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在農村留守兒童教育中的有效策略芻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目前,如何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已經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針對我校當前留守兒童普遍存在行為習慣差的問題,進行問卷調查,分析問題成因,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促使留守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使我校的留守兒童能健康成長,最終成為人格健全的社會人。
關鍵詞:留守兒童;行為養成;教育;策略
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就是在現代教育理論的指導下,對缺失正常家庭教育的農村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交往、做事等方面存在的缺失而進行的科學的教育和訓練。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關系到千家萬戶,他們的健康成長,對新農村建設、構建和諧社會,促進未來發展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同時,留守兒童的教育,也是學校、家庭、社會合力完成的一項綜合性的工程。而學校是留守兒童教育的主體,應主動擔負起教育留守兒童的重任。
一、健全檔案,加強管理
學校要建立“留守兒童”專項檔案,認真調查摸底,掌握學生信息,完成留守兒童信息采集表,建立檔案。如此有利于教師發現留守兒童的不良行為習慣,分析不良行為習慣產生的原因,便于有針對性地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倡導每一位老師努力做到:讓留守兒童做到“三不”,即留守兒童不輟學、留守兒童學習不掉隊、留守兒童不違紀。
二、強化制度,落實到位
學校要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成立留守兒童工作領導小組,建立留守兒童之家,制定《留守兒童管理制度》《留守兒童談話制度》《留守兒童家訪制度》《留守兒童親情電話管理制度》《留守兒童心理輔導制度》等,要在制定制度的同時,注重給每一位留守兒童在心理上傾注更多的愛,生活給予照顧,學習上給予幫助指導,公正、公平地對待每一位留守兒童,讓每個留守兒童感受到老師和同學的愛心,讓他們在平等、民主、和諧的學習和生活氛圍中成長。
三、環境育人,促進養成
環境對人有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力量,為此學校要努力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如:校訓上墻,樓梯口設置文明提示語,樓道懸掛名人畫像,展示留守兒童作品,打造“書香校園”“書香班級”等。優美的校園環境營造出了濃厚、健康向上的德育氛圍,促進留守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使養成教育的各項要求內化為他們自覺的行為準則。
四、活動育人,展示自我
要有針對性地對留守兒童開展形式多樣的行為養成教育活動。為了讓留守兒童開闊視野,陶冶情操,提高綜合素質,學校應開展形式多樣的行為養成教育活動。
1.在社會實踐體驗中,培養留守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將文明禮儀教育與社會生活相結合
教師可以將課堂搬到社會,在禮儀教育中,開展“讓食、讓路、讓座”的“三讓”活動,讓孩子把第一口飯菜夾到家長碗中,出入門時讓長輩和他人先行,乘坐公交車讓老幼病殘孕先坐,把關愛送給周圍需要幫助的人。
2.建立星級評比制度,在檢查中促進留守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學校要持之以恒地在留守兒童中開展“日查、周結、月評、期末獎”的常規教育評比活動。把留守兒童個人的行為表現與班級集體的榮譽結合起來,使留守兒童平時的行為表現處于集體的輿論監督下,讓留守兒童能比較自覺地遵守規范,在留守兒童中形成一個爭先進、趕先進、當先進的良好氛圍。以評價促養成,循序漸進鼓勵評價提高,使留守兒童的外化行為轉變為內驅力,產生正效應。
3.結對子,開展活動育人
以班為單位,教師和留守兒童結成對子,除了學習上的幫助以外,還要對生活、情感、心理、煩惱等方面都給予關注和疏導,做“代理家長”,并要求定期與“代理家長”進行生活和學習情況的面對面交流。
五、心理指導,健康發展
就留守兒童而言,其心理正處于“哺乳”階段,對他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導很有必要,學校要重視開設心理健康課程,讓留守兒童學習了解心理科學知識,掌握了心理調節技術,對自己不健康的心理進行調節,使他們真正地放下心中的包袱及陰影,健康發展。
六、奉獻愛心,拉近距離
關愛留守兒童是全體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新形勢下我們面臨的一個新挑戰,教師要把愛融于教學之中,給留守兒童生活上照顧、精神上安慰和行動上指導,使留守兒童處在愛的教育之中,讓他們懂得什么是愛,并且使自己在享受愛的同時,也愛他人。相信“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留守兒童就會生活在“美好人間”,他們的行為就會健康發展。
總之,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對個體、教育和社會的影響都是不可估量的,時代賦予了學校教育新的使命,我們應從從多方面、多渠道、全方位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營造良好教育環境,促進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為新農村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謝妮.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研究[M].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09.
[2]楊元松.中國留守兒童日記[M].江蘇文藝出版社,2011-12.
[3]王誼.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1(1).
編輯 段麗君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9167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