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培養責任感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品德與社會》新課程指出:培養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讓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并且具有愛心、責任感、良好的行為習慣。
  【關鍵詞】品德;教學;責任感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3-0071-02
  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和社會責任感是品德與社會課最為突出的特征。在教學中不斷培養學生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感、良好的行為。因此,在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哲學家培根也說過:“責任感是世界上最珍貴的種子,它若早早地播種在孩子的心田里,將會收獲一生一世的幸福?!倍钚鲁鰻t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責任擔當”位列第五!因此,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迫在眉睫。
  一、緊扣教材內容,感知責任
  1.綜觀教材體系,把握關鍵點。
  每一節課的教學中總是認真鉆研教材,了解每一冊教材的編排,每個單元的教育主題目以及所反映的生活側面,每個單元主題下的課文學習、研討話題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數。這樣,在教學的過程中,就可以地使各冊內容更好地過渡與銜接,更有利于教育主題的聯系與整合。
  2.深挖教材內容,找準切入點。
  品德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細水長流。因為小學生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個長期堅持和積累的過程。心理學家勞倫斯.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六階段理論,也說明,隨著道德水平的提高,學生在做事時,對事物的認知會由淺入深,其思維發展也會由低到高,這正是他們道德養成的過程。而《品德與社會》教材,內容編排上是循序漸進,層層深入的。在教學的過程中,這樣深挖教材的內容,找準切入點,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一步一步讓學生感知對自己、家庭和集體以及社會所承擔的責任。如學習六年級《共同的責任》時,結合教材內容,給學生普及了公益的概念,以及國家有哪些公益組織,舉例公益活動和公益人物,為大家樹立榜樣。
  二、結合生活實際,承擔責任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品德與社會性發展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學生的生活對本課程的構建具有重要意義。在教學中,讓學生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會,并以此為基礎,提升學生的生活。
  1.抓住生活細節。
  品德與社會的學科特點就是貼近生活,緊密聯系生活,所以設計一些符合學生心理特點的開放性的作業,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主人翁意識和強烈的責任感。細節決定成??!因此,要從細微處入手通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讓學生承擔應有的責任,把一件一件小事做好,從而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作為一名學生,首先要對自己負責。學生的主要責任當然是學習。學習是為自己人生打基礎的階段,學會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班是的小威同學,我剛教他的時候,總是不按時交作業,不是沒做,就是忘記帶,一旦讓補做,就哭鬧。他顯然是在逃避責任。經了解后,得知小威缺乏自覺性,學習都要催促的,而家長又過于溺愛。于是先與家長溝通,達成共識。學習不是為家長學習,跟家長沒關系,家長有家長的責任,學好習,是對自己負責的表現,別人,哪怕是家長也代勞不了。接下來,與家長共同教育督促?,F在,小威已經能按時完成作業了,偶爾漏做,也能補做,不再哭鼻子了。另外,還要對他人和集體負責。諸如守紀律,做好值日,擺整齊課桌椅,教室的潔凈,垃圾的分類,甚至是書桌抽屜、地面清潔,這一項一項的責任都落實到每個學生的身上,并且都安排專人管理,做到事事有人做,事事有人管,從而讓他們知道該做的事,該承擔的責任,并努力完成。有一次,學生向我反映,班里的小劍和小濤在課間追逐。我就找他們到辦公室,其中的小劍同學已經哭得稀里嘩啦了,問其原因,他說:感到很委屈。我說:你有在教學區跑嗎?學校三番四次教育提醒你們要注意安全,不要追逐的呀。他說:我有跑,但這是因為小濤追我,我才跑。我聽明白了,小劍的潛臺詞是:我是不想跑的,只是小濤追我,我才跑。我沒錯,我委屈。很明顯,小劍在推御責任。這是小學生常見的很典型的表現。他們往往在事情發生后,不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一味責怪別人。于是,我耐心地與小劍分析:小濤追你,不能成為你跑的理由,你是完全沒必要。如果你心中有紀律,記住安全二字的話,你可以提醒和勸阻小濤,這樣,追逐的事就不會發生了。你在教學區跑,是違反紀律了。每個人都為自己所做的事負責任。這時,小劍不再哭了,承認了自己的錯誤,與小濤互相道歉,保證以后注意安全。我對他們給予肯定,說:勇于擔當,知錯能改,是好孩子。確實,班主任要事事處處多留幾個心眼,關注學生的一言一行,及時給予引導,培養學生的責任感。
  2.把握生活的契機。
  培養小學生的責任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傳統節日文化便是中華璀璨奪目的古文化中一顆明珠。濃縮了華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薰陶了一代又一代龍的傳人,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的心靈。因此,抓住節日進行責任感的培養,不失為一個好契機。讓學生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養為家庭分擔的責任感;讓學生以實際的行動綠化祖國,激發學生愛護地球,保護環境的意識和責任感;使學生樹立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奮斗的使命感。另外,更注意抓住身邊的人和事及時教育學生。教育學生,關心父母,對他們盡孝心,是為人子女應該有的責任。
  3.開展實踐的活動。
  品德與社會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生所學的道德知識必須在日常生活和真實環境中感受體驗,才能得到鞏固深化,變成自己的精神財富。在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針對性、時效性、創新性,這時,教師很有必要引導學生向課外內容延伸,從而讓學生多角度地理解生活、體驗生活。學習《溫暖的家》時,我設計了一個體驗活動,通過親身感受,體會媽媽十月懷胎和養育孩子之艱辛。讓學生切切實實了解美好的家庭生活是父母長輩付出了努力和心血換來的,體會在自己成長過程中父母的養育之恩。
  因此,作為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師,應該通過各種渠道把“學生責任感培養”滲透在品德與社會課程這塊肥沃的土壤中,讓學生從小學會為自己負責、為他人負責、為社會負責、為國家負責、為自然負責,為培養品德良好、有責任感的現代化公民提供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
  [2]《品德與社會教師指導用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廣州市2017年德育重點課題”基于家校溝通的家長課程的建構與實踐研究”研究成果。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457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