感疲勞度等。
   四、通過智能運動手環對運動負荷進行控制
   智能手環在穿戴前,通過平臺將每名學生的身高、體重、靜止心率等基本數據錄入系統,上課時,教師在手機端可以根據課程內容設置三個環節,通過手環環節的設置與學生靜止時的基礎數據,與手機終端實時反饋的學生上課的數據進行對比。在超出學生最大輕度后發出預警信號,教師通過預警信號的提醒,及時對學生的運動負荷進行調整,從而起到科學調控的作用。
   1.對運動密度正常、強度不足情況的控制
   在電腦終端,通過每個學生的數據可以看到,每位同學的運動密度、運動強度、班級平均密度、平均強度等數據。通過抽樣統計、比較,我們可以看到某一位同學整學期的數據變化,以網球班學生數據為例:本學期網球班的平均運動強度基本在1.5到1.6,朱梓萱等幾名同學在高于班級平均運動密度的情況下,他們的平均運動強度基本保持在1.3左右,總體處于全班偏低狀態。對于這類的同學,在課堂上要適當加大運動強度,使之達到較為科學的水平。
   2.對運動密度正常,強度過量情況的控制
   上課前,教師可根據每節課的內容預設本節課的運動強度。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從手機終端可以實時觀察學生的數據變化。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每個個體都有不同的差異。同一節體育課,運動能力較弱的學生,心率可能達到170次/分,運動能力強的學生則可能會出現130次/分。以飛盤班的凃同學為例:通過數據抽樣發現,在這兩節課中,凃同學的平均密度與班級平均密度相等的情況下,個人平均強度卻高于平均強度0.25。像這樣的學生,教師可讓該生放緩運動節奏,進行適當的調整,避免運動過于劇烈而產生損傷。
   3.對運動密度、強度均不足情況的控制
   運動密度適中,運動強度過大或過小,教師都可以根據手機或電腦終端的數據進行調整。對于運動密度和運動強度都偏低的學生,教師也可以同時關注,在課堂中實時調整,提醒學生加強練習,使每節體育課都能達到最佳效果。
   對整個班級學生運動強度、密度的控制,可以通過收集到的平均值與預設值相比,分析偏差原因,制定合理的措施,通過實踐完善和修改,使任課教師對所任教班級學習體育運動情況具有清晰的掌握。
   五、研究結論淺析
   智能手環改變體育教學中“小學生運動負荷控制”的核心目標是建立健全快樂體育的機制,倡導以學生為教學主體,重點突出智能手環在體育課程上的數據輔助,便于教師對課程進行階段性、長期性的合理安排。建立智能手環與快樂體育的連接,把握快樂體育與運動負荷之間的聯系,需要每一位教師掌握學生的年齡特征、心理狀況、健康狀況,掌握和運用恰當的身體練習的量與強度,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體育需求著手,利用合理有效的教學手段、教學方法,使學生達到自發、自主、向上的體育鍛煉,培養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體系,建立意志和品質俱全、情操和思考能力俱佳的學習環境。
   【參考文獻】
   [1]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人民體育出版社,2012(2)
   [2]安朝臣.人體運動負荷研究[M].人民大學出版社,1983(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9500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