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學校初中地理教學現狀與策略的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中學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課程。作為長期奮戰在基層教育的地理教育工作者,通過一系列研究發現,農村學校地理教育存有一些問題。目前,我們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教育平臺資源,糾正過去的錯誤做法,積極開拓新的教學方法。只有如此,農村教育才能穩步提升質量。
【關鍵詞】農村學校 初中地理 現狀 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2.131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逐步顛覆傳統的教育方式。全社會十分關注教育資源更應該向公平、合理、均衡等全方面發展。為此,作為我國教育資源最薄弱地帶——農村學校有廣闊的提升空間。
一、農村學校初中地理的現狀
1.教學時間短、任務重。在義務教育階段,地理課程涉及的知識范圍廣,知識點聯系性強。我們的新課標要求學生達到認識地理環境,形成地理學習的技能,確立正確的人地和諧發展的觀念。現階段學校從事地理教學的教師用有限的教學時間,完成上級要求的教學任務,導致大部分教師為趕教學進度,每節課都充實著考點內容塞進學生的腦袋里。造成了學生被動式的接受學習,極少去感悟地理之美。
2.地理學科副科地位。由于農村學校師資緊缺,學科教師配備不齊全。地理學科專職教師較少,甚至沒有。大部分學校都是讓其他學科教師兼任該學科教學。長期以來形成地理學科作為副科,其課時都經常讓位于主科教學。同時,它中考所占分值較少,影響很多農村學校的地理課都形同虛設。
3.教法單一。隨著國家大力對教育的投入,很多農村學校都實現了網絡進校園、進教室、進課堂。如今農村學校的老教師占比較高,他們不能熟練運用多媒體技術。他們多采用“講”與“練”的傳統教學模式,或者直接在教材上將往年考過的地方勾畫起,課后抽背學生。在課后作業輔導時多以公布答案為主,極少講解與分析方法。每當臨近期末時,教師便要求學生背地圖、背知識考點。最終,造成學生考試完就忘掉了地理內容。
4.教學評價滯后。農村學校教學評價方式過于片面化,一是教師考核評價,只關注所教班級學生期末考試成績和班級排名。二是學校和家長對學生評價中側重于地理期末分數,沒有關注平時學生的表現。
5.教師流動性大。雖然近年來通過公招、特崗招進新教師充實到農村學校教師隊伍中,但是廣大農村學校分布較僻遠,部分青年教師工作兩、三年就考走了。導致多名教師對同學段學生進行教學,影響他們學習地理的興趣。
二、提升農村學校地理教學的策略
1.轉變教學理念。教師應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教學理念。用學習者的眼光重新定位地理學科,堅持把地理課堂時間還給學生,組織他們自主互動探究,再適當的引導學生去發現地理問題,去思考地理現象。教師靜心研究自己學生的學況,踏實鉆研地理教材,結合各類地理教材特征揚長避短,精心設計適合學生使用的導學案。在教學中,教師牢牢抓住學生的學習動態,靈活多樣的提問,啟發學生思考問題,引導學生有目的地看書與合作探究。
2.創新教學方式。①現在各地教育局大力推行信息技術進校園活動,不斷提升在職教師運用現代化設備的能力。同時,教師們應謹記:多媒體只是地理教學輔助工具,教師要發揮自我能動性來組織教學,才會讓學生成為課堂主人。對于部分地理原理難以理解的,教師采用地理視頻或課件展示,輔助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地圖是地理教學的靈魂,在每堂地理課,它都會出現,從而為地理教學建立起無數個知識橋梁。地理教育工作者應該加強自身理論修養,不斷完善畫地圖的基本功力。合理利用多媒體講好地理課,才會使地理課煥發出一個個鮮活的自然與人文故事。②開展小組合作探究教學策略。現在初中生處在青春期發育的關鍵期,內心喜歡張揚個性、爭強好勝,獲得別人的褒獎來達到心理的滿足感。為此,七八年級的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正應該利用此現象,在班級里舉行小組合作探究地理活動,要求四至六人為一組,明確各小組成員分工和學習目標。例如在八年級下冊“重要分界線”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把學生分成以降水、氣溫為小組單位,要求各組分析我國南、北方地區年降水量與一月均溫的差異性。再進行派小組代表上講臺講解、全班同學評比。最后,要求各小組成員分享該活動的收獲。通過一系列的小組合作探究,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讓學生有更多的獲得感。從而實現了初中地理教學達到“三維”目標的要求。③緊密聯系生活。研究地理問題要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在教學中滲透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現象,讓學生真正感受到生活處處有地理。如我們夏季穿襯衫,冬季穿襖子,這些都是受中國的溫帶季風氣候所影響的。
3.認真備課、強化課后練習。備課是教師的基本功,傳統意義教師備課是對教材知識點照抄照搬,羅列知識結構,現如今備課應適當加入活動、談論、學生上講臺說出自己的所見所聞。結合多媒體,觀賞地理影視,讓學生在玩中學。同時,教師從學生所掌握的內容,適當調整教學難度,逐步引導學生提高地理思維高度。不斷整合其他教材內容,適當增刪教學內容。做到既減少學生知識負擔,又增添學生的地理感悟深度。
課后走進學生,同他們談論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啟發他們去分析。若發現學生存有疑惑,引導他們課后在地理網查詢資料,共同探討。
4.落實因材施教。日常教學中我們對學生因材施教容易停留在知識技能的層面,其實作為一個獨立完整的人,不僅要對他進行知識技能的教育,還包括對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熏陶感染。因此,教師在進行教授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樹立熱愛自然、關注環保以及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教師針對學有余力的學生拓展其地理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向知識面廣與深進行。針對學習吃力的學生側重于基礎知識的了解。
5.強化教師隊伍建設。各地教育部門建立公平合理評價機制,讓廣大教師找到獲得感。減少各項不必要的檢查,讓校園真正成為干凈、安靜的育人場地。提升農村教師的生活補貼,讓年輕人在學校有體面的收入和受人尊重的地位,留住他們的心。
總之,教學實踐是積累經驗的最好途徑,用心做好農村學校的地理教育是我們當代地理人應盡的義務。只有扎實、勤懇的務實教學工作,我們的地理事業才會更光芒四射。
參考文獻
[1]王自忠.淺議農村初中地理教學現狀及應對策略[J].《新一代》2017年14期.
[2]劉影.地理信息技術輔助中學地理教學模式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6年26期.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9272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