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中人文教育的滲透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小學語文是在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最重要的學科,它以提倡“人文關懷”為導向,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滲透人文精神,使語言文字中蘊含的人文內涵得以凸顯,以助學生逐漸成長為人格健全的并適應新世紀發展需要的具有人文內涵的國家棟梁。從教材內容、教學活動聯系生活以及教師提高自身人文內涵三個方面分析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
關鍵詞:小學語文;人文教育;滲透
一、語文課程與人文教育
語文課程的主要內容是對語言文字的運用的教學,而義務階段的語文教學,則要求使學生不僅能初步學會運用語言文字進行基本的交流與溝通,同時還能吸收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化,以達到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亦指出:“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庇纱丝芍?,語文學科應具備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的同時要注意人文教育的滲透。
那么,人文性指的是什么呢?人文主義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主張思想的自由與人性的解放,人是世界的中心。但是,我們如今所說的人文教育,其實是指尊重人的尊嚴,尊重學生的個性與情感,使學生在掌握基本的語文知識的同時提高自身修養,學會做人。正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美的和諧發展?!?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人文教育的滲透
1.有效利用教材,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
如果說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是其形的話,則人文性就是其神,唯有兩者結合才能形神兼備。其實小學語文在編寫時就帶有人文主義傾向,這也顯著地體現了小學語文的人文性。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能領會編者的用意,挖掘教材中蘊含的人文因素,將人文精神滲透于學科教學中。例如,三年級下冊的《燕子專列》,作為一篇精讀課文,本文傳遞的是人與動物以及大自然的和諧關系,這無疑是帶著濃厚的人文關懷。也許課文內容對于此階段的學生來說并不那么容易理解,此時,教師需要在進行教學過程中遵循新課標“以情為基點,以讀為主線,以情為手段”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從重點語句中去體會人與動物之間情誼之美好,進而教育學生愛護鳥類,并體會人們以博大的愛心保護動物的人文精神。
2.課堂聯系生活,讓學生切身體悟人文內涵
?。?)注意引導學生去觀察生活
課文中的人事由于離學生較遠,學生的體會可能不那么深刻,認識也會不那么全面,認知上就容易產生偏差。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留心觀察身邊發生與課文內容有聯系的事物,借此拓寬視野,加深對生活的認識和對課文的理解。例如,在教學《荷花》一課時,可以讓學生提前去公園等地方觀察荷花的顏色形狀以及姿態等各種特征,或者是通過上網去了解荷花的相關資料,以加深學生對荷花的認識,同時也可以增強學生課堂學習的自主性,提高教學效果。
(2)學生在課堂中學會體會生活
俗話說:“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應該去親自嘗一嘗?!蓖瑯拥?,學生對課文的感悟亦是如此。著名的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經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該注意將課文內容用各種方式,比如生動的語言、圖片、視頻等,將其展現在學生眼前,使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去聯系實際生活,進行感受與體悟。
3.提高自身修養,做好表率
我國著名語文教師于渏曾經說過:“語文教師應是雜家,應是百科全書,應是實實在在弘揚人文精神的第一人?!苯處熓菍W生人文性的培養者與引導者就必然要求自身需要具有深厚的人文內涵。而多讀與多寫則是成為“雜家”的必然要求。因此,語文教師平時應該通過廣泛的閱讀和涉獵,在讀萬卷書的基礎上不斷吸收書中的人文精神進而內化為自身的精神食糧,讓人文性滲透在我們的血脈之中,侯悅于我們的每個細胞中。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語文教學中自然而然地散發人文光輝,充分展現自己的人文內涵,使學生受到感染,體悟人性教育,從而從小樹立人文之光。
三、小結
“人文教育是塑造人類靈魂的教育,是塑造民族靈魂的教育,沒有強大的人文精神支持就沒有崇高的獻身精神,就難有‘留取丹青照汗青’的業績?!比宋木袷且粋€十分寬泛的主題,而人文教育也是一項艱巨且十分重要的任務,語文教師應該從自己做起,在不斷提升個人職業素養的同時提升人文修養,并力求影響學生,引導學生體會、領悟語文學科中的人文關懷,使學生既能掌握語文這項工具,又能成長為一個具有人文內涵的國之棟梁。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2]王麗.中國語文教育憂思錄[M].教育科技出版社,1997.
[3]林潤生.思想性是人文性的核心[J].小學語文教學,2005(1).
[4]羅祥.語文課程改革與人文教育[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3(18).
[5]陳凌峰.語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積淀、缺失和生構[J].教學與管理,2003(9).
編輯 馮志強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9154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