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地理知識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存在于我們生活的每個地方。基于地理的這個特點,老師應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知識,讓學生能夠感受到地理知識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價值,透過生活看到本質,使學生打下良好的地理知識基礎。本文就國內地理教學的現狀進行分析,對地理教學生活化提出個人的見解,以期為地理教學工作中提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9)12-0114-01
一、國內地理教學現狀
高考地理被劃分為文科專業,很多學生認為只要背誦知識點就能得分,但實際上,地理是綜合類學科,包含其他學科知識。大部分老師和學生對地理學科的理解和教學都存在一定的誤區,同時,由于課時不充足,在教學和復習中過度依賴課本的現象明顯,拓展不夠生活化。學生綜合能力沒有得到培養。
二、營造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教育的目標是讓學生能夠主動的學習、掌握知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教學情境的設定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地理教學也是如此。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沒能圍繞學生進行教學情境的設定,就會造成學生對于地理學習的興趣下降。中學生對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還比較差,會受到興趣的影響。地理生活化教學的很重要的一步就是將生活帶入課堂中去,如讓學生通過觀察周圍人的衣著相貌來辨別民族,這樣既可以直觀的展示給學生知識,也能夠將知識結構變得更加生活化,有利于學生的記憶。地理教學生活化也讓學生對地理知識有更好的理解,使本來枯燥無味、充滿理論知識的課堂變得活躍起來,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提升[1]。
三、貼近生活,發展學生的地理探究思維
地理知識來源于生活,也要應用于生活。地理教材中的知識,不是將生活現象的簡單再現,而是將生活現象進行概括,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在教學時教師根據教材內容要求,從中加入一些生活現象問題,讓學生自主探究、討論、得出問題答案,使學生作為課堂主體的身份得到充分的展現,培養學生的地理探究思維。
四、地理教學生活化的實施途徑
?。ㄒ唬﹦摻ㄉ罨榫?,強化學生主體地位
教師的課程必須從教材出發,與生活相結合,將學生的問題都帶到學習情境中去,讓死板的教材變成生動的情景,創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能夠發揮自主能動性,從而更好地提高成績[2]。如對于鋒面的講解,由于抽象難以直觀理解,老師可以打個生活中的比方,如打籃球的時候,一個瘦子后衛撞上胖大的中鋒,由于二者體重差異一般比較大,受力不同,瘦的容易被撞回去或者摔倒。同樣原理,由于冷暖氣團重量也不一樣,二者相遇的時候,輕的暖氣團就容易上移,形成傾斜的鋒面。
?。ǘ纳钪屑橙§`感,培養學生的興趣
教育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相結合的活動,而教師的“教”要從生活中汲取靈感,不能總是依靠教材,用學生身邊的生活素材來進行課堂內容的補充。如教學《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時,可設問:為什么朝霞、晚霞呈現桔紅色?(近地面大氣中塵埃多,顆粒較大,散射能力強,波長較長的紅光、橙光難被散射。)交通信號燈規定“紅燈”為停的科學依據是什么?將這樣枯燥的理論知識轉化為現實的生活問題,容易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
?。ㄈ╆P注時事新聞,適時更新教學素材
教學要緊密結合身邊發生的事,與時俱進。這樣就才能盡量順應學生的心理需要,有利于學生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并培養學生關心時事、關注國家的責任心,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如2019年南方多雨雪,而北方比較干燥,通過這些現象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其原理,達到學以
致用。
五、總結
總之,初中地理教學要貼近現實,教師要將生活現象和地理知識合理的結合到一起,對課程內容和課程結構進行精心的設計,努力做到新課改中要求的將課程內容貼近生活,使學生能夠更好的掌握課堂知識,并能夠運用到生活中去。與此同時,通過初中地理的生活化教學,能夠讓學生切身感受到地理知識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因此,初中地理老師應當找到更加適合地理生活化教學的方法,讓學生能夠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學習。
【參考文獻】
[1]崔春.實現初中地理教學生活化的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4(6).
[2]張東霞.淺析初中地理教學生活化[J].中國校外教育(下旬刊),2015(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47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