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味古詩之美 提高文學素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新課標明確指出:“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崩首x對學生語感的培養、文學素養的形成,以及寫作能力的提高至關重要。為了讓學生正確地理解古詩的意義,學得更透徹,在古詩教學中,教師必須優化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體會古詩的語言與情感,使學生在優美的詩境中浸潤心靈,提高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古詩教學;朗讀;情感;整體美;想象;實踐活動
古詩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瑰麗璀璨的寶珠,也是少年兒童珍貴的精神營養品。它們瑯瑯上口、字字珠璣、意境優美,不僅能使學生開拓美的視野、陶冶美的情操,還能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欣賞能力。為了讓學生正確地理解古詩的意義,在古詩教學中,教師必須優化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體會古詩的語言與情感,使學生在優美的詩境中浸潤心靈,提高素養。
一、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感知詩歌意味
新課標明確指出:“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崩首x對學生語感的培養、文學素養的形成,以及寫作能力的提高至關重要。大聲朗讀不僅可以矯正讀音,培養口頭表達能力,而且還能使人感受語言的豐富性,逐漸領會語言表達的規律性,產生強烈的語感。在教授古詩時,教師要安排充裕的時間給學生反復誦讀,使學生眼觀全文、心感其情,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學生在反復詠誦的過程中,能夠自行感知、品味古詩的節奏美、音韻美和意境美。
二、引導學生體驗古詩的情感之美
古人云,觀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情溢于海。古人游山玩水,無不情系山水;摹景狀物、陳事言人,無不寄托其好惡之情、褒貶之意。這類古詩或景中寓情,或物中寓情,或以事言情,或借議抒情;而所抒之情亦是豐富多彩。比如,賀知章《詠柳》詩:“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前兩句由樹而枝、由枝而葉,很有條理,描繪了柳樹的姿態,我們可以由此想象出柳樹的高大茂盛、婀娜多姿。但詩人本意遠不至于此,一番形象描寫之后,詩人以設問手法一轉話鋒,引出了春天這位播撒生機的使者、點綴江山的畫師。
三、引導學生感知古詩的整體美
古代詩歌遣詞造句高度精辟,具有濃郁的詩意。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巧妙運用電教媒體化靜為動、變無聲為有聲,通過絢麗的畫面、鮮艷的色彩以及悅耳的音樂,為學生創設了優美的詩境。
如學習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可讓學生欣賞歌曲《九月九的酒》,利用飽含思念之情的樂曲,將學生不知不覺帶入“每逢佳節倍思親”的藝術氛圍。
四、放飛學生想象的翅膀
葉圣陶曾說:“詩歌的講授,重在陶冶性情,擴展想象?!毙W生的思維往往以形象物體為支柱,而古詩具有“文約而意豐”的特點,語言凝練,詩意跳躍性大。要讓學生在有限的文字中理解豐富的內容,放飛學生想象的翅膀,開拓廣闊的思維天地,讓他們盡情地在思緒的太空中翱翔。
教學中,教師要找準詩詞中,促發學生獨立思維的想象點,通過補想、續想、聯想等,發揮學生的創造想象能力,讓學生打破時空界限,感受詩的意蘊。在學習古詩《題西林壁》中“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睍r,我借助多媒體逐一出示廬山的正面圖、側面圖、高空俯視圖、遠景、近景,學生不僅領略了廬山千變萬化的美景,更領悟了“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深刻含義,然后,我讓學生想象:如果是你身處在這廬山中,會看到什么?你能看到廬山千變萬化的姿態嗎?這是為什么呢?如何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學生在一連串的想象思考中悟出:看事物不能光看表面,要多方面、多角度進行觀察。
五、引導學生體味情調之美
情調指作品中的情感格調,是由詩人的情感所主宰的語言藝術。情是詩歌作品的血液,語言是詩歌作品思想流動的外在載體。詩人體驗過的情感通過他所精心營構的語言來反映、表達。
如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一詩,情調凄婉迷人,讀來感人至深。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逼渲小斑B”和“入”寫出了雨勢的平穩連綿,江雨悄然而來的動態能為人分明地感知,詩人因離情縈繞而我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然可見。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边@兩句的意思是從孤寂凄清中鼓起精神,用比喻表明自己的心態。
同是有情調的作品,因其情感的濃或淡、強或弱,以及闊大或狹小,在語言符號的表現中,呈現出了不同的色彩或格調。試看與晏幾道同時代的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
情感有不同的向度,但必須真實。真實的情,才能產生富有美感的情調。
六、組織形式多樣的古詩實踐活動
古詩能啟人心智、陶冶情操、凈化心靈,而這離不開情感的體驗。每首詩的教學過程,大都會組織形式多樣的古詩實踐活動,如改寫古詩、情境表演、游戲、繪畫、補白、演唱等。學生在活動中可進一步理解詩的情感、意境。例如,教師可抓住古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情畫意”的藝術特點,引導學生為詩作畫,更好地理解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例如,學習《贈汪倫》一詩,可以要求學生在熟讀古詩的基礎上據詩想象,即興作畫,“畫”解詩意,再現李白與汪倫依依不舍的送別情景。選人教材的古詩,意蘊悠遠,留有廣闊的藝術空白,耐人尋味,如古詩《游園不值》《游子吟》《題臨安邸》等。
總之,古詩教學應從字、詞注釋的講解中解脫出來,抓住意境、走進意境,讓學生在朗讀、感知的基礎上,借助想象,并在情感的推動下,對古詩有正確的理解,從而使學生的心靈在詩境中得到浸潤。
【參考文獻】
[1]賈文昭.中國古代文論類編(下)[M].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88(566)
[2]劉東方,周錢.文學風格探析[J].江??v橫,2010(2):53-5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950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