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初中物理課堂練習的有效達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物理學習能夠對學生起到關鍵作用,教師應充分發揮練習題的作用,幫助學生掌握物理基礎的同時進一步學會運用物理知識,幫助學生靈活應用各種考試的題型,培養學生的整體學習能力。物理學習中思維訓練的關鍵需要得到教師的重視,教師需要打破傳統的練習模式,從多角度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能力。
【關鍵詞】初中;物理課堂;練習;有效
習題的訓練作為物理學習的一項重要內容,教師需要有效安排練習的內容,針對性地幫助學生提高對知識的掌握能力,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茖W的練習安排可以讓學生打破固化的思維模式,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學生在初中階段,自我控制能力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有效的練習方式對提高教學質量是必不可少的。
一、從課堂整體出發,分層次安排練習
在知識點的練習上,要由淺入深導入內容,學生通過簡單的題型慢慢向復雜過渡,從而開拓學生思維,最終解決問題。教師要對題型的難易程度有著合理的把握,在理清思路的前提下引導學生思考。學生在這種情況下更容易接受新知識新理念。教師在循序漸進中幫助學生闡明道理,獲得知識。比如:學生在學習串聯電路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思考問題,如:改變電流大小有哪些方法?改變電阻有哪些方法?我們學過的儀器哪些可以調節電流大???通過這樣的練習題型設計,將物理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生活周邊的事物容易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掌握新知識點。
課堂是教學的一個主要環節,教師有效利用課堂可以提高學習的效率,直接影響教學的效果。因此,在教學課堂中的練習設計很關鍵,教師可以分階段分層次幫助學生進行安排。如:在學習“歐姆定律”時,教師可以設計基本題,來復習電流表和電壓表,為后面的實驗教學打下基礎,在復習舊知識的基礎上學習新知識。最后階段的鞏固練習旨在幫助學生消化課堂知識,側重關注不同層次的學生,練習可以以大局為主,讓學生整體能力得到提升。
二、從物理教材出發,精選練習題型
教材的熟悉有助于教師靈活選擇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思維發散能力,因此教師選擇的練習題型內容極為重要。教師可以將題型氛圍常規性練習、養成型練習、實踐型練習和診斷型練習。常規性練習旨在鞏固基礎知識,幫助學生在堅固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提高學習的能力,深化知識的技能,讓學生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上都能得到提高,因此,教師選擇的題型內容應更為全面,簡單易學。
養成型練習應該讓學生自主來構建知識系統,課堂上教師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讓學生進行自我挖掘和探索,大家一起來分享學習的成果,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如:在學習避雷針知識時,教師讓學生思考雷電產生的原因,避雷針應該放在建筑物的什么位置。這樣的問題可以讓學生的思維得到靈活地運用。實踐型練習是通過實際情況,讓學生將多種知識有效結合,體驗物理知識,讓他們感受科學發展的偉大變化。生動而有效開展物理活動,幫助學生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也是學生全面發展能力的提高。診斷型練習尊重個體學生的發展,可以讓學生尋找自己學習物理的障礙,指出習題的關鍵,注重學生的層次性,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能力,正確掌握方式方法。教師可以適當布置這類的題型,讓學生在查找資料后運用自己的知識來解決問題,有利于學生個性的培養,讓學生的個體性格得到全面發展。
三、從思維訓練出發,豐富練習內容
加強學生的思維訓練能力是新課標的要求,練習的題型應該體現多能力訓練,讓學生在一題多解和一題多變中訓練靈活運用物理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多元思維,建立系統的知識體系,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首先應注重一題多解的能力訓練,讓學生選擇多種思維模式去訓練,幫助學生提高隨機應變的能力,幫助學生加深對概念和規律的理解,以此來啟發學生。比如:在學習密度時,教師可以安排這樣的練習:如果實驗室需要購買6kg的酒精,用容積6.5的容器可以嗎?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思考來回答,學生通常會使用6kg酒精體積的方法來算,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6.5l的容器能裝多少酒精?”“6kg的某種液體體積為6.5l,這種液體密度是多少?”從而啟發學生,達到思維訓練的目的。
教師也可以注重通過一題多變來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改變例題,找出一系列和題目有關的內容,幫助學生進一步吸收知識,比如:學生在回答了火車通過速度過大橋的問題時,教師可以選擇另一座大橋用不同的速度來計算,通過實踐,這種方式有助于學生開拓思路,思考問題的解題方式,從而真正發揮練習題型的作用。
四、從生活實際出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理論知識與實際緊密結合,可以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提高學習物理的興趣,產生主動學習的動機。生活中其實也會有很多物理現象,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發現這些素材,比如:在學習速度公式解題時,教師可以提問:上午7點上早自習,教師家到學校的距離是4km,如果汽車的平均速度是5m每秒,問教師6點20從家出發會遲到嗎?學生解答后發現會遲到,教師進一步提問:什么時間出發合適?這樣的習題練習可以將理論與生活相聯系,拉近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善于發現知識。
在講授物態變化時,教師可以將一些常見的現象進行分析,如融化、液化和氣化等,讓學生尋找一些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將知識得以運用。在學習透鏡時,教師可以在講解具體原理后,讓學生尋找一些周圍用到透鏡的例子,講解一下原理,這種方式也是幫助學生培養善于觀察的習慣,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效率,從而提高學習物理的能力。
五、從當堂測試出發,檢驗學生學習效果
當堂測試是在學習結束后檢查學生的具體掌握情況,也是教師對自己教學效果的一個了解。學生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需要得到進一步檢測,訓練題的設計需要結合教學目標,圍繞本節課的內容針對性進行練習,檢測時間不應該過長,大概五分鐘到十分鐘,檢測題的難度不應過高,讓學生進行練習,教師應該及時對檢測結果給出反饋,幫助學生明白自己的不足之處。
六、從課堂反饋出發,提升整體學習能力
練習的設置不應該只局限于作業,也可讓學生從生活中尋找素材。如:“樹蔭下的光斑特點”“制作照相機”“制作氣體溫度計”這些作業都可以幫助學生激發興趣,教師重點應放在對學生的作業反饋中,適當舉行一些小組評比活動,給學生一些參考意見,讓學生在討論中尋找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在交流中學生之間可以互相學習對方的優點,感受物理的魅力之處。
課后作業作為課堂的補充,也是促進學生能力的提高,設計的合理性需要得到保證,教師需要從學生具體的實際情況出發,對重難點知識進行重點訓練,讓學生鞏固自己的知識成果。其次,作業練習需要分層次,滿足不同水平學生的需要,讓學生在完成不同階段的練習后得到提高,作業練習的形式也要多樣性,避免練習的枯燥感,讓學生在書面作業完成的基礎上,適當完成拓展練習,讓學生的實踐能力得以提高。這一過程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教師應該提高自我重視的程度,讓學生的能力得到不斷提高,從而提高整體的物理教學質量,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物理的能力。
七、結語
總之,物理作為一門基礎學科,教師應給予足夠的重視,幫助學生在增強理論理解的同時,提高自身的參與意識,全面領會物理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終身發展的重要基礎。只有深入理解核心內涵,才能把握新課標改革的新思路,合理利用物理的原理概念,實現由知識本位向提高學生學科能力的轉化,從整體上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教師應從練習出發,幫助學生掌握新理論、新思路,教師自身也要不斷提升能力,促進教學水平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董衍梅.略論優化練習設計以提高初中物理課堂的“有效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8(34):138+140
[2]唐洪春,吳昌其.高中物理“短平快”反饋練習教學方式探索[J].物理教學探討,2018.36(01):5-6+10
[3]張維榕.提高高中物理課堂練習的實效性[J].中學理科園地,2017.13(02):31+33
[4]葉曉青.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對“練習”的運用[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7.18(02):92-9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9097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