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式教學中學習活動的設計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三化式”課堂學習活動設計是指“學習目標任務化”“學習任務活動化”“學習活動反饋化”,這一模式是基于學情與教學內容的同頻共振理念,通過大量的實踐得出的可操作性的校本化的基本模式,它把目標、任務、反饋有機融合,三位一體,引領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學習。
關鍵詞:參與式課堂;學習活動設計;中學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9)06B-0039-04
情境認知理論認為,知識是情境性的,它要受到知識所使用的活動、情境以及文化的基本影響,并且與它們不可分離。如果把知識學習比作衣服的制作過程,學習者必須參與到環境的給予中,去紡線、織布,進而把布裁剪成某一款式的服裝,而不是由教師把已做好的整件衣服交給學生[1]。只有通過真正的活動,學習者才能編織他自己的知識之“服”。其實這也可以看作是“參與式教學”的理論依據。
參與式教學強化的是學生的參與,注重的就是“做中學,學中做”,因此“學習活動”是“參與式教學”中的一個支柱。但學生的參與有“真參與”與“偽參與”,有“高效的參與”與“低效的參與”。這與我們教師的學習活動設計密切相關。因此設計什么樣的活動形式就顯得較為重要。我們設計活動的出發點不僅僅是為了引領學生情感參與,更重要的是思維的參與。當思維的參與指向預設的教學目標,或者思維的參與是為了實現教學預設的目標,那么它就有效了,參與價值就能更充分地突現出來。
我們可以相信:當教學內容與活動形式達到有機融合后,課堂學習活動就會顯得富有生命的活力。學習活動設計是為了引導學生進入具體的學習過程,為更有效地實現設計的學習活動,我們要把活動設計指向學習目標,因為只有指向學習目標的活動才是真正有效的。同時,為了體現參與式課堂,我們在教學中要呈現更多、更豐富的活動,以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為此,宜興外國語學校在參與式的課堂教學中,采取了“三化式”學習活動設計模式:學習目標任務化、學習任務活動化、學習活動反饋化,即把“學習目標”“學習任務”“學習反饋”三者有機融合起來,并在其中滲透相應的引導策略,實現“目標”“任務”“反饋”的三位一體。
一、學習目標任務化
教師要立足教學內容,圍繞學情,依據課程的總目標來做課堂教學設計。其中的課堂教學目標設計是教師課堂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指南針。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教師怎么教、學生怎么學,教到何種程度、學到何種程度等等,這些就成為教師確定教學目標的思考點。參與式的課堂教學設計中把“教學目標”改為“學習目標”,一方面是引導教師教學理念的轉變:課堂教學要樹立一個中心,即要以學習者為中心。另一方面是要注重兩個基本點:一是課堂學習要確?!皩W習過程”的呈現,讓學生在參與學習中親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二是課堂學習要確?!皩W習結果”的呈現,讓學生在學習中自我建構學習的方法,提升學科學習的關鍵能力。為把理念落地生根,我們要求在設計學習目標時做到“學習目標任務化”: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學習任務,確立基于教學內容的學習目標時,要把課程內容設計為具體的學習任務和學習結果,這樣每一項學習目標就有了對應的學習任務,在教學過程中的學習活動設計就相應指向學習任務的設計。在任務驅動下的學習活動就有了可操作的評價指標,即完成了任務才算學習活動基本結束,對任務完成質量的評價也成了對學習活動質量的評價。
筆者在執教說明文《蟬》時,設計的學習目標是:1.通讀課文,學會抓關鍵句子或詞語來把握文章的內容,概括說明要點,理清說明思路。2.通過與網絡上對“蟬”的說明進行比較分析,立足語言角度來“品析”和“學用”文章語言,理解文藝性說明文語言生動形象的特點。3.通過自我閱讀體驗與他人對法布爾的評述,來感受法布爾對生命的尊重和對世間萬物的關愛,體會他認真嚴謹的研究態度和鍥而不舍的科學精神。
以上的學習目標設計對學生學什么、怎么學、學到什么程度的規劃非常具體和清晰。其中的學習任務正如筆者在課堂教學中投影顯示的簡明陳述:1.學習任務一——知蟬識;2.學習任務二——品蟬語;3.學習任務三——話蟬性;4.學習任務四——悟蟬理。統觀四個學習任務,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學習任務一指向學習目標1,學習任務二指向學習目標2,學習任務三指向學習目標1和2,學習任務四指向學習目標3。
教師帶著這樣的學習目標進課堂,可以預見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學習情景,參與式課堂樣態就可以得到鮮明的呈現。要做到“任務化”的學習目標設計,教師在深刻領會參與式教學的內涵的同時,更要時刻運用兩種策略:
?。ㄒ唬┒ㄏ虿呗?
在參與式的課堂教學的學習活動中,我們追求學科素養的構建和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知識、能力、學習品格的形成,從而走向深度學習和思維的高階,這是我們的課堂目標追求。因此在學習活動的設計中突出目標意識:自我構建知識和自我學習能力的提升。我們以學習活動設計來引領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來,參與到學習共同體中去,為學生發展做好基礎性的鋪墊。
?。ǘ﹦偃尾呗?
學習活動的設計最終表現為學習任務的設計,通過規定學習者所要完成的任務目標、成果形式、活動內容、活動策略和方法,可引發學習者內部的認知加工和思維,從而達到發展學習者心理機能的目的。為此,在學習目標中的學習任務設計必須有“學生立場”,學生在原有知識儲備的前提下,在學習活動中實現“跳一跳,能摘到”的效果。
二、學習任務活動化
活動學習理論認為:活動學習是一種基本的學習方式。它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借助特定情境的創設和一定的問題的牽引,以知識、能力、情感多方面發展為目標,通過豐富多彩的,具有自主性、實踐性、探索性的主體活動,促進自身整體發展的學習方式[2]?;诖耍覀冋J為,學習是通過達到一定目的的動作及操作來完成的,活動能很好地吸引學生參與學習。 佐藤學認為:學生到了初、高中,反而唯恐暴露、傷害了自我,沉默寡言往往支配了整個課堂氣氛。不過,在教學的過程里,一旦引進了活動式參與的具體作業,或是產生了能夠安心地發表見解的信賴關系,即便在初、高中的課堂,也會出現讓比小學階段更為生動活潑的、富有個性的觀點得以表達與交流的課堂教學[3]。
因此基于學習任務的設計適合于學生學習的活動,是參與式教學的一個重點項目。參與式的課堂強調的是學生的積極參與,尤其是學習行為的參與是引領學生進入學習過程的重要手段。我們的做法是“學習任務活動化”:把每一項學習任務設計為滿足學生發展需要的學習活動,即在每項學習任務下設計一些學生能完成任務的活動,活動的方式適應任務,在多樣化的活動形式下分步完成學習任務。這樣一項學習任務就有幾項活動來實施,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有了保障和具體的落實。
筆者在“學習任務二——品蟬語”的教學環節中設計了這樣的學習活動與學習方式:
學習活動1:學生上網絡搜索對蟬的說明介紹,教師引導學生比較與本課說明語言的區別。學習活動方式為對比閱讀,理解寫法。
學習活動2:找出文中你認為最生動的詞句或語段進行品讀,做好圈點勾畫及旁批,用拍照方式上傳交流。學習活動方式為自我圈點勾畫+拍照上傳+交流討論。
這樣的學習活動設計令人一目了然:學生要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必須走向這兩個學習活動。這兩個學習活動一是利用多媒體手段進行信息的搜集,然后進行對比閱讀,在對比閱讀活動中利用原有知識進行深度思考并完成知識的構建;二是用圈點勾畫的方法自我解讀文本,完成的文稿拍照上傳,達到相互交流學習的目的。
這樣的學習活動設計,一是引導學生自覺走向學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自我學習又相互學習;二是在學習活動中呈現學習結果,學生參與反饋又能及時修正自己的學習行為,達到完成任務的目的。當然,筆者的課堂教學更精彩地實現了預設的愿望,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以下兩個策略:
(一)“環設”策略
活動是為了引導全體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因此我們要注重情景氛圍的創設,把學生帶到一定的問題場域或“環境場”中,使學生融于環境而產生積極向學的動力,從而走向積極參與的學習情景,走向自我意義的建構中去。
?。ǘ┪呗?
學生參與學習,必須要有學習的興趣和動力。教師引領學生參與的熱情,讓學生積極主動地融入學習的過程中來,從而走向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學習,那就要以學習活動的形式作為吸引因子,設計很重要。設計的活動能使學生產生興趣點、甚至興奮點,因此活動設計要立足學生的興趣而創設。
三、學習活動反饋化
心理學中有個“心理反饋效應”,是借物理學中“反饋”概念,以說明學習者對自己學習結果的了解,而這種對結果的了解又起到了強化作用,促進了學習者更加努力學習,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參與式教學中學習活動的設計,不僅僅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更主要的是為了完成學習任務,達成預期的學習目標。因此我們必須根據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來及時了解與推進學生的學習進程,同時做好學習活動的調適與學習目標實現過程中的補救。推行“學習活動反饋化”的做法就是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
所謂“學習活動反饋化”,就是學生參與的每一項學習活動,教師都要運用觀察與診斷的方法,及時對學生的學習情狀與學習結果進行反饋與評價,以便及時調適與推進下一項活動,從而完成學習任務,實現理想的教學目標?!皩W習活動反饋”既可以在活動之中,也可以在活動之后,關鍵看教師的執行與實際效果。
筆者在“學習任務三——話蟬性”的教學環節中設計了一些學習活動與學習方式,這樣的活動與方式其實是對學生的兩個教學目標進行檢測與反饋。
學習活動:結合文本,用第一人稱的方式介紹蟬的某一生長過程和習性,語言盡量生動、富于吸引力。學習活動反饋方式:同伴交流+全班展示+師生點評。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先自我改寫,完成任務后上傳學習平臺,同桌交流相互反饋。然后筆者在學習平臺中隨機挑選兩位學生上臺對“蟬的成長圖像”進行“演說”,其余學生投票點贊評價,最后筆者點評并引導學生進一步修改完善自己的“改寫”,再次上傳。
這個反饋活動的設計意圖很清晰:讓學生用第一人稱的方式介紹蟬的某一個生長過程和習性,既是對文本內容的進一步熟悉,也是一種自我式“改寫”,既是口語表達的訓練,又是為說明文寫作作點預演。運用信息化圖標呈現,既可讓學生對圖演說,又可展開豐富想象,并且利用投票方式進行同伴評價能激發全班學生的參與熱情。這個活動給我們很深的啟發:參與式課堂學習活動設計最終目的是既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更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最大效率的學習提升。要達到這個效果,教師可以采用兩種評價策略。
(一)表現性評價策略
對學習活動效果的評價我們不能只看學生的活動結果,更要看學生在學習活動過程中的具體表現,要采用對接學習任務的目標型的評價——表現性評價。因此課堂學習活動中,我們要運用觀察法,注重對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性關注,并及時做好調適。我們要關注三個層面:一是學生能否積極參與活動,二是學生能否在活動中自我建構意義,三是學生能否在學習活動中相互交流對話,建構“人與社會的哲學意義”。
?。ǘ┩樵u價策略
教師評價是一種有效策略,尤其是教師的激勵性評價。但是學生對來自同伴的評價有時更為關注,他們很在意同伴對自己的學習過程以及結果的看法,這種看法對學生的學習激勵在一些學生身上表現得特別明顯。為此,參與式課堂學習活動反饋設計中要考慮到同伴評價的策略,要善于利用同伴的評價來激發學生更好地走向學習的過程。尤其是診斷性評價,讓學生來操作,效果真的很好,值得我們去實踐與嘗試。
“初中參與式教學中學習活動設計”是根據初中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初中階段的學科課程標準,以參與式教學思想為指導,以學生學習為中心,以學生行為、思維和情感的積極參與為指向,以探索方法、積累知識、掌握技能、開發思維、創新學習為目的,創設學習情境,合理設置學習任務,從而形成課堂系列學習活動的目標、素材、形式、氛圍、方法、路徑、管理、評價等方面的深度謀劃。參與式教學是否有效或有效性高低的主要參照依據是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質量,因此合理設置學生的學習活動,成為參與式教學設計的重要環節,是成功實施參與式教學的前提條件。
參考文獻:
[1]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9:20.
[2]穆肅,張瑜.促進學習的發展: 互聯網環境中教與學的理論和方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7:84.
[3]佐藤學.課程與教師[M].鐘啟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3:378.
責任編輯:石萍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9121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