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背景下的品德與社會教學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這教育信息化2.0時代中,互聯網思維逐漸滲透到了教師的教學理念之中,互聯網使得教師的教學方式或方法開始發生改變,“互聯網+教育”給教學帶來了很多新的東西。接下來,我們就基于“互聯網+”的背景對品德與社會教學進行討論。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 互聯網 教學探索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1.168
“互聯網+教育”的進一步深化,推動教育進入到了信息化2.0時代,而教學也迎來了新的變化。就品德與社會教學而言,如何利用好互聯網這個信息獲取的工具,用互聯網來提高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實效,使品德與社會教材的教育功能得以更好地發揮,促使學生在社會性發展中形成良好的品德,成為了當前品德與社會教學關注的問題。接下來,我們就聯系教學實際來對“互聯網+”背景下的品德與社會教學進行分析。
一、以“互聯網+品德與社會教學”來為學生創設情感體驗情境
品德與社會教學特別注重讓學生進行體驗學習,即學生通過親歷某件事來獲得更為真切的感受,在道德層面提高認識并將情感予以更好地激發。在教材之中,一些歷史事件距離我們生活的年代是很久遠的了,學生無法去進行親身經歷,對這些內容理解也就會存在一定的困難。例如,在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精神培養的時候,僅靠教材中的文字描述和圖片是遠遠不夠的,學生根本無法真正感受到帝國列強給我國帶來的傷害,也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教材內容而獲得有效的愛國主義精神培養。所以,教師可以將電影《鴉片戰爭》播放給學生看,讓學生能夠親眼看到鴉片給我國帶來的傷害,讓學生能夠親眼看見外國列強在我國犯下的惡行,讓學生能夠看見虎門銷煙這一壯舉……視頻放完之后,教室里面安靜得地上掉一顆針都能聽見,但是這背后卻是學生久久不能平靜的內心。在視覺和聽覺雙重沖擊的作用下,學生立馬就理解了“國恥”一詞的含義,繼而以此為基礎激起了學生心中的愛國主義情懷。
品德與社會的教材還有不少類似的歷史事件,光憑書本中提供的文字描述和圖片是完全不夠的,教師要能夠靈活地運用互聯網來進行教學資源的獲取,將網上的影片和電視劇下載下來,從中截取我們需要的素材來進行加工處理,制成多媒體課件用于品德與社會的課堂教學之中,讓歷史能夠以更為直觀的形式展現在學生的面前,令學生情感體驗的情境得以隨互聯網的運用而創設,從而學生的情緒將會受到感染,情感將會產生共鳴。此時此刻,品德與社會教學將會變得輕松起來,教師不需要再糾結如何去對教材內容進行描述,而學生將會在互聯網的輔助下獲得能力的更好強化。
二、以“互聯網+品德與社會教學”來為學生拓展生活經驗的空間
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與社會性發展是成長和發展過程中的必然,其并不是由品德與社會教學開始而開始的,而是以學生生活經驗為基礎來進行構建的。在品德與社會教學進行的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去對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豐富,幫助學生獲得能力的不斷提高和知識的不斷積累,讓學生的良好品德形成與社會性發展得以持續進行。
例如,教師在向學生講授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識時,由于受空間的限制和約束無法讓學生親自去進行嘗試,學生往往無法憑自己現有的生活經驗來對教材中相關知識進行理解,也就不能很好地激起學生對知識進行探究和學習的欲望。所以,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來進行課程資源的獲取,運用“大?!?、“森林”、“沙漠”等關鍵詞來進行相關圖片的搜索,將這些圖片輔以音樂來制成課件“美麗的地球”;教師還可以利用互聯網進行課程資源的豐富,運用“太陽系”“銀河系”“超新星”等關鍵詞來進行相關圖片的檢索,將這些圖片配上解說來制成課件“神秘的宇宙”。當課件在課堂上播放之時,美麗的圖片將會讓學生發出由衷的贊嘆,一種油然而生的美感將會駐留于學生的心間,學生將會更為積極地去對天文地理知識進行學習,樂此不疲地去對探索這世界的未知。
品德與社會的教材還有不少天文地理方面的內容,在網絡上都可以找到與之對應或與之關聯的圖文資料,教師只要能夠將互聯網用好,就可以引導學生徜徉在網絡中的信息海洋之中,學生會猛然發現:原來生活的社會所存在的空間是如此的廣袤,生活的社會所附帶的色彩是如此的豐富。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師要巧妙地運用互聯網來對學生的學習空間進行拓展,讓學生的思考和嘗試范圍得以在生活中不斷擴大,令學生生活經驗在原有的基礎上得以擴充和提升,使學生在學習中表現得更為輕松自如,從而學生才會清楚地感受到所學的內容和生活是有著緊密聯系的,進而學生才會獲得生活經驗空間的有效拓展。此時此刻,學生除了能夠更好地獲取信息以增長知識外,還會獲得生活經驗的進一步豐富,繼而在互聯網的輔助下更為主動地去進行學習。
三、以“互聯網+品德與社會教學”來為學生引導自主學習的內容
學生必須成為品德與社會教學的主體。當學生做到自主學習的時候,教學活動就會變得更為豐富多彩起來,而知識的領悟也就開始變得更為順利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就會得到更好的鍛煉和提高,情感就更有可能被觸及和調動,態度與價值觀就更能夠得到改變和二次形成。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師必須要注重學生品德培養與社會的相互聯系,將“靜態”的教學內容置于“動態”的現實生活之中,用豐富多彩的互聯網來賦予教學更多的精彩,將有益于學生發展的資源融入到教材內容之中,引導學生能夠開始學著自己去使用互聯網來更為自主地去進行學習,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獲得更為直接的體驗和更為真實的感悟,令學生開始真正成為教學活動進行的主體,使學生能夠通過自主學習來獲得更多的收益。例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通過互聯網來搜集家鄉的相關資料,令學生用更為豐富的知識去活化教材,使教材內容變得更適宜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內容會隨著互聯網的介入逐漸豐富起來,教師需親自引導學生對互聯網進行合理利用,既讓學生更為輕松地從網上獲取有用信息,又讓學生把搜集到的學習資源通過互聯網來與其他同學進行共享,引導學生利用互聯網更好地去進行互動,從而學生才會更為積極地去進行自主學習。
總而言之,在教育信息化2.0的時代,我們要學會將互聯網予以更為充分地利用,使教材內容能夠得以更為有效的拓展與擴充,引導學生能夠更為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社會生活之中,讓學生以此獲得更好的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這樣,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實效性才能得以保證,而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也才會獲得更為明顯的增強。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9050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