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新石頭記》的文明觀及其對現代文明的啟示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晚清傳教士對西洋科技的譯介和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大力倡導科技興國的努力,使得許多知識分子致力于科幻小說的寫作。吳趼人的《新石頭記》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這部作品借助賈寶玉這一陌生化的視角觀察當時中國學習西方文明的現實,并且在后二十回中參觀了“文明境界”里中西合璧之后的新文明,在否定現實和面向未來的比照中探索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向。他的探索展示了中國知識分子尋求救國之路的努力,對現代文明亦不乏重要的借鑒價值。
關鍵詞:新石頭記;賈寶玉;西方文明;東方文明;文明觀
中圖分類號:I207.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9)06-0098-04
晚清傳教士中文報刊,本以傳播基督教義為最高使命。但這一使命未能貫穿始終:中國人接受了西學,卻沒有接受西教。對此,傳教士內部對辦刊方針展開爭論,爭論的結果是到19世紀末期,世俗報刊占很大優勢。在此背景下,有兩份專事譯介西學的傳教士中文報刊得以成型,一是丁韙良的《中西聞見錄》,一是傅蘭雅的《格致匯編》。《中西聞見錄》“主要介紹西方科學技術、文化、新聞時事,同時刊登寓言故事、雜記,以增加報刊的可讀性。”[1]《格致匯編》是近代中國第一份完全以介紹西方科技知識為宗旨的報刊,梁啟超贊其:“皆言西人格致新理,洪纖并載,多有出于所翻各書之外者,讀之可增益智慧?!盵2]傳教士的傳播和康、梁等人的倡導,掀起了晚清的科技熱。許多文人拿起筆,創作了一系列科幻作品,如梁啟超的《新中國未來記》、徐念慈的《新法螺先生譚》、陸士諤的《新上?!返?,吳趼人的《新石頭記》亦是佳作之一。
《新石頭記》承續曹雪芹靈石“補天”之愿望,把賈寶玉塑造成新時代追求科學與真理、尋求救國之道的具有民族情懷的有為青年。小說第一回寫道:在青埂峰下苦修的“賈寶玉忽然想起,當日女媧氏煉出五色石來,本是備作補天之用,那三萬六千五百塊都用了,單單遺下我未用。后來雖然通了靈,卻只和那些女孩子鬼混了幾年,未曾酬我這補天之愿,怎能夠完了這個志向,我就化灰化煙,也是無怨的了?!盵3]于是蓄發出山,尋求補天之法。
《新石頭記》為人們呈現了西方所謂的文明,同時依托“文明境界”的想象表達了對真文明的期望和認識。小說前二十回講述遁入空門的賈寶玉突然生起了補天之愿,蓄發重返人間。其時正值清末,中國已淪為西方列強的半殖民地。后二十回展現的是寶玉誤入“文明境界”,在老少年的陪伴下參觀了這里的政治、經濟、軍事、農業和醫學方面成功的文明形態。本文只就作品中關于“文明”的話題談三個問題:一、《新石頭記》的文明觀,二、什么是真文明,三、吳趼人文明觀的現實意義。
一、《新石頭記》的文明觀
《現代漢語大詞典》對文明有如下解釋:①【civilization】:人類所創造的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物質文明><精神文明>;②【civilized】:指人類社會發展到較高階段并具有較高文化的狀態;③【modern】:舊指當時西方色彩的<文明戲>;④【bright】【書】:光明,有文采[4]。百度百科將文明定義為:文明,是歷史以來沉淀下來的,有益增強人類對客觀世界的適應和認知、符合人類精神追求、能被絕大多數人認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發明創造以及公序良俗的總和。
《新石頭記》的文明是指兼有科技進步、政治清明、重視道德與公平、沒有侵略和殺戮的一種文明構想。為了闡明其關于真文明的認識,吳趼人首先展示的是當時社會的假文明。寶玉在南京、上海等地見到了他聞所未聞的現代科技結晶而眼界大開:“比火鐮包兒靈便多”的各種火柴,速度極快、不用人撐篙打槳的輪船,可以回放的留聲機,“照得同白晝一般”的電燈和煤氣燈,以及流行于世的時事報刊、英文書籍、制造局譯書等等。其中許多都是實際存在的東西,如輪船招商局的“江寬”、“泰順”和“安平”號輪船,中國海軍的“海容”和“海籌”號軍艦,時事報刊《新知報》《時務報》等,還有英文書籍《英字入門》《華英字典》等,充滿了再現當時現實的味道。這正是作者想反映的現世文明的真實情況。尤其是對江南制造局的精雕細描,更是令人有如身臨其境:鍋爐廠、水雷廠、熟鐵廠、洋槍廠、鑄鐵廠、大炮廠、煉鋼廠等等,仿佛到了科技博物館。
作者假借寶玉這一完全“無知”人物的陌生化視角來觀察現實世界、評議時政,以表達自己的觀點。例如寶玉看到掌握駕駛輪船技術的多為洋人之后認為,中國人必須學會駕船之術:“咱們不早學會了,萬一他們和咱們不對起來,撒手不干了,那就怎么好呢?這么大的船,不成了廢物了么?”[5]再如對于洋人技術更新快,而中國人只能步其后塵的現象寶玉和伯惠的對話:“‘我們何不也考究考究,趕上他們呢?天下事,怕的是不曾入門,現在咱們總算入門了。就從這條路上精益求精起來,想也不難’。伯惠道:‘可不是么!只恨我們中國的習氣,總是死守成法。聽見說有個新法,不是詫為荒唐,便是斥為多事。等到人家的新法,有了實驗,被他親眼看見,他才信服了。等學起來時,已是遲了?!盵6]指出了國民身上猶疑不決、墨守成規等弊病。可見當時中國學習西方是不成功的,只是在追隨西方的腳步,并沒有自己的創造和進步——否定了現世文明。
補天之愿難以實現,寶玉發起呆來:“他想起自己在大荒山青埂峰下,清靜了若干年,無端的要償我那補天志愿,因此走了出來。卻不道走到京里,糟了義和團……怪不得說是黑暗世界。想我這個志愿,只怕始終難酬的了。要待仍回青埂峰去,又羞見那些木石鹿豕;要待不回青埂峰,卻從那里去酬我的志愿?”[7]正在壯志難酬之際,他誤入“文明境界”,見到了真正的文明。
這里有一個細節值得注意,即寶玉看到“文明境界”四個大字之后的心理活動:“怪道近來的口頭禪,動不動說什么‘文明’、‘野蠻’,原來有個‘文明境界’的。但不知這境界里面文明得是什么樣子,我僥幸到了這里,倒要去看看呢!”[8]一方面揭示了小說的主題——對文明的探索,一方面暗示了真文明是可遇不可求的,以“僥幸”二字為證:現實世界的中國雖然滿眼都是一派“文明”景象,但卻不是主動創新的結果,而是盲目追隨西方文明的假象,這種虛假文明如同美麗的泡沫一般經不起任何考驗。因此,中國想要發展成為真正的文明強國任重道遠,至少作者是無路可尋的,其憂慮之情溢于言表。 作者文明觀的呈現隨寶玉誤入“文明境界”的所見所聞展開。想入文明境界,首先得過“驗性質”關,即“用一鏡經高等醫學博士,用化學制成玻璃,再用藥水幾番制煉,隔著此鏡,窺測人身,則血肉筋骨一切不見,獨見其性質。性質是文明的,便晶瑩為冰雪;是野蠻的,便混濁如煙霧。視其煙霧之濃淡,以別氣野蠻之深淺。其有濃黑如墨的,便是不能改良的了?!盵9]寶玉因難得的性質清明而得以入內。文明境界最大的特點是充滿奇特的發明:天氣可以制造、食品均為液體、“助聰器”能夠傳聲、交通工具能上天入地、醫學可以讓笨人變聰明……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是令人難以想象的高科技。更重要的是,這些科技產品一點不喧囂,而且很環保:電炮是無聲的,戰船上的電機一面制造空氣、一面吸收炭氣。所有的發明創造都結合了西方的科技之精與東方的和諧之美。這里政治清明、崇尚道德:為官的恪盡職守一心為民,人民安守本分充滿活力。
兩相對比,作者的文明觀顯而易見:這是不同于西方一味追求科技進步又充滿血腥掠奪的虛偽野蠻的文明,也不同于當時中國亦步亦趨模仿西方的虛弱腐朽的文明,而是一種真文明:它是先進、開放,更是安定、和諧,是有利于每個人的生存與發展的。
作者用這里的真文明,對照外面的假文明:“譬如兩個人,在路上行走。一個是赳赳武夫,一個是生癆病的。那赳赳武夫對這生癆病的百般威嚇,甚至拳腳交下把他打個半死。你說這赳赳武夫有理么?是文明人的舉動么?”[10]一針見血地指出西方所謂文明教化的虛偽,“此刻動不動講文明的國,那一國不如此?!看著人家的國度弱點,更任意欺凌,甚至割人土地,侵人政權,還說是保護他呢?!盵11]揭露了其赤裸裸的強盜邏輯??梢?,吳趼人所謂的文明首先是以沒有侵略、沒有殺戮、相互尊重為前提的。其次是以科技進步為指導的能夠促進全人類共同發展的。最后,吳趼人的文明觀中還包含了東西文明的融合:“文明境界”中井然的秩序、人們崇尚禮儀的行為舉止等源于中國傳統文化,而發達科技、進取精神和開放心態則是對西方文明的借鑒,二者的互通與互融促成了理想的文明。讀者跟隨寶玉的腳步來到晚清中國社會,看到了當時的中國試圖擺脫積貧積弱狀態的努力和探索過程中失敗的教訓,又和寶玉一起誤入“文明境界”,體驗真文明帶來的暢快淋漓和昂揚激情,激動之余難免重新審視現代文明: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是否找到了真文明?
二、什么是真文明
目前,世界上有兩大文明:西方文明和東方文明。英國學者約翰·霍布森(John M Hobson)認為,在公元500年到1800年,東方作為“先發地區”通過東方全球化發現并主導世界,而此時的西方則是“后發地區”。從1492年到1850年,西方通過學習和改進從東方引進的科學技術,后來居上、趕超東方。在此過程中形成的西方是東方化的西方。他借美國學者魯思·本尼迪克特的話說:“歷史不能被寫成僅僅是屬于某一群人的歷史。文明是逐漸建立起來的,時而是由于這一部分人的貢獻,時而則是由于另外一部分人的貢獻。當所有文明都被歸因于歐洲人時,這就如同某位人類學家某一天在原始部落里聽到的那樣——他們只是講述自己的事情。他們過于相信世界上所有重要的一切都與他們共始終……當原始部落做出如此聲明時,我們會感到好笑,但是這種嘲笑反過來或許同樣適用于我們自己……”[12]很多人認為東方和西方一直是各自獨立發展的不同實體,西方獨自承擔了締造近代世界的使命。由于其獨創性的科學理性,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后,西方已經站在了世界之巔?!皬哪菚r起,傳統的看法就已經形成——歐洲人向外擴張征服東方和中東,同時設計了資本主義的軌道,整個世界沿著這條道路發展,就能夠擺脫貧困和悲慘的處境而進入近代化的光明。因此,對于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把世界歷史的發展史與西方的崛起和勝利混為一談,似乎是自然或不言而喻的事情。這種傳統觀念可以被稱作‘歐洲中心論’”[13]作者批判了這一論調。他通過一系列的史實和論證證明:至少從公元500年開始,東西方就通過全球化聯系在一起。而這從與絲綢之路相關的許多書籍和資料中也得到了互證。
彼得·弗蘭科潘在其《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中,從世界史的視角理清“一帶一路”的前世今生,他用豐富的史料和宏闊的視野向我們講述了人類的文明史。絲綢之路是貫通人類文明的重要通道和紐帶,它像魔鏡般再現了東方文明曾經的輝煌和西方文明在東方文明影響之下產生發展的歷程。張一平的《絲綢之路》則以中國為立足點,條分縷析地講述了上古時期由于絲綢之路的開辟,東方各國的商貿往來以及東西方國家的溝通互動,再現了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的開放心態及其與東西方文化的融合。
從以上學者的觀點我們不難看到:無論是西方文明還是東方文明,都不是其本身,也就是說,純粹的西方文明或東方文明是不存在的,二者從來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西方傳教士在中國譯介的科技之所以能夠快速引起中國人的注意和重視并非偶然。這期間固然有現實因素的不得不學,但也不能否認中國人歷史上就有著創造發明的基因,即榮格所說的集體無意識。正是現實因素和集體無意識的結合,才有了之后中國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如此看來,人類的兩大文明從來就不是割裂的和各自獨立的,而是彼此勾連和相互為用的,將二者孤立起來容易走進非此即彼的二分法的陷阱。那么,人類文明該如何發展?
三、吳趼人文明觀的現實意義
美國學者J·J·克拉克“認為,東西文明共存交融和現代社會文明轉型將產生劃時代的意義,構成這個意義空間的拱梁就是共建綠色文明基本原則。”[14]我們可以借鑒其觀點,跳出二分法的思維模式,共同建設一種具有人類命運共同體特色的綠色文明圈,將全人類看成一個統一的、共存共榮的整體,建立人類與自身、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明圈。而這也是《新石頭記》的題中之義,小說最后一回借寶玉所做之夢表達了作者對文明的期許。在夢中,中國已煥然一新:“治外法權也收回來了,上海城也拆了,城里及南京市都開了商場,一直通到制造局旁邊?!盵15]上海開了“萬國博覽大會”,中國舉辦了“萬國和平會”,會上東方文明演說道:“和平會不僅求萬國國家和平而已,單求國家和平,是國際上問題,范圍未免太小,達于極點,不過免兵釁而已。此和平會當為全球人類求和平,而各國政府,當擔負其保護和平之責任。如紅色種、黑色種、棕色種,各種人均當平等相待,不得凌虐其政府及其國民。此為人類自為保護,永免苛虐?!盵16]可見,這是一種涵蓋了全體人類的大文明,是作者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希望所在,也是人類不斷追求的目標。 四、結論
《禮記·中庸》以“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倡導萬事萬物和諧共生、各種文明形態自由發展。在“軸心時代”,各個文明的很多思想家,如老子、佛陀、耶利米等都致力于用非暴力解決問題。兼愛、非暴力、放棄自我亦成為“軸心時代”的核心思想。墨子曰:“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保ā赌印ぜ鎼邸罚┤绻藗儧]有培養出對整個人類的關愛之情,那么愛家或愛國只會變成狹隘的集體自我中心主義。吳趼人在《新石頭記》中寄寓的文明觀正是一種試圖放棄自我,跳出非此即彼的固化思維的嘗試和努力,也許這種努力是無意識的、不自覺的,但從小說結尾部分所倡導的天下大同的文明世界可以看到,作者雖然處身于正在遭受西方列強蹂躪的中國,卻已經能夠站在全人類的高度去思考和探索沒有壓迫、沒有欺凌的真文明了,這種胸懷和前瞻性無疑是中華文化血脈相傳的結果。
參考文獻:
〔1〕趙曉蘭,吳潮.傳教士中文報刊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213.
〔2〕黎難秋主編.中國科學翻譯史料[M].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1996.640.
〔3〕吳趼人,新石頭記[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8.
〔4〕王同億主編.現代漢語大詞典[M].??冢汉D铣霭嫔?,1992.1442.
〔5〕吳趼人.新石頭記[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24.
〔6〕吳趼人.新石頭記[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81.
〔7〕吳趼人.新石頭記[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153.
〔8〕吳趼人.新石頭記[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166-167.
〔9〕吳趼人.新石頭記[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168.
〔10〕吳趼人.新石頭記[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220-221.
〔11〕吳趼人.新石頭記[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221.
〔12〕約翰·霍布森.西方文明的東方起源[M].孫建黨譯,于向東,王琛校.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9.1.
〔13〕吳趼人.新石頭記[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2.
〔14〕J·J·克拉克.東方啟蒙:東西方思想的遭遇[M].于閩梅,曾祥波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9.
〔15〕吳趼人.新石頭記[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314.
〔16〕吳趼人.新石頭記[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316.
(責任編輯 賽漢其其格)
收稿日期:2019-03-28
Abstract: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missionaries translated and introduced west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Kang Youwei, Liang Qichao as well as others vigorously advocated to rejuvenate the country throug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der such a background, many intellectuals devoted themselves to writing science fiction. Wu Janren's novel New Story of the Stone is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works. With the help of Jia Baoyu, a character from the Story of the Stone to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who observed the reality of learning western civilization in China at that time from defamiliarization perspective and visited the new Oriental Civilization after the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ivilization in the last twenty chapters, the writer of the novel explore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human civilization in the contrast between denying the reality and facing the future. His exploration not only showed the Chinese intellectuals' efforts to seek for the road to national salvation, but also provided a valuable model for later generations.
Keywords: New Story of the Stone; Jia Baoyu; Western Civilization; Oriental Civilization; Civilization View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9208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