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學習方法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有效應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在新課改和素質教育的推動下,學生的探究能力成為小學教育關注的重點。探究能力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中更深入的理解知識,解決遇到的問題。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是一門實踐性、應用型較強的學科,需要學生具備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本文結合筆者的實踐教學經驗總結了探究式學習方法在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探究式學習;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應用
探究式學習(Hands-on Inquiry Based Learning)是指從學科領域或者現實生活中選擇主題,在教學中通過創設情境,使學生能夠通過實踐發現問題,再通過信息收集與處理、交流與表達最終是問題得到解決。通過探究式學習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得知識,還可以提升學習能力,發揮創新精神[1]。探究式學習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形式,具有主動性、實踐性、綜合性與開放性的特點。而傳統教學形式是以教師為主體的知識講授,很難使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因此,教師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要把握探究式學習的特點,發揮其優勢作用使教學效果得到提升。
一、通過師生互動,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探究
教師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扮演主導者的角色,師生互動過少,很難激發學生的潛能并將知識進行有效內化。探究式學習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的個性能力能夠得到最大化發揮,學習主動性得到有效提升,從而使綜合素質得到提升[2]。在新課改的推動下,教師的教學方式由原來的傳統教學形式向探究式學習轉變,給與學生更大的發展空間。思想品德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加強師生互動,通過啟發式提問鼓勵學生通過學習與思考自己解決問題,并且在參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運用品德與社會學習中的正確思想指導自己的行為,使自己成為品學兼優的學生。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探究之前要明確課程的重點內容,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有目的、有步驟的啟發和引導學生。
以冀教版三年級《品德與社會》中《家庭的親情》為例,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導入與親情相關的視頻,讓學生欣賞并感悟,為接下來的探究式學習營造感人的情緒氛圍。接下來,教師進行啟發式提問“通過視頻我們看到,父母含辛茹苦生育、養育兒女非常不容易,你能說一說在生活中父母是怎樣關愛自己的么?”通過創設的問題情景引發學生的熱烈回答,使教師能通過師生互動了解學生的想法。緊接著教師可以插入古代二十四孝中《漢文帝親嘗湯藥》、《黃香溫席》的故事,以及感動中國人物陳斌強照顧老年癡呆癥母親的故事,讓學生思考“故事中的主人公是通過怎樣的方式孝敬父母的?在生活中,你會怎樣關心自己的父母”,通過問題引發學生的反思并引出學會感恩的主題。教師還可以將問題繼續發散,從家庭擴展到班級與社會,使學生能夠感恩幫助過自己的人,并且能夠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
二、通過生生互動,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
學生在班集體中進行學習成長,需要具備與他人相處與合作的能力,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不僅可以促進班級融合,還可以使學生之間能夠互相幫助,在共同協作中體會到解決問題的成績感與喜悅。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之前要根據學習能力進行強弱搭配,并選出發言小組長,小組長的職責是鼓勵組內每位學生發言,并將團隊的答案進行整合與表達,其他的學生要積極參與小組探究學習,小組長采用輪流制。小組合作探究的內容一般是難度較大或者具有發散性的知識內容,教師可以根據《品德與社會》中的內容進行合理安排。
以冀教版三年級《品德與社會》中《居家的安全與保護》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在課前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護蛋游戲”,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并引出此次課程的主題。教師要提前準備好游戲需要的工具,明確好游戲的目的,把控好游戲導入的時間。在游戲進行之后進行總結,并根據學生積極努力的表現給予正面反饋,激發學生的團隊榮譽感。接下來的環節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一組有關家庭中存在安全隱患的圖片,讓學生進行觀察和交流,在小組成員的齊心協力下發現了存在的問題。接下來教師在進行安全知識與自救方法的講解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通過翻轉課堂,加強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
翻轉課堂通過課堂以外的延伸將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使教師能夠帶領學生在課上高效的分析重難點知識并進行問題討論,與傳統教學形式相比,翻轉課堂的探究性、主動性以及靈活性較強,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3]。思想品德教師可以在課前布置預習任務,使學生提前思考課程內容,將自己的疑問標注出來并在課上進行提問,通過課堂探究進行解決。在課程結束之后,教師可以布置實踐活動,繼續進行知識的拓展。
以冀教版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中《可愛的家鄉》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在課程結束之后給學生安排課后實踐活動:通過互聯網查找家鄉的歷史、名人以及名勝古跡;與家長聊聊家鄉的那些變化。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操作能力,通過課后探究學習可以使學生學會運用檢索工具進行知識拓展,并且可以在與家長進行交流的過程中豐富對家鄉的認知。教師在組織課后實踐探究活動之后一定要收集學生的反饋,使教師能夠評估教學效果并進行完善。
四、結束語
總之,品德與社會的實踐性、生活性較強,教師要認識到探究式學習對學生能力的積極作用,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合理運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以及翻轉課堂教學形式,使學生能夠積極思考、不斷創新、學會與他人合作,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深化和拓展課內知識。
參考文獻:
[1]楊二萍.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基于探究性學習的研究[J]. 中華少年, 2018(11):76-76.
[2]史為廣. 增強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實效性[J]. 中華少年, 2017(24):9-10.
[3]鄭虹. "探究互動式"教學在小學中應用[J]. 教育, 2017(21):20-20.
?。ê鲜∩坳柺新』乜h桃洪鎮東方紅小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60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