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有效性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小學階段開設品德與社會課程,就是為了加強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基于學生的生活實踐,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小學生的學習與發展過程中,教師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因此,探討了如何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實踐的有效性,提高教學質量,使得教學更具有針對性。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策略
當前,為了促進我國義務教育的發展,提高義務教育的教學水平,實施了“國培計劃”。主要就是利用當前的互聯網信息技術,通過遠程在線教育方式,對中小學一線在職教師進行教育創新培訓。通過引用經典案例,讓中小學教師能夠吸取經驗,在此基礎上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方法,彌補教育工作中的不足,促進教育教學的發展。在此背景下,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師也逐漸意識到墨守成規是削減教育有效性的關鍵性因素。因此,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師應該在創新的基礎上,重視提高自身教學有效性,創新教學方法,使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能夠發揮其作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營造良好的品德與社會教學氛圍
小學生還處于懵懂期,其身心還處于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在學習與生活中就極需要教師與家長的引導,促進學生個人心理素質方面不斷成熟。因此,一旦教師使用的教學方式不科學,那么不僅課堂教學的質量會受到影響,同時還會導致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故而,在開展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時候,教師要充分重視教師身份對學生產生的影響,避免出現為了在教學活動中樹立自己的威信而斥責學生的不良行為,而忽視了與學生之間的良好交流,特別是在品德教學中,教師應該通過良好的行為在學生心中樹立良好的形象,真正地發揮品德的教育作用,以身作則,以理服人。同時,在品德與社會課程中會摻雜很多理念以及案例,因此,教師應該積極探索學生的興趣點,選擇適當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中,擁有良好的學習狀態,使得其所接受的教學知識掌握更加牢固、有效。
二、將知識與社會生活相結合
小學階段對小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學習知識就是為了指導生活實踐,因此,教師不能一味地講解理論知識,而是應該通過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典型事例進行了解與分析,將品德與社會相關知識與具體事例進行結合,引導學生自己得出觀點,從而去指導自己的生活實踐,形成一種思想共鳴。例如要求學生學會“自律”、學會“慎獨”,利用無人監考的相關事例,或者是開展這樣的教學活動,讓學生自己體驗,從而形成自己的感悟。因此,在教學中,最主要的就是化抽象為具體,使學生明白學習思想品德知識就是為了讓他們懂得如何去生活,懂得如何去規范自己的行為,懂得怎樣去成人成才。如我們一味地要求學生尊重父母和老師,要懷有感恩之心,但是,如果你只是硬性地要求學生,反而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具體的事例,讓學生用心去思考生活中父母、老師如何去關心他們的成長,尤其是在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父母、老師是怎樣幫助他們解決困難的,通過實際事例,引導學生思考這樣情況的背后父母、老師對他們的真心。
三、靈活地使用教學手段
為了保證品德與社會的教學的有效性,教師的教學手段也應該隨著學生的課堂情況而發生改變,注重教學手段的多樣性以及靈活化,然后在課程特點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教學手段。如,在進行情境教學過程中,教師就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讓學生發揮自主能動性,讓學生能夠自主思考,并進行自主探究,學會發現問題,同時,在思考的過程中去分析問題,最終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做到將理論知識很好地運用到生活中,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讓理論更好地指導生活實踐。因此,在進行生活情境式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可以進行角色扮演,形成互動,讓學生進行自我發揮,然后進行討論,讓學生對問題形成生活情感體驗以及看法。最終,學生就會進行思考,也會具有較高的學習興趣,品德與社會的教學效果就會完成教學目標的要求,甚至是對學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充分吸收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進行學習。
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重視引導學生。小學生還處于懵懂無知狀態,正是獲取知識的最好年齡,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的塑造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在這之中,品德與社會教學就占據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師應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相結合,更好地引導學生,讓學生產生思想共鳴,更好地成長。
參考文獻:
[1]劉曉智.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8(25):135,165.
[2]普芳瓊.提高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有效性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8.
[3]付自成.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探[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8(4):69-70.
[4]黃毅媛.提升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小學教學參考,2014(21):84.
編輯 謝尾合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9167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