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有效教學思路之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當下經濟發展迅速以及在政治方面也快速進步的社會,思政課教師需要針對此方面不斷增強當代學生的品德素質。對于小學生的品德發展則更需要受到思政課教師的重視,其主要原因是小學生時期是處于意識形態正接受培養的階段,因而通過品德的教學可促使小學生在各方面素養上得到優質的培養,從而通過小學生品德的發展,樹立其正直積極的學習態度與生活態度。
  【關鍵詞】品德課程;品德教學思路;小學生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3-0074-02
  引言
  由于在當下社會,對于小學生的品德素養及社會能力上的培養是尤其重視的,因此,思政課教師在進行對小學生的《品德與社會》教學過程中,正在不斷地優化其教學思路,持續進行探索并發現其效果最好的教學方式,以促進小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得以培養其良好的品德素養與社會認知。思政課教師在探究其優質的教學思路過程中,需要不斷深入小學生的學習以及生活中,以充分了解小學生的心理以及學習態度,根據此方向進行《品德與社會》教學思路的探索與發現。
  一、準確把握學習知識點
  思政課教師需要高質量地培養小學生的品德素養以及社會能力,則需要以整體的眼光去看待教學思路的發展。只有通過在整體上的觀察與發現,才能得到有價值的教學發現。首先是需要深入了解《品德與社會》課程中的學習內容,對于整個課程的學習內容,需要有充分的了解和深入的探知,并且充分運用到其宏觀的教學思路。其次則是發現在《品德與社會》課程中的相關教學知識點,教師需要極其了解其學習的知識點,才能以此建立起優質的教學思路,以促進小學生在學習《品德與社會》中得到高質的學習與熏陶。準確掌握《品德與社會》課程中的學習重點是建立教學思路的必要環節,因此教師需要進行不斷的學習,準確把握到課程學習中的學習重點并對小學生進行強調式的教學。
  二、以小學生為中心教學
  1.引導小學生自主預習。
  在教師進行《品德與社會》教學思路設計上,必須相當重視積極引導小學生自主預習的教學環節。由于《品德與社會》此學科相對于小學生而言是偏向于建立意識形態的學科,且在學習內容上有大多都是學生的主體思考部分,需要小學生自身進行思考和思想發揮的方面。因此在教學思路上建立小學生自主預習的教學環節是至關重要的,小學生在自主預習《品德與社會》的過程中能夠自覺的思考相關學習問題,可促進小學生學習質量得到“質”的提升。
  2.以小學生角度進行教學。
  因小學生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體,所以需要建立起《品德與社會》課程中的教學思路,則需要充分考慮到主體的學習角度。通過小學生主體的角色,不斷在教學思路上進行探索與發現。只有通過小學生的角度建立相關的教學思路,才能在小學生的學習質量上得到有效的價值。那么,如何在小學生的角度進行教學?例如在小學六年級下冊的《品德與社會》的第一單元“生命需要呵護”學習內容上,就需要充分考慮到小學生的心理素質較為單純的特點,樹立其相對應的教學思路,而不能偏離與小學生的本質特點進行教學,就“生命需要呵護”這一單元可以充分考慮到,利用其小學生能感受到的物品進行教學講解,比如說春天嫩綠的小草的生命需要得到呵護,以及其它小學生易理解的物品,通過站在小學生的角度進行教學,可使教學得到有效發展。
  3.引導學生課后回顧。
  在教學思路的環節中,積極引導小學生自主預習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教學思路環節,那么同樣與自主預習相對應的引導學生課后回顧也是教學思路中必不可忽視的一個教學環節。與自主預習相同的是課后回顧也有促進小學生在學習《品德與社會》過程中學習質量得到“質”的提高,并且充分發揮小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而課后回顧與自主預習相不同的是小學生針對教師的重點講解可進行相應的消化與吸收。例如在六年級下冊書《品德與社會》的第二單元“珍愛我們的生命”課程中,小學生則可通過教師對生命以及生命態度的解釋進行相應的課后回顧,促使小學生在品德素養方面得到充分的提高。
  三、教學過程優質化
  1.充分應用現代信息技術。
  在《品德與社會》課程中,教學思路需要得到充分的提高,勢必需要與現代信息技術相互結合。當下社會經濟發展速度迅速促使信息技術正在不斷的完善,因此,在各行業中都不斷的與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同樣的在《品德與社會》課程中,也是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諸多有利方面進行教學思路創新的。對于小學生而言,品德與社會課程是較為抽象的學習,因此,將現代信息技術充分應用于教學過程中能夠有效地推進小學生在《品德與社會》學習中發展。例如,在學習“生命需要呵護”該話題時,則可利用信息技術中普遍應用的多媒體將教學內容呈現出來,不僅可促使小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該課時,也有助于小學生形成更高質量的思維想法。
  2.促使小學生學習與實際相結合。
  根據相關教學領域可知,《品德與社會》的教學是偏向于社會實踐的一門學科。因此,在促進小學生學習《品德與社會》的教學過程中則需要注重小學生的學習與實際生活現實相結合。因《品德與社會》中的學習內容與小學生在日常中接觸的社會事務以及情感表現都是有極其密切的聯系,因此將小學生的學習內容充分融入于社會實際中,不僅能夠促使小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品德與社會》中的學習內容,同時通過社會實際實踐的學習融入能夠促使小學生形成更為強烈的自主思考能力。例如六年級下冊書中的第三單元“善待自然萬物”就非常適合融入于社會實踐中去體驗該學習內容的主要中心思想和學習重點知識。
  結束語
  綜上所述,可清晰地了解到《品德與社會》學習的教學思路是需要不斷的進行改造與創新的,這與該學科存在極強的靈活性有關。因此,思政課教師需要根據小學生的學習思想變化對其學習內容進行不斷的創新性教學,并且將小學生各方面思想變化充分融入于教學思路中。加之,《品德與社會》的教學思路,同樣需要與現代信息技術極其社會實踐相結合。
  參考文獻
  [1]劉曉智.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8(25):135+165.
  [2]曹莉娜.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新思路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8(36):73-74.
  [3]郭明志.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現狀與發展[J].學周刊,2016(25):142-14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459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