芻議“生活化”教育模式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實踐運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品德教育作為培養學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質的學科,在小學尤為重要,是小學階段的重要課程。將“生活化”教育運用于小學品德教育的教學,是比較自然直接的教學方式。
【關鍵詞】生活化教育;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9)06-0209-02
小學階段是孩子人格培養的重要時期,也是孩子培養個人良好習慣與學習知識的黃金時期。因此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課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也是比較具有生活化氣息,因此使用生活化教育模式是最為自然有效的模式。
一、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生活化的意義
對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使用生活化教育模式,將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教學知識有機結合,能使學生感受到品德學科知識與自身生活密切相關,拉近學生與學科之間的距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品德教育對學生的實用性,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培養,也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ㄒ唬┵N近生活
回顧傳統教育,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教學方法主要以講解知識為主,對小學生而言,單純講解知識大多數是不容易聽懂的,面對復雜的社會,單純的孩子們是完全不了解且是難以理解的。但使用生活化教育,對品德與社會課程中復雜難懂的名詞,以學生身邊實際生活例子來解釋,就容易理解得多。更讓學生感受到學科的知識內容就在身邊,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有利于加深學科內容,實現教學目標[1]。
?。ǘ┗钴S課堂氛圍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是一門具有實踐性的學科。對小學生來說,自身思維方式還未成熟,對于一些較為深奧的知識都是難以理解的。如果課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味的講解,灌輸知識,學生不僅理解不了,能記住的東西也很少,課堂教學質量較低。使用生活化教育模式則不同,這是化抽象為實際,化繁為簡。此教學模式可以將學生置身實際生活情景中,使枯燥的內容變得更豐富有趣,學生在課堂上顯得更為活躍,教學質量也得以提高。
(三)提高學習興趣
無論對于哪個學科來說,興趣都是最好的老師。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一門理論性強,綜合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如果該學科教師單純進行知識內容的講解,其教學課程不僅枯燥而且課堂氛圍壓抑,學生思想封閉。如果使用生活化教育,其結果則截然不同,通過實際例子教學,對學生的說服力會大大增加。以生活化的角度解釋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復雜的內容,使學生通俗易懂的同時,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生活與學科之間的密切聯系,加深對知識的
理解[2]。
二、“生活化”教育模式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實踐運用策略
?。ㄒ唬┥罨榫常T發學習動機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一門具有生活氣息的課堂,因此使用生活化教育模式較為合適。首先,生活化教學模式需要模擬實際生活情境,展現一個實際的生活氛圍。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及當地的社會特點,結合教學內容,展開一系列的生活化場景再現,讓學生感受到不一樣的新鮮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在輕松愉快的課堂中深刻理解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
(二)生活化課題,豐富情感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內容大部分是貼近生活,貼近社會的,其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學以致用,提升學生的品德,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結合教材內容,根據社會生活經驗設立一些生活化的課題,以學生為出發點,吸引學生注意,提高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積極性。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學科與生活間的密切聯系,豐富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及動手能力,感受品德教育的實際意義。此外,教師應將品德與社會教學和學生情感培養聯系起來,陶冶情操,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也讓學生從內心里接受并樂于學習[3]。
(三)生活化實例,提高認知
對于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旨在貼近學生生活,提高學生對社會的認知。但其教材內容較為枯燥乏味,如果單純講解則難以達到教學目的。所以,在面對枯燥的內容時,教師應多加引用實例,將教材內容融入實際生活,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從生活化的角度進行教學,其教學內容更生動有趣,也更為豐富多彩,提高學生對生活對社會的認知[4]。
(四)生活化評價,激發積極態度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教師不應單純以成績衡量學生,使學生從小養成看重分數的習慣。而是更應該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及積極的生活態度,有利于學生積極健康地成長。對于小學生而言,教師應以鼓勵為主,多贊揚學生。
在教學評價上,就是一個表達鼓勵贊揚的好地方。教師的教學評價對孩子的學習生活至關重要,甚至影響著學生對學習對生活的態度。因此,在教學評價時,教師可以采取生活化的方式,進行生活化的評價,以此鼓勵學生以及拉近與學生間的距離,激發學生積極的學習、生活態度[5]。
總得來說,小學是學生成長的一個重要階段。開展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有利于端正學生的學習、生活態度,從小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實現學生心理健康的成長。而社會化的教育模式,是拉近學生與學科的重要橋梁,也有利于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對社會的認知。使教育的力量得以充分發揮,展現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學科魅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該方面教學綜合質量與效率。
【參考文獻】
[1]羅麗珍.“生活化”教育模式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實踐運用[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8(4).
[2]林洋泳.幼兒美術教育生活化模式探析[J].才智,2014(17).
[3]劉麗斌.幼兒美術生活化教育模式探討[J].當代教研論叢,2014(1).
[4]黃靈芝.論生活化道德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3(6).
[5]鈕洪斌.淺談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育與生活化的有機融合[J].課程教育研究,2012(2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38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