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學中人文地理知識的滲透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初中地理的學習對于學生掌握地理知識以及形成終身學習習慣有深刻的影響。人文地理教學的本質是通過對自然地理的了解來延伸學習人文地理背后的知識點,包括當地的風土人情、自然景觀的文化含義以及當地的社會發展方向。所以,通過初中地理教學的角度學習認識人文地理,讓兩者相互配合提高課堂效率是至關重要的。
關鍵詞:人文;地理;滲透;策略
人文地理是探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散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發展活動的地域結構的形成和發展規律所形成的,是地理學的主要分支。人文地理對經濟、文化、環境等生活產生方方面面的影響。地理知識與人文地理的相互貫通與融合是初中地理教學課程的關鍵所在,通過學習認識人文地理,使人們更加了解認識地理知識,認真努力地學習人文地理。
一、人文地理學知識對培養中學生人文素質的作用
人文地理主要是指對人地關系理論的研究,培養現代科學素質與人文素質雙重品質的人才是基本要求。人文素質是指做人應具有的基本品質和基本態度,包括按照社會要求正確處理自己與他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乃至個人與自然的關系,人文素質教育實質是一種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教育,現代人文素質教育不僅注重培養個人的人文修養及道德品質,而且更強調關心他人、社會及人類的利益與未來。對中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 使他們從小就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是當前素質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人文地理學以人地關系為基礎,探討各種人文現象的分布、變化及人類社會活動的空間結構,是地理課程的主體組成部分之一。同時由于人文地理學知識涵蓋自然和人文兩個層面,涉及面廣,綜合性強,也是學生人文知識和綜合能力培養的有機組成部分,尤其在協調人地關系,合理解決全球性的資源、環境、人口等問題,促進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具有其他學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二、初中地理教學中人文地理知識的滲透策略
1、提高對人文地理的認識。在古代,中國沒有先進的氣象儀器,人們都是通過多年的經驗來播種糧食和判斷天氣,現在還有一些民俗諺語在生活中廣為流傳。如“臘七臘八,凍掉下巴”,預示這兩天是北方最寒冷的季節,所以在臘月初八的時候要吃臘八粥溫補身體,增強身體的耐寒能力。老人常說“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是判斷天氣是否有雨的經驗總結,都是根據大自然的變化規律總結出來的。人文地理是自然地理的延伸,自然地理是人文地理的基礎,對人文地理的研究能夠幫助我們更多地認識自然規律,和大自然和諧共處。人文地理知識是初中地理教材的主體部分之一,為培養中學生的人文素質提供了極好的內容。初中地理教材以揭示人地關系為主線,以可持續發展觀點為設計理念,從協調人地關系的角度,讓學生認識人類身處的地理環境,形成“人類只有一個地球 “地球村”等正確對待自然的態度和價值觀,這對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地關系觀念、樹立正確的生存與生活方式及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意識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梢?,中學地理教材的人文地理學知識體現了現代人文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加強人文地理學知識的教育有助于中學生處理好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理念,從而在整體上提高中學生的人文素質。
2、從疆域和行政區劃的學習,深入地了解中國的自然地理概況。中國幅員遼闊,面積廣大,以960萬平方公里陸地面積成為世界上第三大國,自然環境各異,南北溫差較大,山脈河流發布較廣,全國按照地理位置特點劃分為34個省級行政區。通過這些內容的了解和學習,可以讓學生對祖國的山河和自己所處的位置有個更準確地認識。
3、從人口和民族的學習,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和家鄉的美好感情。我國除了土地面積大外,還有另外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人口多。我們在學習中都了解到,中國僅用占全球7%的耕地養活了占全球21%的人口。并且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共同聚居的國家,貴州省就是一個漢、苗、侗族、布依等多個民族共同居住的地方。在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對我們的祖國和家鄉有更深入的了解,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和家鄉,各民族團結相處的美好感情。
4、從農、工、商各行業的分布特點學習,樹立學生的遠大理想。中國的物產資源非常豐富,因為各地域條件的不同,主導產業也不一致。農業是我國的國民經濟基礎,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工業水平的提升以及沿海地區商業經濟的繁榮,使我們在農、工、商各行業都有了長足的發展,通過農、工、商各行業地域的不同分布特點,可以讓學生對各行業的特點有個初步的認識,并樹立遠大的理想,為祖國的美好建設而努力學習。
5、從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學習,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隨著經濟的不斷增長,環境隨之下降。如何改善目前的惡劣環境保持可續的發展,是這節內容學習的重點。通過這些內容的掌握,可以增強學生的環境意識,教育學生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
6、運用故事法教學提高趣味性。學生對故事的講述,有著好奇與興趣,運用講故事的方法將地理知識融入到故事中,使課程內容更加豐富。學習氣候的時候,運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諸葛亮借箭為什么可以成功,從他神機妙算的策略中,想到了什么,運用到了哪些地理知識,與學習課程有著怎樣的聯系,運用這一小故事,把學生帶到學習的氛圍中,真正的學習到知識。在課堂上運用故事的懸念,打破無聊枯燥的學習氛圍,在20世紀,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的時候為什么能成功,運用地理的知識解決這樣的問題,用不同的思維方式,把學習知識真正運用到實際中。
由于地理地理的知識較為復雜、難懂,學生在理解學習內容時會感覺很困難,尤其在理解與學生生活陌生的區域地理內容時這一現象更加明顯。所以,教師要通過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相互配合,培養學生對于地理要素的定位和綜合理解能力,幫助學生建立起互相聯系的地理知識體系,這樣一來便能幫助學生在掌握人文地理的同時了解其背后的文化知識內涵,帶領學生在世界各地不同的地域旅行,使每一堂地理課都生動活潑,充滿生活情趣。
參考文獻:
[1]李鴻英.從初中地理教學的角度學習認識人文地理研究[J].新教育時代·教師版,2017(23).
[2]孫綿荔.論初中地理教學中人文地理知識的滲透學習[J].新課程·中學,2013(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49067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