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近二十年自能作文教學研究文獻綜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眾所周知,作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的薄弱環節。聚焦我國目前中學作文教學,就教的層面來看,教師過分注重作文基礎知識的灌輸,卻忽視對學生作文興趣的培養;沒有充分培養和發展學生作文所需的基礎能力,打通聽、說、讀、寫之間的聯系,而只是單一地強調寫;教師對學生的寫作方式和思維方式過多的干涉,讓學生本應有的自由寫作空間萎縮。所以,縱然老師對學生作文一周一小批,兩周一大批,眉批、結語之完備,卻無所廣益。就學生寫的層面而言,心理上“怕寫作”“亂寫作”,完全抱著靠天收或者放任的態度;內容上“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情感上假、大、空泛濫,小小年紀故作深沉。所以,作文之于學生全在編造。久而久之,習作時思維惰性形成,滿紙都是乏善可陳的硬語,再難出“我手寫我口”的靈性妙悟。這種現象由來已久,十分值得警惕。
   葉圣陶先生曾提出語文課之“最終目的為: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這融會了葉圣陶先生“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教育思想,對廣大語文教師具有很好的啟示作用。在葉老思想的觀照下,自能作文教學研究具有撥亂反正的意味,其研究也方興未艾。所謂“自能作文”研究是指在葉圣陶自能視角的啟發下,以激發學生自能寫作的內驅力為前提,以研究促進學生自能作文的方法為手段,以實現學生自能作文能力提升為旨歸的一種研究。其宗旨是從培養學生自立自為的人生態度出發,幫助學生養成寫作信心,提煉能夠激發學生自能作文的方法,以實現學生寫作知識的建構和寫作能力的提升??梢哉f,自能作文的教學研究對學生人格的形成、語文素養特別是作文素養的提升大有裨益。
   那么,自能作文教學到底形成了哪些成果?其成果應用的掣肘在何處?在新常態的背景下如何開展深入的研究?帶著這些問題,筆者梳理了中國知網近二十年來自能作文教學研究的論述,從自能作文研究的學界現狀、自能作文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努力的方向入手,對“自能”視域下的作文教學研究進行全面、系統的整理、歸納、概括、提升,借此明確研究的方向,指導具體作文教學實踐。
   一、學界自能作文研究現狀
   關于自能作文的研究,目前學界尚處于理論和實踐摸索階段。從數量上看,相關篇目有20多條;從類型上看,有課題研究報告、學位論文、教學經驗總結等;從內容上看,重點聚焦于自能作文能力培養策略和學生作文自能評改策略的研究。如蔡偉的《培養基本素質 著眼終身受用——關于“自能作文”的實踐與思考》即明確指出當前中學作文教學漠視學生主體地位,呼吁轉變教育觀念,制定“自能作文”的目標,從培養學生八個習慣、訓練六種能力(觀察、積累、思辨、想象、表達、自我觸發的能力)和提倡四大結合三個層面來培養學生自能作文能力,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另如張松林的《淺談“自主積累,自能作文”》、李圣杰的《關于在中學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自能作文的能力》、歐曉榮的《學會觀察 自能作文》、范可才的《初中語文“自能作文”教學之我見》都強調了在培養學生自能作文能力的過程中,應該培養學生留心生活,精密觀察,仔細認識的習慣;用心積累素材,學以致用的習慣;抒真情寫真性的習慣。寫作后,學生進行修改,對文章進行合理再塑的習慣。而老師在其中是一個導引的角色,將努力創設情境,激發學生作文的興趣,連接課內與課外,文本與生活,讓學生發揮其想象、聯想的能力,有話可說,更有話可寫。其中趙承銳的《導而得法 習而有道》就從選題、選材、寫作技巧和修改方法四個層面具體闡述了在自能作文教學中的幾點見解,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顯然,中學生作文能力的培養需要語文教師站在一定的理論高度,能夠對當下學生寫作現狀有清醒的認識,但若想真正了解學生的寫作心理,能夠更好地有針對性指導學生寫出屬于他自己作文,還需要教師“下水”。汪詠國的《順力而舉易為力 背時而動難為功》一文就提出要打通師生“壁壘”,提倡教師示范“下水作文”,在獲得寫作實感體驗的同時,更有利于對學生的作文進行指導,給學生提供切實可資的模仿和學習范例,使學生在模仿中揣摩作文之道,逐漸形成作文能力。
   作文離不開修改。因此,在學生自能作文能力的培養中,諸多研究關注到如何培養學生修改作文的興趣和能力。李玲的《以“多元評價”促學生“自能作文”》認為“多元評價”是“自能作文”的催化劑,提倡將“作”與“改”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改”,與此同時還提出實施橫縱向相結合的立體化評價,通過多種評價形式,引導學生寫作升格,達到“自能作文”。廖凱的《作文教改必須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出在“自能作文”實驗的各個環節中,“互改”是最關鍵的一環,教師只要精心組織,把握一定修改的規律,就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潛能,實現學生由“寫完為止”到“寫好為止”的心理轉變,充分落實學生在作文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當然,這里也肯定了除了互改這一方式外的其他修改形式,如小組合作、課外課內交叉互改等。不論形式怎樣的變化,學生在自能作文教學中,“改”這一環節必不可少。另如周廣寧的《自能學習:有效地評改作文》、俞成婷的《論習作的自主修改——學葉圣陶作文修改觀有感》兩篇論文從小學生作文現狀入手,都提出自能作文教學中對學生自主修改、學生互批意識的激發與培養十分重要,這或可對中學自能作文教學實踐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至于如何實現自能作文有效的評改,曹焱的《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提出用“寫循環日記”“建作文論壇”“開作文超市”“幫學生投稿”等多種方式形成和諧、高效的修改氛圍。陸彩萍的《運用概念圖引導學生走向自能作文評改》中基于作文批改耗時多、流于形式,效果差、難以走心的現狀,提出運用思維概念圖優化學生作文自評修改的建議,認為學生在使用思維概念圖這一載體自改作文中,能更好地突出重點,完善內容,也能梳理清自己的寫作思路,厘清蕪雜,真正實現學生修改的“自能”。
   二、中學自能作文研究存在的問題及努力方向
   鑒于上述對中學生自能作文學界研究現狀的爬梳,我們可以發現在新課改大背景的推動下,語文教育工作者基于自身教情、學生學情以及時代對語文教學寄予的厚望,開始有意識地對自能作文教學進行探索,雖然在數量上僅有20多篇,但這嘗試性的幾步卻在很大程度上顯現了一線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上的主動姿態以及對自身角色的合理定位,這無疑也會帶動學生對作文觀念和態度的轉變,真正意義上讓作文從學生出發,從學生的心靈出發。所以我們應該肯定當下自能作文研究者所作出的努力和思考,但從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來看,仍然存在一些問題,現將其歸納如下:    (一)理論深度不夠,理論與具體操作實踐脫節
   “自能作文”這一作文教學觀的確定有其內在教與學的依據,我們在研究的過程中需要去探究并挖掘其理論依據,并用它們來指導我們的教學實踐,形成用理論指導實踐,用實踐促進深化理論的良性循環。顯然在當下的研究中,研究者大多注重自能作文能力的培養策略以及作文修改意識的激發,過多地偏于技巧層面,而對于為何如此實施的理論前提沒有做過多的深入探討,更沒有探究其實施策略的合理性。此外研究者所提供的技巧與技法具有籠統性,沒有實踐型課例作為支撐,對于大多一線教師而言,他們所獲取的只有要“自能作文”的觀念,卻無從著手,理論與實踐脫節。
   (二)關注學生作文的外在表現,卻忽視學生寫作的內在心理
   作文教學不應該讓學生失去自我。每個學生都是一個活生生的個體,都具有豐富的個性和獨特性,因此行之于文上,同一個作文題目,在語詞、斷句、材料、主題上都可能會千差萬別,異彩紛呈,當然這是老師們所期待的理想狀況。現實境況可能是同一題目“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所以我們在嘆息作文教學的缺陷時,也做出了相應地改變。如創設合理情境,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鼓勵學生多收集材料,為作文積累素材;把修改權交給學生,交給學生一定的技法,讓學生對自己的作品進行修改,但成效也未必顯著。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在于我們對學生的寫作心理沒有把握到位。面對老師給出的作文題目,學生排不排斥,又想是如何寫,這樣寫的原因是什么,修改前和修改后差別的原因在哪里,這些都需要我們深入探索分析并引領學生去領悟,只有這樣,學生才不會畏懼作文,才敢提筆便寫,真正做到“文如其人”。
   (三)提倡自能作文,卻模糊其與應試作文的界限
   在應試大背景下,語文作文成為好學生獲得高分的絕佳利器,成為語文素養偏低學生得分的一大絆腳石。俗話說:“得作文者得天下。”說的就是作文寫得好的學生,成績都不會差。這不僅是因為作文在整張語文試卷中比重很大,更因為在當下工具性、實用性思維彌盛的今天,好學生之間的差距更多的體現在語文分數上,尤其是作文的較量上。關于這點,老師不待他言而自明,學生也在一次次差距中意識到作文的重要性,家長更是每每苦惱于孩子作文,卻不得其法,最后只能順其自然。顯而易見,作文進入我們的視線,更多的是因為它與應試有直接性的關聯。當下我們亟求作文教學路徑的多元化,多方探尋課堂中作文的具體教法,其內在直接訴求則是訓練學生的作文能力,幫助學生在大大小小的考試中取得一個令人滿意的分數。這與葉老“為人生”的教育觀背道而馳。同時,我們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在二十年自能作文教學研究的論述中,文中所列舉的學生范文在選材、構架、模式趨同化,所謂優作,也不過是在語言、字跡上進行雕琢,其內核與普通考場作文并無二異。究其根本原因,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在好作文的標準上都出現了審美異化。教師用閱卷教師幾十秒的評價標準指導學生一生的文學寫作,讓作文成了應試的奴隸,應試成了寫作的終極訴求。所以,盡管我們努力提倡學生自能作文,卻依然用應試作文的嚴苛標準去剪裁,所謂自能,最終只能事倍功半。
   針對中學自能作文研究中存在的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可采取的對策:
   1.加大對自能作文教學觀學理探究,努力挖掘其實施的合理性依據。
   除了依托葉圣陶先生“自能”教學觀進行闡發外,也可借鑒國外人本主義和建構主義等理論,建構自能作文教學觀的系統理論,明確其內涵、界限、功能及價值。與此同時積極研發并開設可借鑒并具有實際操作性的課例,從觀察、積累、選材、謀篇到表達和修改,方方面面,可以思考和切入的點甚多,只要我們有著為自能作文教學添磚加瓦,為學生個性和靈性寫作乃至實現學生身心獨立和人格完整的信念,我們自能作文研究的步伐將鏗鏘有力。
   2.努力挖掘學生作文的心理,幫助學生尋找個人創作中獨有的心理機制。
   在一定意義上,當下我們認可作文是中學生隱秘內心世界情感宣泄的通道,也是學生現實遭際的反映,我們尋求的合理狀態是學生作的文是他真實生活的再現,或質樸,或藝術。但事實是:學生面對很多話題或者不知如何開口,甚至無話可說,或者移花接木,套作宿構。這基本上可以歸因于學生在整個寫作過程中自主性的喪失。從命題、寫作、作后批閱、升格等環節來看,學生寫作的心理都是出于被動應付狀態,其思維過程更多出于如何取悅老師,取悅龐大的應試機器。因此,研究學生心理,激發學生在不同寫作階段的主動性比傳授應試技巧顯得更加重要。比如就命題而言,教師可以采取題目超市供學生自取,也可以讓學生出題,出學生有話可寫的題目,減輕學生對作文的畏難情緒,讓學生對作文展現出悅納的態度。此外,還可以通過讓學生寫作前想、作后記和改后思的方式,讓學生理解自己在創作一篇文章過程中思路的演變過程,明確自己表達意圖前后出入的原因,通過多次訓練,學生作文的內驅力將由隱性轉為顯性,真正實現作文不待老師教而自能。
   3.有效的處理好作文與做人之間的關系,厘清自能作文與應試之間的界限,提倡作文從生活中來,實現語文即生活的真諦。
   葉老曾說:“話與文都是不可以‘做作’的,有幾分品德知識能力只能說幾分話,寫幾分文,不會打折扣,不會超過增多。所以,說和寫似技能而非技能,實際是其人的表現,一封信如此,一部小說如此,一首詩如此。”可見作文是一個人生命狀態最本真的反映,作文與做人是統一的。因此在自能作文教學中,我們應該摒棄當下重課堂、輕生活的觀念,讓學生走進生活,鏈接課內與課外,多方拓寬課程資源,讓學生的視野不僅僅局限于自我,讓豐富的課堂、多彩的社會、廣闊的大自然都能成為學生筆下的對象,中學生生活不再呆板乏味,生命狀態充盈,自然想寫,敢寫,這也是自能作文理論建設的目的之一。
   參考文獻:
   [1]蔡偉.培養基本素質 著眼“終身受用”——關于“自能作文”的思考與實踐[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8.08.
   [2]汪詠國.順力而舉易為力 背時而動難為功[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00.12.
   [3]鄭承祚.中學作文教學現狀分析及其對策[J].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02.03.
   [4]歐曉榮.學會觀察 自能作文[J].當代教育論壇(教學研究),2010.12.
   [5]李加超.“自能作文”能張揚學生的個性[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0.
   [6]仲亞琴.葉圣陶作文教學思想探微[J].現代語文,2011.01.
   [7]廖凱.作文教改必須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J].科學文匯,2013.05.
   [8]李圣杰.關于中學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自能作文的能力[J].課外語文,2014.03.
   [9]張松林.淺談“自主積累 自能作文”[J].中小學文化課程分析,2016.05.
   [10]陸彩萍.運用概念圖引導學生走向自能評改作文[J].小學教學研究,2016.12.
   [11]李玲.以“多元評價”促學生“自能作文”[J].課程教育研究,2017.
   [12]呂新平.議、異、義:自能作文教學的三“Y”立場[J].課程教學研究,2017.07.
   [13]呂新平.基于葉圣陶教育思想的初中自能作文教學探索[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8.02.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立項課題《“自能”視域下初中作文教學實踐研究》(立項編號:YZ-c/2016/27)的階段性成果。]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94989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