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初中地理的有效教學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教師在地理教學中,要積極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改變傳統的地理教學方法;加強學生的積極參與性;巧妙設置懸念;進行合作探究教學,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努力提高地理教學的效果和質量。
關鍵詞:初中;地理;有效;教學
一、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1.地理教學中巧妙引入音樂歌曲
在教學《中國的河流和湖泊》中的“長江”一節時,我是這樣引入新課的,用電腦、大屏幕播放光盤,先讓學生欣賞歌曲《長江之歌》,要求會唱的同學跟著一起唱,既激發學生的興趣,又達到了愛國主義教育融于教學的目的。再如學習“季風”時我引入了《黃土高坡》中的歌詞:“不管是西北風,還是東南風,都是我的歌,我的歌……”然后我問:“歌中唱到的西北風、東南風,黃土高原上是否真的有東南風、西北風?分別在什么季節盛行?為什么會有這些風?”這樣就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地理教學中巧妙引用古詩文
把古詩中與地理知識結合緊密的詩句,巧妙引用到課堂中,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勝。例如講我國的地勢地形時用“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講梅雨時用“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講內蒙古草原時用“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來說明內蒙古草原的平坦開闊,一望無際的地形特點和景觀。這些詩猶如“調味劑”一般為地理課堂增添了一番韻味。
二、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
教學過程既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又是一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它是認識與發展相統一的過程。素質教育的理念要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相應的能力,素質教育的核心就是培養學生的能力。因此,在教師教的過程中,必須始終把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放在教學工作的首位。教材知識的學習是必要的,但切忌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去死記硬背,而應該在理解的基礎上去學習知識,在聯系現實生活的實際中,通過應用知識來形成能力。如在“利用經緯網定位”的教學中,由于該知識點比較抽象,可以首先引導學生了解:地球表面并不真正存在經線和緯線,而是為了準確定位某一點的位置,而使用了經緯網。在經緯網確定位置的圖中,是“橫緯縱經”,同時指出一些具體的位置,如北京的位置是116°E,40°N。四川汶川發生地震的位置是:103.4°E,31°N,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經緯網的理解,形成基本的知識與技能。
三、改變傳統的地理教學方法
積極地創設有創造性問題的教學情境創造性問題教學情境的創設,不單單是指培養學生采用創造性的思維來解決教師設計的教學問題,更重要的是啟發學生提出一些帶有創造性色彩的問題,并養成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我們運用“問題解決法”學習珠江三角洲基塘農業過程中,告訴學生基塘農業是根據珠江三角洲地勢低洼的自然條件而創立出來的一種生態農業形式。我們地處山東南部平原地區,如何依據我們這一地域的經濟條件、自然條件創設一個適合我們這個地域的生態農業模式呢?我們鼓勵學生解決這個問題,學生比較感興趣,提出了不少方案。
四、加強學生的積極參與性
課堂是地理教學的主要陣地,必須充分發揮課堂教的優勢作用,不斷提高教學效率。因此地理教師應該轉變“教師角色”,改變過去教師單向講授為主的習慣性教學方法,將師生“互動教學”引入地理課堂,“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講述為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后”的原則。這也就要求我們教師上課前要認真備課,準備好讓學生思考的問題供學生思考和討論。上課時,要運用講解式、啟發式、討論式等多種教學的方法,來引導學生認真思考,積極回答問題,同時鼓勵學生發表個人見解;必要時可以讓學生自己講授和演示。例如,我在講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地理“地球的運動”這一節中的“地球自轉”時,我讓學生親自去演示地球自轉時晝夜更替的情景,然后讓學生同桌為一組進行討論,讓學生自己去講解晝夜更替現象是怎樣產生的。最后,派一名代表進行歸納、總結。這樣既活躍課堂氣氛。又做到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同時使學生對教材的知識點達到較為深刻的理解,形成生動的理解記憶,最終實現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五、巧妙設置懸念
這是一種通過設置懸念將學生引入求知情境的導入方法。學生對一些現象有過淺嘗輒止的體驗,但只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故而產生知識上的困惑。教師在導入新課時,若能利用學生的這種困惑設置懸念,就會激起學生走進課文、尋找答案的欲望。當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解疑釋惑時,他們就會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強化學習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在運用懸念法導入新課時,教師所設的疑問要新穎且富有啟發性。另外由于懸念導入法多用問句的形式表述,所以在運用時要注意把握好語氣和語速,在語氣上要持疑惑,在語速上要快慢適度,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注意,牽動學生的思維,進而培養其追根究底的探索精神。
六、進行合作探究教學,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教學設計過程每一個老師都會有自己的一套獨有方法,但為了落實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多樣的這個目標,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嚴格遵循四個原則的基礎上時刻問自己:我們教師應該怎么樣才能讓學生易于接受這個內容?學生應該怎樣才能學到這個內容?只要不斷的思考這兩個問題的解決方案就能實現教學方法與學習方法的多樣化。在新課程背景下的地理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本著“關注學生發展,實現教學目標”的原則,積極使用多種教學方法(也包括傳統的教學方法講授法等)。新課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小組活動有利于學生的自我發展意識、協作能力、自學能力的培養和增強。在開展小組活動時可采取了“分工―合作―交流―展示”四大步驟,全班根據學習需要分成若干組,小組內成員分工協作承擔不同的任務,組員分頭搜集資料,在小組內合作交流形成本小組的觀點并制成表格、文檔、小報、幻燈片等形式,然后在課堂上展示小組成果。
七、結語
總之,在進行初中地理教學時,老師要運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出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袁孝亭,王向東。新課程理念與初中地理課程改革。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趙薇,荊秀紅。解密高效課堂[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152-178.
[3]劉長興。高效課堂教學可貴嘗試[N]。天津日報,2008-03-25.
[4]張金凱。打造高效課堂的實踐與思考[J]?,F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010(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34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